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来读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植物人),接着再看更方便。
早在李承乾第一次有意想要攻打高句丽时,大唐上下就在为这场战斗积极做着准备了。
南北方向但凡能出产优质海船的地方,都在积极的建造着战船和运兵船。
广州作为新兴的造船中心,以出产最为坚固的广船而著称,主要也是有平安号它们打下的良好基础在,这边就成了建造战船的一个重要基地。
而且有林森留下的底子,番禺折冲府旁边那个造船厂,就一直没停点过,不断的有新船下水,只是这里出产的,就已经足以组成一只规模庞大的船队了。
至于他们所需要的木材,则主要由川**应了,那边只要把金丝楠木等最为优秀的大木料砍伐下来,让这些木头顺着水流漂泊到下游去,一直到出海,然后再稍作收拢,就能较为轻松的送到广州等地。
这可比什么陆路运输来的都要方便多了,你就是搞一水的大象来拉这些大木料,那效率也比顺水漂流差得远了啊。
至于让这边帮忙建造好大船,直接顺水开付战场的打算,还是算了吧,搞搞内河船只还行,海船就不太让人放心了。
而登州和莱州等地,因为传统海船的发达,同样能够提供众多的运输船。
必要的时候,和广州那边差不多,征调一些所谓的民船也就是了。
反正这些能跑海贸的家伙背后,多少都有大唐勋贵们的身影,这样的时候不让他们出力让谁出力啊,这都是应有之义。
就像平安号和吉祥号、如意号这三艘最为坚固的战船,就跑在了最前面,得了林森的传书后,卸下香料,拉着整船的粮食就跑去了登州那边,准备干一票大的。
其他同为香料船队的那些个广船也是不甘落后,包括差不多整个冯家的船队,全都跟随平安号一同北上了,顺便也都拉满了冯家的众多子弟自愿捐赠的粮食,算是劳军了。
冯盎虽然就在前几年过世了,高州总管的衣钵让他的大儿子冯智戣给接手了,可他的那些兄弟们也没有对大唐离心离德啊,反倒是因为有着香料这样的共同利益,又和北方有了更多的交流和沟通,对大唐的归属感,在进一步的增强。
这次能够这么积极的响应,还主动提供粮草,就是一个积极的信号吗。
虽然粮食在岭南,差不多是最不值钱的东西了,但毕竟是一份拳拳的报国心意。
陆路上为了减少负担,尤其是给山东和河北的那些民众减少负担,并不会征调太多的大军。
好在大唐如今是真的不缺粮食了,又有着充足的牧马地,所以运送粮草并不会是太大的问题,给前线军民的压力倒是不会很大。起码不会有逃户的情况发生,更没有逃兵。
许久未见到大战了,难得有这样挣到大功勋的机会,所有的军士们都是摩拳擦掌的状态。
能被选上的兵士大都是精锐,还有很多自个带齐了家伙事,自愿前去挣功劳的辅兵。
要不是李承乾明令要求,做了限制,家中独子不能去,没有妻儿的不能去等等,自愿前去的所谓辅兵,能比正兵都多出好几倍来。
林森他们的手下加班加点的不断生产的压缩口粮,全都被囤积了起来,就等着应付这次的大战呢。
这玩意的好处可以说是经过历次战争的检验的,如今已经成了军中的标配了,只有在这种方便易食又营养丰富的行军干粮全都吃完的情况下,唐军才会启用其他的粮草来补充,这也同样大大的减轻了后勤压力。
而对连年丰收的大唐来说,尤其是有了土豆等高产作物的大面积推广以后,粮草真的是最不成问题的了,这也是李承乾下定决心征伐高句丽的原因之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