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来读提示您:看后求收藏(不明不白的),接着再看更方便。
这时候就要有向导来带着大军寻找水源了,问题是除了在当地生活的牧民谁会熟悉水源地,又肯给明军当带路党呢?
实际上并不难找,西土默特部、东土默特部,打断了骨头连着筋。双方只是分了家,并没有老死不相往来,想通过东土默特部找几个熟悉高原的向导一点都不难。
而且卜失兔本人就在高原上生活过十几年之久,他身边也不缺这样的人。也就是洪涛不缺帮手,如果允许他甚至愿意带着本族兵马与明军一起攻打西土默特部。
当然了,这并不是为了交投名状,而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让卜失兔耿耿于怀的不是西土默特部,而是林丹汗。
当年的素囊和鄂尔多斯部都是林丹汗挑拨和支持的,双方已经成了不死不休的私仇,但凡有机会任何一方都不会放过另一方。
现在有希望借助大明的兵力为自己铲除后患,卜失兔百分百拥护。为了怕大明皇帝怀疑,干脆把亲儿子派过来当向导,急切之情可见一斑。
“臣斗胆问一句,是不是没有林丹汗入青海,陛下也要上高原?”这次袁可立全听明白了,然后又有了疑问。
很显然,皇帝并不是临时起意攻打青海。像毛毡做套鞋、羊皮袄、毡帐这类产品,短时间内是无法大量生产的。
想满足大军作战用度,最少也要囤积几个月,再加上生产准备,保不齐就得花小一年时间。
“若想让河西走廊安全通畅,拿下高原是必须的。朕本有个时间表,高原排在后面,是林丹汗将其提前了。”这事儿倒没必要瞒着袁可立,洪涛很干脆的承认了。
“既是如此,臣马上安排重新制定计划,不知在排兵布阵上陛下可有打算?”
现在袁可立才完全明白,合算皇帝早就有了准备,那就没必要再去争论冬季是否合适上高原作战的问题了,甚至连计划是否出彩都是次要的,只需按照皇帝的意思去办即可。
至于说皇帝明明心里有了方案,为何还要让总参谋部点灯熬油的制定作战计划,很简单,考验和锻炼。这种事也不是第一次发生,刚开始可能还有点想不通,次数多了也就习惯了。
“从东北都司抽调一个卫驻西宁卫城,从北方都司抽调一个卫分驻河州和洮州足矣,不用大动干戈。”
如果不是冬季上高原对军队的要求比较高,洪涛连兵都不想调遣,直接用西北都司的三个卫加上在兰州训练的几万新军就够了。
“河州、洮州……陛下以为朶甘都司的乌斯藏人会下来?”
调遣东北都司的老兵入驻西宁卫充当主力,袁可立很理解也非常赞同。但在河州和洮州再安排一个卫的主力,就有点不明白了。起身走到墙边盯着大地图琢磨了片刻,才找到一个听上去不太可能,但又不得不防的理由。
“小心驶得万年船,此次林丹汗入青海,表面上看是西土默特部相邀,实则后面是康区土司和藏巴汗、僧人怂恿。到底是不是针对大明,目前并不清楚。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早做一手准备总比临阵磨枪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