都来读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浮生志),接着再看更方便。
我站在这里,站在千年之后的这里,手中抚着残旧的书卷,纸张透出深浅不一的黄绿,我抚过那段写着《渭城曲》的书页,残损的字迹模糊的无法看清,我只能凭着依稀的猜测,穿越过迷蒙的烟尘,拂去一重重沉寂的歌声,去往千年之前,去看一看他们,看一看那些留存在旧卷中的残痕。
清晨落下的一场微雨,带着微微的潮湿和冷涩弥漫在渭城上空,穹空中厚积的乌云沉闷的让人几乎喘不过气来。他抬头看一眼窗栏外清泠的柳色,雨色初洗的嫩碧在他的眼中渐渐湿润起来。
安史之乱后的今天,他曾经期许的盛唐在凛冽的寒风中摇摇欲坠。他在这座西北孤城回望东南,长安城中依然是不变的歌舞升平,琼觞迷醉。那一场战争像一把匕首,哗啦一声就把整个唐朝的历史劈成了两半,一半荣繁之极,一半冗繁之至。纵使韶衣锦瑟,空梦繁华,却不复当年四海同歌的鸿恩华锦。仿佛所有属于那个时代的笑意都蒸腾在时光上空,露出一双双隐在背后的期望的眼神。
他用衣袖遮掩去那些熹微的期望,坐在渭城的客舍中为他的元常送别。长安城往西隔了一道渭水便是渭城,阳关在渭城的西北边境,若是再往北便是不度春风的玉门关。阳关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渭水的这一边朔北烟尘,渭水的那一边柳色青青。西北长风浩荡万里,几乎令人站不住脚,他纤薄的背影却在这荒凉之中长久驻足,隔着漫天的风沙默默凝望,入眼之中是初春融不化的积雪,热血凝不聚的黄沙,如此凌厉冷硬在他的笔下却多了几笔柔意温厚。渭城的旗楼白壁上还有他留下的痕迹,他在那片斑驳的旧壁上将他的惜别却洒脱的心绪挥洒的淋漓尽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自九岁能属词,工书隶,娴音律。他在晚年为友人元常送行时写下了这首诗——《渭城曲》,又称《阳关三叠》。这是一首送别的名曲,友人元常奉命前往安西前线疆埸,诗人陪着他行了很久的路,忍受了太多的艰辛寂寞,只为在这座西北的渭城为他的友人做最后一场离别。黯然**者,唯别而已矣。他唱的阳关没有折柳,没有断肠声,也没有微白的飞絮。只有一杯酒,这一杯酒里却浸渍了太多愁绪太多酸涩,他竟不知从何说起,只是期望元常饮过这杯酒水,细细品味他深挚的惜别。他的惜别太真挚深沉,竟到了明朗洒脱的地步,就连白居易也曾在诗中写到:“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
渭城中迷蒙的雨丝,客舍外青青的柳色,诗人从游思中回转神来,斟一杯酒,对面前即将离去的友人微笑道:“再来一杯吧。阳关之后便再没有故友可以同你把酒言欢了。”
这杯酒,送别的元常定会一饮而尽,和着离去的笑意,和着拯救家国山河的豪情壮志,即使枯骨黄沙,征战中生死一线之间,他也要勉力拼上一拼,将这份豪迈做的十足。
唐人的洒脱风范在这杯酒中展现得淋漓尽致,这是任何战争、任何更迭也洗刷不去的风姿。它藏在唐人的衣褶皱襞中,藏在他们的脸容神貌中,藏在历史不经意间遗落的只言片语中,即使在千年之后的今天仍然散发着熠熠的光芒。
我伏在岁月的窗牗旁,菱花雕痕里落满细细的尘灰,我挽起衣袖轻轻拭去那些旧迹,手中旧卷又翻过一页,那些细碎的光华在眼前微微闪现,在脑海深处洇染出一片模糊的墨色,只隐约记得一句: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你看,这就是他们,即使离别也不会满面愁容,涕泗流落,他们只会执袂相别,道一声贤兄慧弟,冀望别后重聚,约一个或许终生也无法相聚的时日,转身告别,自此各奔天涯,不复再见。
可是只要仔细瞧瞧却可以看见他们的目光那么淡泊宁静,神采那么明媚自信。时光太过遥远,隔了一路又一路的烟尘,他们的音容定格在那个永恒的瞬间,他们的影子在千年之后的今天渐渐模糊起来。我试图去拼凑起旧日的残梦,手中却只留下一把尚带余温的灰烬。
会不会在此时此刻,那个名叫王维的诗人恰好从窗边转过脸来,眸底敛尽驿舍外青青的柳色。他沉默良久,饮尽杯中薄碧的美酒,座前的元常早已离去,纵马出了渭城,出了阳关,去往那裘马金戈的疆场,空余一个虚影在他面前默然涣散。
当你倚着冷硬的石墙,手中握着牛皮制的酒囊,酒囊里发出咣咣的声响,你仰起脸将囊中的烈酒一饮而尽,醉酒所带来的暖意袭上你的四肢五骸,在这一刻的迷蒙中,你会不会,会不会想起这一日渭城的送别,在青青柳色里,你我二人把酒言谈。
瓷白的杯壁在日光下莹润生光,诗人眼中的泪意却在这微光中潸然滑落,那滴眼泪悠悠的、幽幽的落到酒杯里,绽出一圈涟漪,涟漪中谣出一支曲子,一支低低的、喑哑的曲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