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来读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重生李治儿子 小说收武顺),接着再看更方便。
皇帝李世民召见了贡日贡赞和禄东赞,贡日贡赞代表松赞干布向皇帝李世民提出要求,希望邀请大唐太子李治前往逻些(今拉萨)会盟,吐蕃和大唐结成友好盟邦。
皇帝李世民说:“如果我大唐不同意呢?”
禄东赞强硬的说:“我吐蕃贫穷,大唐富庶,那我吐蕃只能从高原走下来,去拿自己需要的东西。大唐太子一日不会盟,吐蕃、大唐战争就一日不停止。”
李世民说:“你威胁我?”
贡日贡赞说:“大唐陛下息怒,我吐蕃赞普确实是想和大唐结盟,仰慕大唐。”
而此时,李治站了出来说:“儿臣愿意前往逻些,和吐蕃结盟。”皇帝李世民看着李治,李治说道:“此次会盟,儿臣是必须去的。”李世民表示同意。
提起吐蕃,不得不说一下吐蕃的政治制度,它不是封建制度,而是奴隶制度,这一制度,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进入西藏才结束。赞普为最高首领,是部落联盟的酋长,统帅各个部落。赞普日常管理各个部落,是通过会盟,一年一小盟,三年一大盟。通过盟誓,使各个部落忠于赞普。赞普藏语中的含义:赞为雄强,普为男人,赞普则为雄强的男人,强壮有力的男人。赞普之下设大相、副相各一人,总管全国政事。下设家臣,家臣也有自己的封地,自己的家臣,自己的奴隶;家臣家的家臣也是如此,有自己的封地,家臣,奴隶。家臣的继承则是父死子继,无子则由近亲承袭。担任赞普家臣的人,通常名字前都会冠以“论”、“尚”两字。“论”是与王室有直接亲属关系的大臣;“尚”是和王室通婚的贵族出身的官员。吐蕃是由王室和贵族掌控全部政权的。另外,松赞干布也不是第一位统一了吐蕃的赞普,他是吐蕃王朝的第33任赞普,他的父亲本来统一管理着整个吐蕃,可是在松赞干布小的时候,他的父亲被叛臣毒死了,吐蕃就陷入了内乱,松赞干布长大后,又逐渐平定了吐蕃各个部落的叛乱,使吐蕃归于统一。吐蕃种植青稞,耐高寒,产量高。吐蕃盛产良马。交通工具为马、牦牛、骆驼。牦牛皮坚韧。冶铁技术比较先进。所以吐蕃的骑兵,有良马,身穿牦牛皮,兵器锋利,战力很高。
提到吐蕃,不得不提一提古代的继承制度。中原王朝采用一般都是嫡长子继承制度,如果嫡长子实在不行,则会从嫡子中选择贤能继承;而周边民族很多采用的却是立贤能者继承,如突厥、辽、蒙古。从表面看,立贤能者似乎很先进,因为嫡长子继承制度,可以选择的范围太小,即使嫡长子不行,皇帝的嫡子也没几个,很容易出现昏聩的皇帝继承皇位。可是实际情况是,虽然中原王朝出现过不少昏聩的皇帝,可是突厥、辽、蒙古却是连年战乱,因为要立贤,只要稍微有点儿实力的,都想争一把,结果突厥、辽、蒙古只能战乱不断,但是如果有一个人能够打败各路竞争者,控制住局势,那么无论是突厥、辽、还是蒙古都会成为中原王朝的大患。嫡长子继承制度,虽然没有选出来最贤明的皇帝,可是它却最大限度的保证了政权的稳定交接。
政权的稳定交接,是最不容易的,也是最容易出问题的时候。历史上,政变,很多都和政权交接有联系。老皇帝和新皇帝交接,很多人会不满,就政变了,成功的,新皇帝被控制或被杀死;不成功的,就被新皇帝干掉,自古都是如此。后世中国,权力交接是召开大会,从领导人到地方很多人都会被换掉,每次大会,都被誉为胜利的大会,值得庆祝,很多人都只是觉得很热闹,其实每一次权力交接的成功,真的都是一个胜利,真的值得庆祝。权力交接,每一次都很凶险。那是很多人丧失权力,很多人获得权力的时候,大家做官为的是什么,不就是手中的那些权力吗?谁愿意轻易放弃?一些人不愿意放弃,一些人急着获得,是最容易擦枪走火的时候。
松赞干布能这么快的平定内乱,有点儿出乎李治的预料。吐蕃各部落的实力,人员、物资加起来肯定是超过松赞干布的,可是松赞干布这么快就把他们平定,李治认为是有可能的。必定战争不是人数多,物资多就能赢得的。就像明朝的土木堡之变,太监王振怂恿皇帝亲征,在他认为,大明军队出动精锐40万,瓦剌军队只有10万,4个打1个,肯定能打赢的,真不知道他怎么能这么想呢,人家会把十万大军分开,一个面对四个吗?结果明军粮草被断,40万大军被围,最后全军覆没,皇帝被擒。战场上最重要的是政治、是计谋。从一开始,李治就知道松赞干布会赢,他是赞普,手下又有禄东赞等著名的谋士。
长安,岑文本府邸。吐蕃大相禄东赞笑着对岑文本说:“多谢大人对我吐蕃的援助,才让我们轻易打败其他部落。”
岑文本说:“其实更多的也是大相和大相的几个儿子,智谋超群的功劳。”
禄东赞又说:“松赞干布看来是一心想和大唐结盟了,只是我不明白岑大人为何要让太子李治前往逻些?太子反而答应了?”
岑文本说:“松赞干布想结盟可以,可是现在还不是时候,我想让李治前往逻些,就是借你们的手干掉他,只有他死了,蜀王才能上位。李治为太子,刚刚上位,一边是吐蕃、大唐连年战争,大唐军人、百姓死伤无数,一边是他的个人安危,他只能舍弃个人安危,前往逻些结盟。如果他不这样做,他必将被群臣和天下百姓所抛弃。”
禄东赞恍然大悟道:“原来如此!请岑大人放心我们一定想办法除掉太子。”
“那就有劳大相了。”岑文本笑着说。
禄东赞接着说:“不过我有一个担心,如果松赞干布一心和大唐结盟,保护大唐太子怎么办?”
岑文本阴狠地说:“那就把他一起干掉。”
禄东赞离开了岑文本府邸后,岑文本自言自语到:“李治尽管你很聪明,可是你却不知道,蜀王在蜀地多年,蜀地已经被我们所控制,吐蕃和我们也早就是盟友了。”
李治为太子后,大唐的政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李治为太子前,大唐的中枢主要有太子承乾、魏王李泰、房玄龄、魏征、李靖、长孙无忌、岑文本组成;李治为太子后,太子、魏王都离开了长安,房玄龄、魏征、李靖也因为身体原因,纷纷致仕;只剩下长孙无忌、岑文本两人。不久,李治为太子参与政事,李恪也被封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与政事。长孙无忌举荐吏部尚书褚遂良为尚书左仆射,替代致仕的房玄龄;李治举荐户部尚书、资历颇深的许敬宗为尚书右仆射,替代致仕的魏征;李靖致仕前则举荐了李绩替代自己担任兵部尚书。长孙无忌也被皇帝提拔为尚书令。于是,如今的朝廷中枢,由太子李治、蜀王李恪、侍中长孙无忌、中书令岑文本、褚遂良、许敬宗、李绩组成。朝堂上,李治和许敬宗是一体,李恪和岑文本是一体,长孙无忌、褚遂良、李靖则和皇帝一体,不过偏向李治。李治要离开长安,前往吐蕃。于是皇帝授予礼部尚书李道宗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与政事。李治也举荐户部右侍郎娄世德为户部尚书,顶替许敬宗的空缺,而长孙无忌则举荐太原留守高士廉为吏部尚书。皇帝都表示同意,下达了任命。
李治离开前,拜访了房玄龄、魏征,房玄龄、魏征都告诉李治一定要小心禄东赞,此人计谋百出,希望李治能早做防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