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来读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梁山不招安有出路吗),接着再看更方便。
前面说过,火器军创建之事,我交给了蒋敬、蔡庆去干。蒋敬文有谋略,武有战力;蔡庆则从当年监狱谈交易的老练程度来看,是个相当精明之人,场面上做事情还是非常上路的,让他配合蒋敬做事,在忠诚度、配合度上应该是可信赖的。
火器,在宋代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宋代火器可分为两类:火球类火器和火箭类火器,在北宋官修的《武经总要》中对这些武器都作出了详细的描述,火球类兵器包括火炮,不是我们想的大炮,是一种抛掷火器。宋代火箭类火器主要分为弓弩火药箭和火药鞭箭两种,做法基本相同,主要用于焚烧粮草和攻城器械。
这时候,管型火器(火枪)还没有出现,抛掷火器也只是以燃烧火药烧伤敌人或焚烧粮草为目的,还没有爆破冲击力炸伤敌人的功能。而我创建火器军的目的,是想装备火枪、大炮和炸药包、投掷炸弹等。
火药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也是人类掌握的第一种爆炸物,而且被认为是对人类历史所起作用最大的发明,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明的一个伟大贡献。英国着名科学史专家李约瑟曾指出:我们现在认为,大量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中世纪早期的中国人就首先用硝(硝酸钾)、硫黄和碳源之一(如木炭)制成了这种独特的混合物。
火药起源在中国古代的炼丹术,三种主要成分硝石、硫磺以及硫磺中的钾化物,都是炼丹术中常用的药物。秦汉时期,封建帝王为祈求长生不老,崇信方士,寻求不老之药,秦始皇和汉武帝都是这期间最热衷者。在他们的提倡下,炼制所谓长生不老之药的方术--炼丹术日渐发展,后经两晋南北朝至唐代,炼丹家的活动不停。虽然成仙的幻想终成泡影,但在实验化学方面却作出了一定贡献。如南朝时的陶弘景已总结出以火焰实验法来鉴别硝石(硝石,硝酸钾)与芒硝(硫酸钠),方法已近似近代分析化学所用以鉴别钾盐和钠盐的火焰实验法。后来,又有了使硫黄“伏火”以摸索各种药物成分而掌握火药配方的试验。因为这些药料配合起来易点火,能猛烈燃烧并发生爆炸,所以被人们称作“火药”。
将火药用在武器制造并投入实战,在我国约开始在唐代末年。唐哀宗天佑四年(907)。郑璠攻打豫章城(江西南昌)时,曾利用“发机飞火”烧毁这个城的龙沙门。这一次战例一般被认为是火药武器出现的最早战例。
宋太祖开宝八年(975)灭南唐时,使用过用弓弩发射的火箭和用抛石机抛射的火炮,正是因为改用装有火药的弹丸来代替石头,于是“炮”字偏旁由“石”改为“火”。
关于制造火药兵器的记录,最完备的还是《武经总要》。《武经总要》中记载了被李约瑟博士称之为“最古老的配方”的三种火药兵器配方。包括:一、火炮火药法;二、毒药烟球火药法;三、蒺藜火球火药法。其中第二种“毒药烟球”,就是以炮(抛石机)发射的毒烟火器,其配方是:球重五斤,用硫黄一十五两、草鸟头五两、焰硝一斤十四两、芭豆五两、狼毒五两、桐油二两半、小油二两半、木炭末五两、沥青二两半、砒霜二两、黄蜡一两、竹茹一两一分、麻茹一两一分、捣合为球。贯之以麻绳一条,长一丈二尺,重半斤,为弦子。更以故纸十二两半、麻皮十两、沥青二两半、黄蜡二两半、黄丹一两一分、炭末半斤,捣合涂敷于外。若其气熏人,则口鼻血出。二物(按,指毒药烟球与烟球)并以炮放之,害攻城者。
一般认为,火药出现于中国唐代。北宋《武经总要》第一次提到“火药”一词。
突火枪爆裂物被广泛运用于水战与守城上,是利用弓弩、抛石机或人力投掷。宋初的战场上,一群战士齐力牵动了大炮的拽索,炮梢猛地翻转过来,皮窝中的炮弹砰然弹出,直射敌方军阵。但这时抛射出去的并不是以往使用的沉重的石弹丸,而是一个用纸和麻皮裹成的圆球,外表还涂有沥青和黄蜡,此球落入敌方阵地,只听轰然一声巨响,随后一道火光腾空而起,并喷发出一股呛人的烟雾。被巨响和火光惊呆的敌人惊魂未定,又受到有毒烟雾的袭击,不少人口鼻流血,昏倒在地,其余的人就分散奔逃,发生了混乱。这便是我国早期火药武器的一种,名叫“毒药烟球”,标志着中国古代以火药爆炸的杀伤力而起主要作用的火器(火药兵器)走上了战争的舞台。
北宋时已懂得在火药三种主要成分的基础上,为达到不同的军事目的而增减配方中的其他成分,制作出作用不同的火药兵器。“毒药烟球”是爆炸后球内毒剂发烟起毒气弹的作用;蒺藜火球是利用爆炸的强大推力,把球内的铁蒺藜撒放开来,借以杀伤敌人;以炮(抛石机)发射的火药球主要是爆炸后起燃烧作用。
总起来看,北宋初期虽已掌握了火药的生产技术,生产了性质不同的火药兵器,但仍属火器制造的初级阶段,现代枪械雏形的管形火器还没有出现。尽管如此,以火药用于兵器制造,实在是兵器发展史上划时代的里程碑。
我最想干什么呢?就是研制出管形火器——火铳。在毒药烟球、蒺藜火球、抛射火球广泛使用的北宋,管形火铳并非异想天开。
我带了卫队,找到了城外偏僻的火器军营地。这里远离民居,地域开阔,中间是一个四五丈高的小山包,小山包下面四周都是一望无垠的平原。小山包顶上建了十几座小房子,这些小房子的中心位置,是一个高大坚固的二层木楼。一楼是蒋敬的指挥部,二楼则是他的卧室兼书房。一看,就觉得这老家伙比我会享受。二楼的四面各有一个了望孔,站在二楼,整个火器军营地尽收眼底。最大的一个了望孔算是一面正式的窗户,正对着火器军营地唯一的大门。坐在这个窗前,火器军营地的人员出入也能完全掌握。
火器军营地很大,完全是一块无人耕种的荒林,工人们把树木全砍了,搬进营地修宿舍厂房,然后将这块荒地砌墙围起来。院子以建了蒋敬指挥部的小山包为中心,周围三里。围墙完全是仿照城池建造的,是一座缩小版的城池。墙高一丈,墙厚半丈,就是为了防御。用来建造城墙的土壤是经过处理的黏土。夯土墙也被砖块包裹,成为砖块覆盖的墙,这比简单的夯土墙更坚固。城墙的平坦的顶部也铺了砖块,士兵们可以走在上面巡守。城墙的顶部还配有射击孔、女墙、敌台等,大门正上方还有一座了望塔。大门上还设置吊桥,平时降下吊桥,是一座桥,供人出入;战时提起吊桥以保护大门。总之,火器军营地是一座缩小版的城池,只是未建瓮城而已。
这也是按我之前的安排修建的,有较为完整的防御系统,完全为了方便将来将士们的防卫。将来,这里一旦成为火器军营地,一定会成为敌人破坏的焦点,所以,我这是防患于未然。
虽然,这里只有蒋敬招来的一百多名火药局退役人员,还有我叫禁军军校王琦带过来的那一百多名被杜兴筛选下来的孙兴等人,再加上轰天雷凌振从火药局带来的二十几名技术骨干,加起来也就三百人。
相对而言,这里的人有点少。但梁太尉对火器军最关注,一下子调来一个营(500人)的步军镇守。营指挥使正是与蒋敬等人有些交情的潭州从五品游击将军韦渊。韦渊正是蒋敬向我提出来的人选,我便通过梁太尉将其从潭州调到京城,然后便成为火器军营地的镇守将领。驻守这里,虽然偏僻,但我向韦渊承诺,和火器军沾上边,军饷肯定比潭州要高许多,而且,还可以离开潭州那个伤心之地。
蒋敬是韦渊的救女恩人,韦渊出身行伍,一听要和恩人并肩工作,自然不再听我讲什么军饷的高低。何况当年屠尽县令满门,他便有了求死之心,离开潭州那个伤心之地,还进了京城,他还想什么军饷的高低?
再说轰天雷凌振。他本就是火炮奇才、制炮能手。当初呼延灼被太尉高俅保举,任命为征寇大将军,前往围剿梁山匪寇。因为当时梁山泊四周都是水泊,易守难攻,呼延灼的军马不能趟河。于是呼延灼向朝廷请命,将凌振请了来,让他炮轰梁山。凌振的火炮威力极大,点燃之后,轰天作响,梁山泊众人竟是奈何不得。憋屈了许久,后来还是吴用想出了一个诱敌之计,将凌振引入水中。随后又派水性极好的阮小二,将水里的凌振活捉回梁山。凌振有各种各样的火炮,什么“风火炮”、“风火轰天雷”等等,大大小小的火炮增加了梁山军的力量,为梁山军对外斗阵作出了重要贡献。
梁山大聚义之时,凌振排第五十二位,职务为“掌管专造一应大小号炮”。接受招安之后,凌振随军出战。后来战争结束,被留在火药局御营任用。凌振被称为“宋朝天下第一个炮手”,也擅长铸造各种大炮,在攻打梁山的时候就曾铸造风火炮、金轮炮和子母炮,入梁山前他是东京甲仗库副使炮手,可以制造射程15里远的火炮。
火器是当时一个比较新颖的武器装备,但是,不仅朝廷不把凌振当回事,而且梁山宋江等人也不把他当回事。投降梁山前,甲仗库副使炮手一职,听起来好像摸不着头脑,其实甲仗库就是军械库,就是一个管仓库的,而凌振也不过是一个仓库二把手,“使炮手”三个字不过是说明他会使用大炮而已。换句话说,凌振的造炮天赋根本没有得到发挥。
关于凌振在火炮方面的本事,不管是朝廷中还是梁山上,许多人都听闻了他的火炮能够分金断石,一方面赞叹,另一方面却不屑一顾。以至于火炮这种可以攻城拔寨的大杀器没有发挥的余地,上梁山后凌振的几次火炮发挥也都是作为策应或者伏击,更多的描述,是两军开战之时放两炮吓唬敌人,火炮的威力根本没有发挥出来。凌振最牛的一次发挥,就是双鞭呼延灼率军攻打梁山时,发现他的铁索连环马阵被水泊阻隔,无法直抵梁山主寨,呼延灼立马想到可以依靠凌振的火炮,进行隔水炮轰,高俅这才星夜调凌振前去支援。当凌振在水边架设大炮时,吴用等人还在嘲笑凌振的火炮打不远,不过凌振很快就让他们下不来台了,前三发试射中,有两发打在水上,一发直接击中鸭嘴滩上小寨上,这一炮不仅让呼延灼大为振奋,更是震惊了所有的梁山好汉。
然而宋江用计俘获了凌振之后,给凌振的职务为“掌管专造一应大小号炮”,说出来特别好听,但这实质上是一个无人问津的职务,宋江简简单单给他一个差事,梁山上养了个装点门面的闲人。智多星吴用布出九宫八卦阵时,凌振只是负责带着副手二十余人,围绕在杏黄旗后的炮架周围。或者是放几炮震震场子,或者是保护中军“替天行道”大旗。主要的军事手段——火炮,竟然只充当了书信的作用。梁山上最有潜力的军事人才——凌振,只能在二三十人中发号施令。招安之后,凌振跟随大军南征北战,但情节出奇的一致,都是放炮、放炮再放炮。读者都视觉疲劳了,他还在放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