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来读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儿科学属于临床医学吗),接着再看更方便。
体液是人体重要的组成部分,保持其平衡是维持生命所必需的基本条件。体液平衡的维持依赖于神经、内分泌、肺和肾等系统和器官的正常调节功能,以保证水、电解质、酸碱度和渗透压在正常水平。儿童(尤其是婴幼儿)体液占体重的比例较大,而调节体液平衡的系统和器官发育不成熟,其体液调节功能极易受疾病和外界环境的影响,导致体液平衡失调。因此,体液疗法是儿科疾病治疗的重要手段,其目的是恢复血容量,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补充部分能量,保证儿童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一、体液平衡特点
(一)体液总量与分布
体液总量分布于血浆、间质及细胞内,前两者合称为细胞外液。年龄愈小,体液总量相对愈多,间质液所占比例越高,而血浆和细胞内液量的比例与成人相近。不同年龄期体液分布参见表2-6。
表2-6 不同年龄期体液分布(占体重的%)
体液分布|足月新生儿|1岁2~14岁|成人
总量80|70|65|55~60
细胞内液|35|40|40|40~45
细胞外液|45|30|25|15~20
血浆|5|5|5|5
间质液|40|25|20|10~15
(二)体液的电解质组成
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的电解质组成有显著的差别。细胞内液的电解质成分以k+、mg2+、hpo42-和蛋白质为主,其中k+占78%,对维持细胞内液的渗透压起重要作用。细胞外液的电解质成分以na+、cl-、hco3-为主,其中na+含量占细胞外液阳离子总量的90%以上,对维持细胞外液的渗透压起主导作用。除新生儿生后数日内血清钾、血清氯、血清磷和乳酸偏高,血清钠、血清钙和碳酸氢盐偏低外,儿童体液电解质组成与成人相似。
(三)水代谢特点
1.水的需要量 正常人体水的出入量与体液保持动态平衡。每日需水量与能量消耗成正比。儿童(尤其是婴幼儿)能量消耗相对较高,需水量按体重计算较成人高。不同年龄儿童每日所需水量见表2-7。
表2-7 不同年龄儿童每日所需水量
年龄(岁)|需水量|年龄(岁)|需水量
<1|120~160|4~9|70~110
1~3|100~140|10~14|50~90
2.水的排出量 机体主要通过肾脏排出水分,其次为经皮肤和肺的不显性失水和消化道粪便排水,另有极少量的水(0.3%~0.5%)贮存在体内供组织生长所需。儿童(尤其是婴幼儿)由于生长发育快,新陈代谢旺盛,摄入能量和蛋白质均较高;加之,体表面积相对较大、呼吸频率快、活动量大;因此不显性失水量相对多。不同年龄儿童每日不显性失水量见表2-8。不显性失水量不受体内水分多少的影响,即使长期不进水,机体亦会动用组织氧化产生和组织中本身含有的水分来抵偿,故临床上补充水分时应将其考虑在常规补液的总量内。
表2-8 不同年龄儿童每日不显性失水量
不同年龄或体重|不显性失水量|不同年龄或体重|不显性失水量
早产儿或足月新生儿|>1。500kg|26
0。75~1。00kg|82|婴儿|19~24
1。01~1。250kg|56|幼儿|14~17
1。251~1。500kg|46|年长儿|12~14
3.水交换率 儿童由于新陈代谢旺盛,排泄液体的速度也较成人快。年龄愈小,出入量相对愈多。婴儿每日水的交换量为细胞外液量的1/2(成人仅为1/7),婴儿体内水的交换率比成人快3~4倍。因此,儿童尤其是婴儿对缺水的耐受力比成人差,病理情况下,将比成人更易发生脱水。
4.体液平衡调节 肾的浓缩和稀释功能对体液平衡调节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儿童年龄愈小,肾对体液平衡的调节作用愈差。婴儿肾只能将尿渗透压浓缩到700mosm/l(成人为1400mosm/l),每排出1mmol溶质需带出1.0~2.0ml水(成人只需0.7mml水)。因此,当入水量不足或失水量增加,超过肾浓缩能力的限度时,易发生代谢产物滞留和高渗性脱水;当摄入水量过多时,由于肾小球滤过率低,水的排泄速度较慢,易导致水肿和低钠血症。此外,由于儿童(尤其是婴幼儿)肾排钠、排酸和产氨的能力较差,还容易发生高钠血症和酸中毒。
二、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
(一)脱水
脱水是指由于水的摄入不足和(或)丢失过多所引起的体液总量(尤其是细胞外液量)的减少。脱水时除丧失水分外,同时伴有钠、钾和其他电解质的丢失。因此,评定脱水时应注意脱水的程度和性质。
1.脱水程度 脱水程度指患儿病后累积的体液损失量,常以丢失液体量占体重的百分比来表示。临床上主要根据前囟、眼窝凹陷、皮肤弹性、循环情况、尿量、精神状态等临床表现来评估脱水程度。儿童不同程度脱水其临床表现不同,参见表2-9。
表2-9 儿童脱水的分度及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轻度|中度|重度
体液丢失量|30~50ml/kg|50~100ml/kg|100~120ml/kg
失水量占体重百分比|5%以下|5%~10%|10%以上
精神状态|无明显改变|烦躁或委靡|昏睡或昏迷
前囟及眼窝凹陷|轻度|明显|极明显
眼泪|有|少|无
口腔黏膜|稍干燥|干燥|极干燥
皮肤弹性|稍差|差|极差
尿量|减少|明显减少|少尿或无尿
酸中毒|无|有|严重
周围循环衰竭|无|不明显|明显
2.脱水性质 脱水性质反映了水和电解质的相对丢失量。临床上根据血清钠的水平,将脱水分为等渗性脱水、低渗性脱水和高渗性脱水三种;其中以等渗性脱水最为常见,其次为低渗性脱水,高渗性脱水少见。儿童不同性质的脱水其临床表现不尽相同,参见表2-10。
表2-10 儿童不同性质脱水的病因及临床表现
病因及临床表现|等渗性|低渗性|高渗性
病因|失水与失盐大致相同|以失盐为主|以失水为主
口渴|明显|不明显|极明显
血压|低|很低|正常或稍低
神志|精神委靡|嗜睡或昏迷|烦躁易激惹
皮肤弹性|稍差|极差|尚可
血清钠浓度|130~150mmol/l|<130mmol/l|>150mmol/l
(二)钾代谢异常
1.低钾血症 当血清钾浓度<3.5mmol/l时称为低钾血症。
(1)病因 1钾的摄入量不足:如长期禁食,静脉补钾不足;2消化道丢失过多:如呕吐、腹泻、胃肠道引流或频繁灌肠,又未及时补充钾;3肾排钾过多:如长期应用排钾利尿剂、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等;4钾在体内分布异常:如家族性周期性低钾麻痹或纠正酸中毒治疗过程中,大量的钾由细胞外向细胞内转移,导致血清钾浓度降低。
(2)临床表现 低钾血症的临床表现不仅取决于血清钾浓度,更重要的是缺钾发生的速度。一般当血清钾浓度<3.0mmol/l时即可出现临床症状,包括1神经肌肉系统:兴奋性降低,表现为肌无力,重者(血清钾浓度<2.5mmol/l时)出现呼吸肌麻痹、腹胀、麻痹性肠梗阻、腱反射及腹壁反射减弱或消失等;2心血管系统:心肌收缩力降低、血压降低、心律失常,甚至发生心力衰竭;心电图表现为t波降低、变宽、双向或倒置,st段下降,qt间期延长,出现u波等;3肾损害:低钾血症使肾浓缩功能下降,出现多尿,远曲小管排k+减少、排h+增多,导致低血钾性碱中毒。
(3)治疗 1积极治疗原发病;2补钾:口服补钾安全、方便,能口服者尽量口服,轻度低钾血症患儿可多进含钾丰富的食物,每日口服氯化钾3mmol/kg;重症需静脉补钾者,每日总量为4~6mmol/kg,均匀分配于全日静脉输液中,浓度不超过0.3%(新生儿为0.15%~0.20%),静脉输入时间不少于8小时,切忌静脉注射,且必须见尿补钾;3补钾治疗期间:需严密观察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变化,监测血清钾和心电图改变,随时调整输入含钾溶液的浓度和速度。
2.高钾血症 血清钾浓度>5.5mmol/l时称为高钾血症。
(1)病因 1肾排钾减少:肾衰竭、肾小管性酸中毒、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长期使用保钾利尿剂等;2钾摄入过多:静脉补钾过多、过快,输入大量青霉素钾盐或库存血等;3钾异常分布:休克、重度溶血及严重挤压伤等,导致k+由细胞内向细胞外转移。
(2)临床表现 1神经肌肉系统:兴奋性降低,表现为精神委靡、嗜睡、手足感觉异常、肌无力、腱反射及腹壁反射减弱或消失,严重者出现弛缓性瘫痪、尿潴留、呼吸肌麻痹等;2心血管系统:心肌收缩无力、心率减慢、心律失常,心电图出现t波高尖、pr间期延长、qrs波增宽、心室颤动及心脏停搏等。心电图的异常与否对决定是否需要治疗有很大的帮助。
(3)治疗 1积极治疗原发病;2停用含钾药物和食物;3提供足够的能量,防止内源性蛋白质分解释放钾;4促使k+向细胞内转移:快速静脉应用5%碳酸氢钠3~5ml/kg,或葡萄糖加胰岛素(0.5~1g葡萄糖/kg,每3g葡萄糖加1u胰岛素);5拮抗高k+对心肌的毒性作用:10%葡萄糖酸钙0.5ml/kg在数分钟内缓慢静脉注射,起效后改用10%葡萄糖酸钙10~20ml加入10%葡萄糖100~200ml静脉滴注;6加速排钾:应用排钾利尿剂(如呋塞米)、阳离子交换树脂、血液或腹膜透析等。
(三)酸碱平衡失调
正常儿童血ph值与成人一样,维持在7.35~7.45的范围内。当ph<7.30为酸中毒,ph>7.45为碱中毒。细胞外液ph值相对稳定,主要取决于血液中hco3-/h2co3比值(正常为20/1)、肺排出或保留co2量和肾排酸保钠。当体内代谢紊乱,使血浆中hc03-的量增加或减少而引起酸碱平衡失调,称为代谢性酸中毒或碱中毒;当肺呼吸功能障碍使co2排出过少或过多,使血浆中h2co3的量增加或减少,从而引起酸碱平衡失调,称为呼吸性酸中毒或碱中毒。临床上常见的酸碱平衡失调多为单纯型,有时也可为混合型。
1.代谢性酸中毒 由于hco3-丢失或h+增加所致,是儿科最常见的酸碱平衡失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