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来读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变变变烟花),接着再看更方便。
“玻璃?那破东西少爷您拿来做什么?”紫绢吃完饭放下碗筷问道。
“暂时不告诉你,过上几天你就知道了。”杨思辰伸手摘掉了紫绢嘴边的饭粒。
之前杨思辰知道这个时代早就有了玻璃的生产技术,不过只能小规模的手工生产,而且多为奢侈品种,绝大多数是小件容器和装饰品,价格也颇高,也有透明的玻璃器,不过比较稀少,多是通商海外的广东、福建那边带来的,松江也能看到一些,但东西不太符合这个时代的审美观念,即便是稀罕的物件,华夏人也不感兴趣,而且这些黄毛绿眼的洋人还没有意识到这个,他们与明朝通商多是贩卖瓷器、茶叶、丝绸等物,而传入中国的就是他们在海船吃的粮食,比如说番薯、辣椒等物。
过了几天,杨思辰将瓷厂的人全部认全了,万随也带着人和砖头从铁厂回来了。
万随一回来就找到了杨思辰,拿出图纸对杨思辰说道:“少爷,杨德思修改了您的图纸,将上面一丈半全改成竹竿支撑,竹席围住四周里外抹上黄泥的样子了。”
“这样也成?”杨思辰问道。
“嗯~”万随摸了摸下巴说道,“杨德思说这样省功夫,我当初问他结实不结实,他拍着胸脯保证五年之内只要不碰上特别大的风灾就塌不了。”
“那就照着杨伯的意思建吧。建好之后帮我烧些东西。”杨思辰说道。
万随见杨思辰没打算说是什么,于是也没问,点点头离开了。
…………
玻璃的原料在瓷厂很容易弄到,长石是陶瓷釉料的成分之一,虽然作为釉料其中混入了不少氧化物,但是提纯后对于玻璃烧制影响不大;二氧化硅说白了就是河底的沙子,拿着簸箕筛子下河去筛就是了;氧化钙则是石灰石,可以直接从市面上买。至于制造高级玻璃所需的纯碱,则也可以从市面上买到,只是价格非常贵罢了。杨思辰这次做玻璃压根就不是想搞艺术品,所以也没必要用纯碱。不过这会儿连烟囱都还没影儿,倒也不急着把原料全弄出来。
过了五六天,杨思辰同瓷厂的人都混得脸熟之后才开始准备烧玻璃的原料。沙子石灰都很容易就弄到了,可是钠长石这东西却让杨思辰犯了难——杨思辰之前对开矿一类的事情接触不多,对各种矿物的认知还停留在书本上,一见到瓷厂仓库里的各种原料立马头就大了。在后世还能求助于无所不能的百度大神,这会儿杨思辰可是彻底没辙了。
好在万随对各种矿物了解甚多,听到杨思辰一番模糊不清的、模棱两可的、莫名其妙的、语序不通的表达之后,在仓库里翻找了一番,终于找到了两种颜色形制同杨思辰说的差不多的矿物。
杨思辰见此松了口气,好歹不用像之前自己想象的那样杂七杂八地配上一大堆一股脑放入窑里烧了。
至于烟囱改造的事情,也非常顺利,原来的烟囱就是一些竹竿插在地上围上竹席再抹上泥巴的东西,几个人稍微用力推几把就倒了。待过了一天半,铁厂那边派来了十几个壮劳力弄来水泥砖头,连地基都挖了一半了。剩下的活计就好办了,十几个人两班倒,三天之内就差不多了。
杨思辰找来六个大陶碗,按照不同的比例配好料,磨好拌匀后放入陶碗内。为了避免烧制后玻璃和碗壁粘在一起,杨思辰还特地在碗里垫上了几层湿宣纸。
又过了五天,万随见烟囱已经可以用了,于是决定烧些瓷器试一试。杨思辰这才找到万随提出将那六个大碗放入瓷窑一起烧制。
万随尽管觉得莫名其妙,但是由于这次是试烧,烧好烧坏损失都不大,所以就同意了。
待这批瓷器出窑,已经又过去了两天,杨思辰迫不及待地从万随那里接过那几个大碗,小心翼翼地放到事先准备好的装有沙子的铜盆里,待其完全冷却后方才让紫绢用小匕首将陶碗击碎,用水洗去表面的黑色碳化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