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来读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儿科学题库及答案),接着再看更方便。
1.口腔 足月新生儿在出生时已具有较好的吸吮、吞咽功能;早产儿吸吮与吞咽功能均差,常需用滴管喂饲或下鼻饲。新生儿及婴幼儿口腔黏膜薄嫩,血管丰富,唾液腺发育不够完善,唾液分泌少,口腔黏膜干燥,易受损伤和细菌感染。3个月以下婴儿唾液中淀粉酶低下,不宜喂淀粉类食物。5~6个月时唾液分泌明显增多,但婴儿口底浅,不会及时吞咽所分泌的全部唾液,常发生生理性流涎。
2.食管 新生儿和婴儿的食管呈漏斗状,黏膜纤弱、腺体缺乏、弹力组织及肌层尚不发达,食管下段贲门括约肌发育不成熟,8~10个月以前常发生胃食管反流。
3.胃 婴儿胃呈水平位,直立行走后则变为垂直位;胃平滑肌发育尚不完善,在充满液体食物后易使胃扩张;由于贲门括约肌发育不成熟,而幽门括约肌发育良好,且自主神经调节差,故易引起幽门痉挛出现呕吐。婴儿胃容量较小,新生儿为30~60ml,6个月为150~210ml,1岁为250~300ml,故宜少量多次喂哺。胃排空时间随食物种类不同而异,稠厚含凝块的乳汁排空慢,水的排空为1.5~2小时,母乳2~3小时,牛乳3~4小时;早产儿胃排空更慢,易发生胃潴留。小儿胃黏膜有丰富的血管,但腺体和杯状细胞较少,盐酸和各种酶的分泌均较成人少且酶活力低,消化功能差。
4.肠 小儿肠管相对比成人长,一般为身长的5~7倍,或为坐高的10倍,有利于消化吸收;但固定差,易发生肠扭转和肠套叠。肠壁薄,通透性高,屏障功能差,肠内毒素,消化不全产物和过敏原等可经肠黏膜进入体内,引起全身感染和变态反应性疾病。
5.肝 年龄越小肝相对越大,正常婴幼儿可在右锁骨中线肋缘下触及肝。婴儿肝结缔组织发育差,肝细胞再生能力强,不易发生肝硬变,但在缺氧、感染、药物中毒等因素影响下发生肝充血增大、变性、坏死等,影响其正常生理功能。婴儿时期胆汁分泌较少,故对脂肪的消化、吸收功能较差。
6.胰腺 出生时胰液分泌量少,由于外分泌功能尚不完善,3个月以下小婴儿胰淀粉酶活性低,几乎不能消化淀粉类食物。同时,婴幼儿时期胰腺液及其消化酶的分泌极易受炎热天气和各种疾病影响而被抑制,容易发生消化不良。
7.肠道细菌 胎儿时期肠道是无菌的,出生后数小时细菌即从空气、**、用具等经口、鼻、肛门入侵至肠道。肠道菌群受食物成分影响,单纯母乳喂养儿以双歧杆菌占绝对优势;人工喂养和混合喂养婴儿肠内含有几乎等量的大肠埃希菌、嗜酸杆菌、双歧杆菌及肠球菌。正常肠道菌群对侵入肠道的致病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消化功能紊乱时,肠道细菌大量繁殖可进入小肠甚至胃内而致病。
8.婴幼儿粪便特点
(1)胎粪 新生儿出生24小时内即会排出胎粪,系由脱落的肠上皮细胞、肠分泌物、胆汁及吞入的羊水组成,呈黑绿色、黏稠、无臭味。进食后2~3日内渐变为婴儿粪便。
(2)人工乳喂养儿粪便 为黄色或金黄色,稠度均匀,偶有小颗粒奶块,有酸味,不臭,每日2~4次。增加辅食后次数即减少,1岁后减至1~2次/日。
(3)人工喂养儿粪便 牛羊乳喂养儿粪便干稠、量多、黄色、味臭,1~2次/日,易发生便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