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来读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碟管式反渗透 市场占有),接着再看更方便。
新书冲榜,求各种支持,点击、推荐、收藏,通通大大滴要!
~~~~~~~~~~~~~~~~~~~~~~~~~~~~~~~~~~~~~~~~~~~~~~~~~~~~~~~~~~~~~~~~~~~~~~~~~~~~~~~~~~~~~~~~~~~~~~~~~~~~~~~~~~~~~~~~~~~~~~~~~~~~
远的故事,更是让人纠结。王高林现在是小王村年纪最大,辈分最高的老人,可他也有年轻时候,也有小时候啊!他小的时候,王家有一多半的人都是韩家雇的长短工、佃户。人是比韩姓多,可韩家要么地主,要么富农。他们王家有几个平农就算不错了,更多的是赤贫、贫农。这还是土改时候的分法。
小时候的王高林也帮现任副村长韩大成的老祖爷爷放过牛,虽然韩家其实也没怎么欺负过他,也管吃管住。但自己吃窝头棒子面的时候,看着韩家人吃着大米白面,心头那个羡慕和嫉妒,真是一辈子也忘不掉。
后来长大了点,听老辈人说起王韩两家,才知道这小王村,本来就只有王姓的。还是明朝,或者更早以前,韩姓不知从哪儿冒了出来,在此安家落户,从此才有了王韩两姓。
据说韩家一来,气势就很足,又是买田又是买地,成天还要求自家子弟读书写字。这个传统一直保持了几百年,一直到特殊时期才断了。他们韩家老祖宗的宅子原先门板上刻着两行字“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种田读书。”虽然后来破四旧给烧了,但说的就是这个家风。
后来,又在那山顶上修了一座庙,当成他们韩家的家庙祠堂,供着他们韩家祖宗。据说他们韩家一直修着家谱,不过因为新中国城里以后,经历过一些比较大的事情,折腾个没完,所以老辈们因为被吓怕了,所有能扔能藏的都销声匿迹,家谱到底现在还存不存在,几乎没人知道。弄得姓韩的基本上都说不出老庙里供的是哪一路祖宗了。但每年烧香磕头祭祖的习惯还是保留了下来。
其实逻辑上很好解释,一家人世世代代都爱读书,和另外一家从来不知道念书识字,当然有区别。这区别可能一代两代看不出来,但时间一长,就有了长短。人家韩姓这家风保持了几百年,虽然到现在因为历史原因,也没什么大出息,但毕竟见识、脑子经过这么多代的进化,当然要比王姓灵活得多。虽然两姓都勤劳吃苦,但谁聪明些,自然谁要过得好些。
不过王姓不懂这个道理,从老辈就若有若无地口口相传,是韩家庙压了王家风水,这才造成韩富王穷的局面。王高林从小听这个长大,当然心中是相信的。只是最近这几十年的一段时间,田地也分了,土豪也打了,王韩两家最近几十年里也就慢慢扯平,大家把这事给淡忘了。
可是改革开放以后,韩家脑子活络,最先就把分到的责任田改种上,又全族团结,跑买卖,跑运输,搞得红红火火。日子过起来,又把王姓给比了下去!
正好,要报仇的王长海回来一通胡说,句句印在王高林的心里。他人老固执,越发认定就是风水问题,于是仗着自己在村里威信高,说话管用,就暗示王长宝等小辈,要去拆了韩家老庙。
两家的过节就是这样。
最近王高林一直躲着方明,今天特意把王长海叫来,就是想再商量商量这个事。他对风水的事是深信不疑的,但因为上个礼拜山上闹得很大,要不是来了个新支书,怕是要出人命。老头的心里就有些犹豫起来。尤其是方明第一次和成子说的几句话,成子倒也没憋着,出门就给传了出去。王高林听着也觉得有几分道理,但又怕是韩姓弄的鬼,请一个外人来忽悠自己。左右为难,就找到王长海再来合计合计,看看还有没有别的办法,兵不血刃把事给办了。老头想得很伟大,认为自己是为王姓子孙后代计划,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
刚才被孙子王德勇进来顶了一句,老尔弥辣的性子又冲了上来,觉得自己作为祖父的威严受到了挑战,很不舒服。立马就虎起脸喝道:“你就知道你那个毬村长。我问你,你当村长,是为姓王的当还是为姓韩的?你一直阻止这个事,到底咋想的?现在全族都知道的道理,你一个村长咋就不知道呢?出人命咋啦,难道是你打死的,会拉你去枪毙?我看你狗日的就惦记这个破乌纱帽舍不得,连祖宗都敢卖!”
一通喝骂,生生把王德勇骂闭了嘴,又当着这个泼皮侄子在,脸上很是下不来。只好一赌气,呼地放下帘子,自己回屋睡觉去了。
王长海看王德勇一走,马上咽口吐沫,对王高林说:“老爷爷,这么大的事我还能哄你不成?我看,这个新来的支书,没准跟韩家有什么纠葛,要不然,咋会跟成子说那些话?估计他在乡里有些硬关系,咱们要做就要快做,别到时候被他拦着,就不好办了。他一拦不要紧,咱们王家,怕是又要倒霉几百年!”
最后这句话重重捶在老头心坎上,本来犹豫的心情,复又坚定起来,默默地点点头,伸出烟袋,在鞋底狠狠敲了几下。
礼拜三一大早,方明就骑着乡里借给他的自行车回八德乡了。他经过一番调查发现,小王村里教育很落后。韩姓好得多,能要求自家子弟每天赶着十几里山路去中心小学读书。王姓就不行,孩子们几乎都是放羊状态,除了傻玩就是傻干。虽然玩闹是儿童的天性,可也不能什么都不学啊?于是他决定去乡里,自己掏钱先买些铅笔作业本什么的回来,分发给王姓儿童,让他们也学学文化。他知道这才是两家差距的根本原因。
那时候物价还不贵,花了二十块钱,买了好几十支铅笔和几十本作业本橡皮擦什么的,正高高兴兴往回赶。快到村口时候,只见成子满头大汗正沿着大路朝自己跑过来。
“成子,这是干嘛去?”方明下了车,老远朝成子喊。
“支书,你可来了。我这就是去找你!”成子急道。
“啥事?”
“你快去看看吧,山上又要打起来了!”成子上气不接下气。
“啊?快走!”他也不罗嗦,飞身上车,张开左手,成子也灵活,腾地跳上自行车中杠,坐在方明前面。两人飞快朝村里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