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来读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名门地产最近新消息),接着再看更方便。
小说里记录的横山山垭口这个位置,海拔高度约三千三百公尺。
自边城有了公路以后,就再也没有人愿意翻过这座山,走出小说。
他们乘车出远门,然而,这样的走法,就算走到美国,也是不算走出小说的人。
惟一要翻越这座大山的险陡之路走出去的人,才算离开了小说。
哪怕只翻了一次,以后又乘车进边城,也算是彻底地走出了小说的角色。
但是,要进入小说的角色,也必须要从山外翻山进边城来,才算投胎般入角成功。
这个山垭口,一年四季都有很多奇怪的风从这儿飞进边城这边来,冷的、热的都有。
人在这儿坐一会儿,就会感到不舒服,呼吸也会越来越紧迫。
所以,小说中有不少的彝人管它叫凉风凹。
而小说外的地理书真名叫石梁,由于垭口处都是些大大小小的石头。
而且,这个位置又是横山的脊梁所在部位,固而小说里的汉人又称其为石梁。
冬天的石梁除了一片白茫茫外,连飞鸟都见不到一只。
虽说不上光秃秃一片,倒也是棵树难觅。
这就是小说里的汉人们,一旦夏天的到来,并纷纷磨刀霍霍,掠走曾经满山的苍天大树。
然后搬进汽车,运往新市镇或成都等地,卖些小钱来用。
使小说不得不写下边城的土地,因每年的几次山洪而冲走了多少个立方米,房屋毁了几家,人被冲走了几个,直接经济损失多少。
很多情节说,这是汉人的聪明,可我怎么也觉得,这不是聪明,而是愚蠢。
当然,这一切,都不是构成主人翁我,离开小说的理由。
因为,小说里并没有讲些许事情。
其实,我只是为了活条狗命,才出走。
至于为什么非要说是活命,才走出小说的角色。
对很多人来说,都是一个很模糊的问题。
特别是我本人,时常都这样莫明其妙地想这个问题。
这个时候的我,背对着横山的外边,面朝边城。
我的样子,是在怀念小说里的每一幕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
眼神表现得非常简单,近乎停顿。
眼神中一点也没有深沉的印迹,只能算做一面镜子,照出山凹深处急湍的边河水,以及稀稀落落的村舍和老黄狗之类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