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来读

学而远行之----明代传说(二十一)

都来读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梦还能用什么表达),接着再看更方便。

特别应当指出的事,朱元璋割让大片土地后,自古由于生存压力而形成的排外仇外的民族性格,朝鲜人没有对大同江以北的原住民女真人实行怀柔包容,而是上演了一场对女真人实行了大规模的武力驱赶的人伦悲剧。女真人唯有流着眼泪离开世代居住的家园迁逃到鸭绿江以北,满韩从此结为世仇。这些女真人都是原半岛北部高句丽人的后代,当年占地赶人,把半岛北部的高句丽后人全部赶走,现在还有资格来争夺高句丽历史?也可以这么说今天包括平壤在内的半岛中北部大同江以北的高句丽遗址并不是南**人的祖先创造的,而是被武力驱赶到鸭绿江以北的女真人先人创造的。

综上所述,无论从任何的历史事实的角度,高句丽都不可是韩国的历史

香港明朝历史

明代的香港地区在商贸上已渐渐蓬**来,人口亦有所增长,更成为海防要地。当时,明代在这里设防,主要是为了防御南中国海一带的海盗、日本来的“倭寇”、葡萄牙和荷兰的侵略者。明朝中叶,广东沿海有三路巡海备倭官军。其中的中路“自东莞县南头城,出佛堂门、十字门、冷水角诸海澳”。佛堂门在香港地区,该地区显然属于中路的防御范围。

明嘉靖42年(公元1563年),福建巡抚谭纶、总兵戚继光奏请恢复设置水师城寨(简称水寨)旧制。在此之后,明朝政府在广东的潮州、惠州、广州、高州、雷州、琼州等地设置了六个水寨。在广州地区的为南头寨,防御地区东至大屋,西至广海﹔从嘉靖44年(公元1565年)起,南头寨的军事首长是一名参将。万历14年至18年(公元1586年至1590年)一度改为由级别更高的总兵担任。南头寨旧额大小战船五十三载,官兵一千四百八十六人。万历19年(公元1591年)以后,战船曾增至一百一十二艘,小陆官兵及杂役曾达到二千零八人。该水寨辖有佛堂门、龙船湾、洛格、大澳、浪淘湾、浪白等汛地六处。每处汛地驻军二百余名。其中至少有佛堂门、大澳两处汛地属于今天的香港地区。

现时香港一些地名开始在史籍中出现。据目前发现的史料,九龙的名称最早见于明世宗嘉靖31年(公元1552年)应槚所著边疆军事志书《苍梧总督军门志》。香港岛的名称,最早见于明神宗万历年间(公元1573年至1619年)郭棐所著《粤大记》一书。该书所载的《广东沿海图》中,标有香港以及赤柱、黄泥涌、尖沙咀等地名。

明朝嘉靖年间,南头一带发生饥民抢米暴动,乡绅吴祚曾参与平息暴动。事件平息后,吴祚等向广东海道副使刘稳请求在当地建县。众多官绅皆认为当地离东莞县治百余里,管理不便,又常受‘海寇’骚扰,纷纷附议。刘稳转告粤督,奏准设立。万历元年从东莞县划出56里、7608户、33971人,成立新安县,县治设在南头。自此由明神宗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起,到清宣宗道光21年(公元1841年)成为英国殖民地为止,该地区一直属广州府新安县管辖。

另外,香港地区在明朝时盛产及出口香木。这种香木属于莞香,又名女儿香,当年在广东与江浙等地备受欢迎。王崇熙纂《新安县志》卷二《奥地略.物产》曾提及香港地区往昔出产香木的景况:‘香树,吧内多植之。东路出于沥源,沙螺湾等处为佳’。沥源即今日新界的沙田等地,沙螺湾则在大屿山西部。今日沙田白田村附近尚有名叫香粉寮的地方。直至清朝康熙元年至二十三年(公元1662年-1684年),政府欲断绝闽粤沿海人民与郑成功的联系,实行沿海“迁界”三十至五十里的政策。香港地区的居民也被迫迁进内陆,使当地香业的凋衰。到雍正年间(公元1723年-1735年),在东莞又出了因承旨购求强索香杖的县令,令种香人家砍树逃亡。从此香木生产一蹶不振。

据说,“香港”的名称的由来就是因为香木的盛产和出口。

西方的东来

香港在中西外交关系史上也占一席位。葡萄牙将领安德拉德(fernao piresandrade)在1516年率船队前往中国,并于翌年8月15日(明武宗正德12年7月28日)抵珠江口与明朝广东地方官员接洽,是为葡萄牙和明朝的第一次官方接触。

从明武宗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起,葡萄牙控制香港地区的屯门和后海湾达七年,并于当地立石柱,刻该国国徽于其上,以示占领。佛朗机人还在屯门建军营、造火铳、设刑场、控制财物和人口。在广东地方官员和北京中央的多番交涉不果﹐广东巡海遣副使汪鋐遂亲自督师驱逐。葡萄牙人据险抗守,以火铳轰击明军,并欲占据南头城。汪鋐亲临前线,指授方略,用破船多载枯柴和干燥的荻草,灌以油脂,因风纵火焚毁对方船只;同时还用善游泳的人潜入水中,把对方的船凿沉。汪鋐并得原本受聘于葡萄牙人的华人协助,照对方的办法制造铜铳、火药,以此轰击佛军,缴获他们的大小铳二十余管。殖民者抛弃部份船只,乘三艘大船逃走。据《汪公遗爱祠记》说:屯门之役“于正德辛巳(1521年)出师,嘉靖壬午(1522年)凯旋”。

明太祖朱元璋,字国瑞。明朝开国皇帝,1328年生于今安徽省凤阳县,于1398年逝世,葬于南京明孝陵。是一位很有才华的军事家和政治家,是中国历史上继汉高祖刘邦以来第二位平民皇帝,也是中国最富有传奇和争议性的皇帝之一。持正面观点者认为朱元璋是历史少有的大有作为明君。持负面观点者认为他是一个好大喜功、多疑好杀的皇帝。究竟朱元璋是什么样的皇帝?本文从朱元璋的生平简介、将帅之才、建国政治、集权统治、打击贪官、清除权臣、紧抓教育和民间传说等各个方面去详细了解明太祖朱元璋...

【生平简介】

朱元璋,生于元朝天顺帝天历元年(1328年)九月十八日丁未时,字国瑞,原名朱重八,后取名朱兴宗,后改现名元璋。生于今安徽省凤阳县。大明王朝开国皇帝,民族英雄,也是继汉高帝刘邦以来第二位平民出身并且统一全国的君主。汉族,濠州钟离(今安徽省凤阳县)人。祖籍沛县(今江苏省沛县),与刘邦同乡,《明史 太祖本纪》称朱元璋“世家沛,徙句容,再徙泗州。”。《明实录》、《天潢玉牒》等史籍中也有类似记载。1368年——1398年在位,年号洪武。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葬于明孝陵。

朱元璋出生于盱眙太平乡(今安徽省明光市明光街道赵府村)境内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家中排行第四。父亲朱五四(后改为世珍),母亲陈氏。濠州钟离(今安徽省凤阳县)人。

朱元璋自幼贫寒,父母兄长均死于瘟疫,孤苦无依,入皇觉寺为僧,兼任清洁工、仓库保管员、添油工。入寺不到二个月,因荒年寺租难收,寺主封仓遣散众僧,朱元璋只得离乡为游方僧。因其友汤和的一封信,被迫参加了起义军,在郭子兴手下,率兵出征,有攻必克。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蒙元暴政,郭死后统率郭部,任小明王韩林儿的左副元帅。接着以战功连续升迁,至正十六年(1356年)诸将奉朱元璋为吴国公。至正二十四年(1364 年)即吴王位。洪武元年(1368年),在基本击破各路农民起义军和扫平元的残余势力后,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朱元璋在位期间廷杖大臣、废相、设锦衣卫、大杀功臣(也包含惩治贪赃枉法的元勋)等诸多辣腕功过难断,也立下了明朝君王极权及高压统治的典型。朱元璋一生高潮迭起,民间传说甚多,为中国历史上最富传奇也最具争议的皇帝之一。

【将帅之才】

朱元璋入伍后,因为他作战勇敢,而且机智灵活、粗通文墨,很快得到郭子兴的赏识,于是郭子兴就把朱元璋调到帅府当差,任命为亲兵九夫长。朱元璋精明能干,处事得当,打仗时身先士卒,获得的战利品全部都上交郭子兴元帅,得了赏赐,又说功劳是大家的,就把赏赐分给大家。不久,朱元璋在部队中的好名声传播开来。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我是特种兵之英雄本色 重生女王:恶魔校草,强势撩! 元熏归来之幸福交与我 强占小娇妻 天降甜心:腹黑老公请接招 重生之转身不爱你 校花的保镖是神 靠近你,淹没我 这世界的土著好凶猛 倾城泪,雪胭凝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