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来读

心灵的织锦 (第1/2页)

都来读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紫色菩提果的寓意和象征),接着再看更方便。

当一个人不知道惭愧,他就失去了同情与悲悯;当一个人不知道忏悔,他就失去了智慧与宽容。

父亲过世的时候,我请佛光山的法师来办佛事,按佛教规矩,在入殓后要做“七七”,就是在四十九天内每隔七天做一次法会,第一次叫“头七”,第二次叫“二七”,余此类推,到最后一次叫“七七”,做完以后就是功德圆满了。

“做七”是台湾民间极普遍的风俗,它最初的发源是佛教,后来才被道教及民间信仰所采用。为什么要做七呢?在《地藏菩萨本愿经》中说得非常清楚:

“若能更为身死之后,七七日内,广造众善,能使是诸众生永离恶趣,得生入天,受胜妙乐。现在眷属,利益无量。”

“无常大鬼,不期而到;冥冥游神,未知罪福。七七日内,如痴如聋,或在诸司,辩论业果。审定之后,据业受生。未测之间,千万愁苦,何况堕于诸恶趣等。是命终人,未得受生,在七七日内,念念间望诸骨肉眷属与造福力救拔,过是日后,随业受报。”

意思是说,人死之后,在四十九天里面尚未受生,随着他生前所造的因在幽冥诸司析辨善恶诸业,由于还没有审定,因此依靠眷属造福的救拔,可以使他投生到更好的地方,或消灭他的罪业,一旦过了四十九天则随业投生,那时所有的救拔都没有着力的地方了。

当然,这四十九天的救拔也有例外,对于大善或大恶的人,他的往生净土或堕入无间地狱都是一发即到,不需要辩论的。对于这样的人,七七日法会仍有意义,给善者多带福慧的资粮,给恶者少受恶报的苦痛。

根据《地藏经》的记载,我国民间揉合了各地习俗,发展出一套丧礼的仪节,这种仪节已经完全背离了佛教,自成一个体系,以致使一般人误解佛教的仪式,实在是令人感到遗憾的。

例如,现在民间做七,每请乡间的道士,这些道士很少是真正修道的人,他既非受过正统的道教训练,在人品人格也不能令人敬仰,可是由于死者家属每每感到彷徨,仓促间只好请他们来做法。

做法也罢,一般道士(民间叫司公)相信人死之后先到阴间,四十九天后再到阳间来,所以他们做法的法场就依照想象中的地狱搭成,道士先把死者的亡魂牵到地狱去,绕了阴森森的一圈,最后才用符箓一再催动,再把亡魂从地狱救出来。

一般道士总是会对死者的亲属说:“我现在已经把你的亲人从阴间救出来。”中国民间大抵上只有阴阳两个世界观,无从知道多重复杂的宇宙空间,也只好听信道士的话了——我并没有批评道士的意思,目前台湾也有许多有修行的道士,而且民间的符箓也确有它的力量和存在的价值。

阴阳两界也就罢了,民间做七的“牲礼”是最可怕的。每次做七的时候,一定要拜三牲,三牲通常是一个猪头,一只鸡,一条鱼。鸡鱼还是寻常之物,猪头便不寻常,做完七七等于有了七个猪头,按民间习俗,这些猪头不能自己食用,而要送给亲友,这年头有谁敢吃猪头呢?尤其是祭拜过后卫生堪虑的冷猪头,最后总是任其腐败而丢弃了。

这些也有违佛法,一来更造杀业,转增罪缘;二来使命终人殃累对辩,晚生善处;三来使亡魂困于恶因,不得解脱。即使不谈佛法,光是从慈悲、卫生、现代化的观点来看,也是不合格的。

基于我对民间风俗办理“七巡”的看法,我希望找到一条更合理的佛教方面的观点,在佛光山法务部与法师商议时,特别提到这些。 <h2>忏悔最有力量</h2>我问法师:“到底从我们佛教来看,什么是对亡者最有利益和功德的呢?”

法师说:“当然是诵经和拜忏了,诵经是给亡者的神识找到一条可依循的道路。拜忏则是依靠忏悔的力量来减消亡者的业障,更是最有力量的方式。”

“可是,”我仍然有一些疑惑,“拜忏是生者的忏悔,亡者怎么能得利呢?”

法师翻开《地藏经》的《利益存亡品》给我看,上面写着:“命终之后,眷属小大,为造福利一切圣事,七分之中而乃获一,六分功德,生者自利。”意思是如果生者为亡者拜经忏,七分里面有六分为生者自得,只有一分能回向给亡者。

法师说:“一般人认为忏悔是消极的事,其实在我们佛教里,忏悔是积极的。例如你有一块棉布破了,你知道那破的地方,这是反省;如果有了小的忏悔,就如同在棉布上补了新棉布,完好如初;如果是大忏悔、大发愿,就像在棉布上织了锦绣,比原来的新棉布更殊胜。”

因此,我才知道忏悔是有大力量的,便为父亲的佛事排了“般若金刚宝忏”及“八十八佛洪名宝忏”两次拜忏,并做了两次“三时系念”,每一时忏悔发愿一次。当我在“三时系念”听到第一时的忏悔文时,忍不住泪下如雨,这一段忏悔文是:

“但念自从无始迄至今生,一念为真,六根逐妄,随情造业,纵我为非。身业则杀盗邪*;口过则妄言、绮语、两舌、恶口;意恶则常起贪嗔、深生痴爱。由兹三业,钩锁妄缘,常汩汩于尘劳,但茫茫于岁月。欲思出离,唯凭忏悔熏修之力。俾眼耳鼻舌身意之过衍,应念顿消;使色声香味触法之浮尘,即时清净。”

这不是我们每个人最好的写照吗?尘劳汩汩、岁月茫茫,哪里才是清净的道路呢?

当时我已深信忏悔有大力,但对忏悔还没有真实的体验,后来在新竹五峰禅寺由会宗师父授在家五戒,想到自己从无始劫来,因为无明所造下的恶业,真是悲不能抑,正如《地藏经》中所说:“南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何况恣情杀害、窃盗、邪*、妄语,百千罪状。”

处在无始无边的罪业之中,唯一救拔的力量就是忏悔了,先别说来世的利益,就是在当时当刻,我们有一念忏悔之心,顿时身心轻安,因而在许多宗教里,忏悔都是很重要的法门,如果一个宗教竟而不教人忏悔,这样的宗教也就十分可怖了。 <h2>我们是不完满的人</h2>佛教里关于忏悔的方法和经典非常的多,并且把忏悔分成三品,在《往生神赞》里说:“忏悔有三品,上中下,上品忏悔者,身毛孔中血流,眼中血出者,名上品忏悔。中品忏悔者,遍身热汗从毛孔出,眼中血流者,名中品忏悔。下品忏悔者,遍身彻热,眼中泪出者,名下品忏悔。”

我想,不管是上品、中品,或下品,能有这样真心的忏悔,都像是在心灵上织锦了。

《止观》上说:“忏名陈露先恶,悔名改往修来。”带有积极精神,但是在改变过去的恶,也是在修未来的善。所以,在许多佛经里都提到忏悔的功德。从佛教观点,这个世界没有任何一个人是完满的,故此强调忏悔,认为真心的忏悔与从未犯过过错的清净是一样的。

《地藏十轮经》说:“于我法中,有二种人,各无所犯:一者,本性专精,本来不犯。二者,犯已惭愧,发露忏悔。此二种人,于我法中,名为勇健得清净者。”

《采花违王上佛授决号妙花经》说:“能自改者,与无过同。”

《心地观经》说:“若覆罪者,罪即增长。发露忏悔,罪即消除。”

《法句经》说:“过失犯非恶,能追悔为善。是明照世间,如日无云曀”,“人前为恶,后止不犯。是炤世间,如月云消。”

《大般涅槃经》说:“虽先作恶,后能发露,悔己惭愧,更不敢作。犹如浊水,置之明珠,以珠威力,水即为清。如烟云除,月则清明。作恶能悔,亦复如是。”

在《出曜经》里有一段经文更有意思:“不羞反羞,羞反不羞。不畏现畏,畏现不畏。”翻成白话文是:“不知道羞耻是最为羞耻的,知道羞耻的反而不是羞耻;不畏惧悔罪是最可怕的事,知道罪的可怕反而无畏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震惊,我给我闺蜜生了两个孙女 嫁良缘 我是主角的那些个亲戚 穿书后我天天看男二演戏 一见你我就想结婚 快穿多胎,娇娇狂撩绝嗣反派 你我方寸之间 你是我的一往情深 穿书正派女配,我还是做反派吧 哦豁,某人的摆烂日子到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