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来读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情绪心理学论文3000字),接着再看更方便。
最坏的情绪也能是最好的成长契机
丁建原本开朗,然而自从他去了一家外企上班后,情绪变得很低落,而且极易动怒、经常失眠。这种心境让他很苦恼,他不明白为什么自己会变成现在的样子。一天,他突然意识到问题的关键出在这份工作上。当初丁建与这家公司签约,看中的是它的高薪水,可以解决他供房、供车、养家的压力,然而他既不喜欢这份工作也不喜欢这里的气氛,他强烈地感觉到这里没有他个人成长和发展的空间,不利于自己长期的职业生涯发展。原来,为了工资还是为了自身发展,是隐藏在丁建内心深处的矛盾,也是其情绪变化的根源所在。找到了问题的根源,丁建的心情好多了,他下定决心,离开这家公司,在不能两全其美的情况下寻求一份对自己身心发展有利的工作。
情绪无所谓好坏,每一种情绪都是一种信号。所谓正面的情绪给我们的信号是:我们得到了我们想要的意义和结果;所谓负面的情绪告诉我们的信号是:我们原来的一些做法行不通,我们需要改变一些什么。大多负面情绪,都是把我们的注意力转移到了生活中那些不顺心的事情上。通过把我们的注意力引向那些不顺心的事并使我们处于一种情绪状态,通过这种情绪状态我们能对所处的局面作出评价,因此,负面情绪在创造出内心乱流的同时,也对我们身上存在的问题发出警钟,帮助我们搞清楚事物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给我们前行的导引力量与最佳的成长机会。
负面情绪并非都是有害的,它同样可以是健康的。以压力为例。当你感觉到工作的压力时,你可以去体会这种压力,这是你的选择。当你主动这样做的时候,事实上,压力已化为动力!在此期间,你的外在意识或许会定期地使你对压力予以注意,此时你可以对你的想法所维持时间的长短是否合适做出估计。如果已达到了合适的程度,你还可以选择一种新的情绪状态。由此看来,压力就像弹簧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
负面情绪所制造出的乱流就如同发烧。发烧,是人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应,只是一种症状,而病因才是我们要根治的。
一名教授在一节社会学课堂上,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在学习这门课的过程中有什么困惑?自己又是如何处理的?面对这样的议题,有同学谈到自己在学习上的瓶颈,也有人分享说上这位教授的课颇有压力,因为他规定的课后阅读资料较多,上课时还会不预期地“邀请”同学们回答问题。而最后一名成绩较差的同学的发言,让老师与所有的学生都大吃一惊。这名同学说道:“以前上社会学相关课程的时候,因为缺乏社会学的基础,所以总是焦虑,我认为这一定是我学不得法。于是,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这样我便做到了‘与恐惧共存’。”
“与恐惧共存”的理念昭示的是一种直面负面情绪并运用负面情绪为自己服务的精神。有了这种精神,就能够最终战胜恐惧,促进自身的成长。实践证明,经历过负面情绪的人,更有可能通过痛苦、消沉等情绪障碍获得重生,这是一种“化蚕成蛾”的过程。当然,这一过程的顺利进行,还需要我们充分认识并发挥情绪的导引力量,并采取正确的方式方法有效处理负面情绪。
悲伤:一种能促进深沉思考的反应,促使我们从失去中取得力量,并更珍惜目前拥有的,包括记忆。珍惜的意思是妥善运用。所以,悲伤既指引方向,亦给予力量。
惭愧/内疚/遗憾:意思是,以为已经完结的事里尚有未完结的部分。这些情绪是指引方向的,如果明白了它们的意思,他们就能转化成为力量去推动拥有者把未完结的部分完成。
失望:失望可分两种,对周遭的失望和对自身的失望。对周遭的失望来自控制感的丧失。对自身的失望来自不接受自己。失望也是一种促使我们对期望作出重新评估及对实现期望目标所采取的方法作出重新调整的信号。
愤怒:愤怒是“由真实的或假想的不公正引起的一种强烈的不愉快和好战的情感”,它警告我们存在某种问题或潜在的威胁。同时,它也给予我们力量去迎接挑战,克服困难。
生气:它经常与我们不喜欢的情况相连在一起,为我们提供能量使我们采取行动对这些障碍和困难作出反应。生气就是“鼓气”,一鼓作气才能成功。
焦虑/紧张:提醒我们需要额外的力量去争取或保证成功,有时也是对我们不清晰的自我认知与人际关系认知的提醒。
恐惧:恐惧是不愿付出以为需要付出的代价,它指引我们去找出,什么是需要付出的代价,以及思考可以做些使自己无需付出这些代价。
忧虑:表明我们的思想超出了可控范围,需要将精力集中于处理某件当时最重要的事。
痛苦:指引我们去找寻一个摆脱途径的预警信号。在有痛苦的两人关系中,感到痛苦的人就是该作出改变的人!
压力:是转变为动力之前的准备,就像弹簧一样,压得越低,弹力越大。
讨厌:需要摆脱或者改变的提醒信号。
左右为难:说明内心的价值观的排位尚未清晰明确。
无可奈何:已知的方法全不适用,需要创新与突破思考。
情绪从来不是问题。当你头痛的时候,问题可能出在肠胃,也可能因为感冒,亦或是因为工作压力,但99.9%不会是头本身的问题。症状只是表象,并非问题之所在。情绪同样如此,它只是症状而已,提醒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果我们养成客观看待它们、细心觉察它们的习惯,就能找出它们反映的真正问题,并运用很多方法和技巧将它们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