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来读提示您:看后求收藏(中医学习心得),接着再看更方便。
一、胃痛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由外感邪气,内伤饮食情志,脏腑功能失调等导致气机郁滞,胃失所养,以上腹胃脘部近歧骨处疼痛为主证的病证。
胃痛的病因病机多见于寒邪客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和脾胃虚弱。外感寒邪或过服寒凉导致气机凝滞,胃气不和,收缩而痛。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或情志不遂,肝失疏泄,横逆犯胃均可使胃失和降而致胃痛。素体不足或劳倦内伤,导致脾胃虚弱,中焦虚寒,胃失温养,或热病伤阴或胃热火郁伤津,胃失濡养,也可导致胃痛的发生。
现代西医学指急性胃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神经官能症等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证的病证,可按本病辨证治疗。
(一)寒邪客胃
临床表现:胃痛暴作,恶寒喜暖,得温痛减,遇寒加重,口淡不渴,或喜热饮。舌淡苔薄白,脉弦紧。
治疗原则:温胃散寒,行气止痛。
方药:良附丸加味(高良姜、香附)。
(二)饮食停滞
临床表现:胃脘疼痛,胀满拒按,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吐后痛减,不思饮食,大便不爽,得矢气及便后稍舒。舌苔厚腻,脉滑。
治疗原则: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方药:保和丸加减(神曲、山楂、茯苓、半夏、陈皮、连翘、莱菔子)。
(三)肝气犯胃
临床表现:胃脘胀痛,痛连两胁,遇烦恼则痛作或痛甚,嗳气、矢气则痛舒,胸闷嗳气,喜长叹息,大便不畅。舌苔多薄白,脉弦。
治疗原则: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陈皮、柴胡、枳壳、芍药、炙甘草、香附、川芎)。
(四)脾胃湿热证
临床表现:胃脘疼痛,痛势急迫,脘闷灼热,口干口苦,口渴而不欲饮,身重疲倦,纳呆恶心,小便色黄,大便不畅。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疗原则:清化湿热,理气和胃。
方药:清中汤加减(香附、陈皮、山栀、金铃子、延胡索、甘草、黄连、生姜)。
(五)肝胃郁热
临床表现:胃脘灼痛,痛势急迫,烦躁易怒,泛酸嘈杂,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疗原则:疏肝理气,泻热和胃。
方药:丹栀逍遥散(当归、白芍、白术、柴胡、茯苓、甘草、生姜、薄荷、丹皮、山栀)。
(六)瘀血停胃证
临床表现:胃脘疼痛,如针刺、似刀割,痛有定处,按之痛甚,痛时持久,食后加剧,入夜尤甚,或见吐血黑便,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涩。
治疗原则:化瘀通络,理气和胃。
方药:失笑散(五灵脂、蒲黄)合丹参饮(丹参、檀香、砂仁)加减。
(七)胃阴不足证
临床表现:胃脘隐隐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干,五心烦热,消瘦乏力,口渴思饮,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疗原则:养阴益胃,和中止痛。
方药:一贯煎(沙参、麦冬、当归、生地黄、枸杞子、川楝子)合芍药甘草汤(白芍、炙甘草)加减。
(八)脾胃虚寒证
临床表现: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神疲纳呆,四肢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或迟缓。
治疗原则: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方药:黄芪建中汤加减(黄芪、白芍、桂枝、炙甘草、生姜、大枣、饴糖)。
二、泄泻
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或完谷不化,甚如水样为主的病证。古有将大便溏薄而势缓者称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势急者称为泻,现临床一般统称泄泻。
泄泻的病因,有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不调,禀赋不足及久病后脏腑虚弱等,而脾虚湿盛致脾胃运化功能失调,湿困脾土,肠道泌浊传导功能失司是发生泄泻的主要病机。泄泻病因虽然复杂,病位在肠,脾失健运是关键,同时与肝、肾密切相关。
本病可见于多种疾病,凡属消化器官发生功能或器质性病变导致腹泻,如急性肠炎、炎症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肠道肿瘤、肠结核等,或其他脏器病变影响消化吸收功能以泄泻为主证者,均可参考本篇进行辨证论治,现代医学的霍乱不列入本章范围。
(一)寒湿困脾
临床表现:泄泻清稀,甚则如水样,脘闷食少,腹痛肠鸣,舌质淡,苔白腻,脉濡缓。若兼外感风寒,则恶寒发热头痛,肢体酸痛。苔薄白,脉浮。
治疗原则:芳香化湿,解表散寒。
方药:藿香正气散(藿香、紫苏、白芷、桔梗、白术、厚朴、半夏、大腹皮、茯苓、橘皮、甘草、大枣、生姜)加减。
(二)湿热伤中
临床表现:泄泻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粪色黄褐,气味臭秽,肛门灼热,烦热口渴,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治疗原则:清热利湿。
方药:葛根芩连汤加减(葛根、黄芩、黄连、甘草)。
(三)伤食泄泻
临床表现: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脘腹胀满,嗳腐酸臭,不思饮食。舌苔垢浊或厚腻,脉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