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来读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带着老婆隐居山林种菜),接着再看更方便。
史书记载,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是最坚固的唐陵之一。
关于温韬盗昭陵,史书是这样记载的:“韬从埏道下,见宫室制度闳丽,不异人间。
中为正寝,东西厢列石床,床上石函中为铁匣,悉藏前世图书。
钟、王纸墨、笔迹如新。韬悉取之,遂传民间。”
这个能不能相信呢?
见过?
还是盗墓贼告诉你了?
但可以肯定的是,文中所说的钟、王是魏晋时期的书法名家钟繇、王羲之,在后世的中国书法界中,普遍认为他俩是开山宗师。
李世民也十分喜欢王羲之的作品,并在死前留下遗言,要求把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放入昭陵给他陪葬。
正常情况下,李治不会忤逆老爹的想法,所以,文中的“钟、王纸墨”,极可能含有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可惜的是散入民间后,不知所终,未见有后人记载它的流传和去向。
考虑到温韬似乎不通文墨,也缺乏对书法作品的应有尊重,随意把它当成礼物送人是最可能出现的情况。
而且,这货在五代纷乱的时期,能够混的风生水起,全靠用挖来的宝贝送礼,只是这货不识货,把《兰亭序》送给谁都忘了。
李治和武则天的乾陵,之所以能逃过温韬的罪恶之手,完全是因为武则天的准备工作做得好。
史书记载:“惟乾陵,风雨不可发。”
温韬不止一次动手挖乾陵,但每次挖掘乾陵的时候,都会风云变色,雷雨交加,硬是让温韬无法下手。
头一个惦记乾陵的人是不久之前的起义军领袖黄巢。
他当年发动号称四十万大军来开发乾陵,也不过是把山的一边挖出一条四十多米深的大沟,这条冠名“黄巢沟”的遗迹至今还在。
到温韬发掘的时候,比黄巢晚了不过三四十年。
他不可能不知道黄巢的苦恼,也很可能道听途说了乾陵的神秘,恰恰是民间关于乾陵的说法太过奇幻,才让温韬具备一定的戒心。
乾陵的风水一直是民间喜闻乐道的好题材。
据说武则天当初派出李淳风和袁天罡两位大神,两人前后脚选择了同一处地方,一个先埋下一枚铜板,另一个后来者插了一根针,最后挖开一看,这针端端正正就插在铜板的眼儿里。
这乾陵所在的梁山南侧二峰,形状似妇人双乳。
北峰(主峰)海拔一千多米,唐陵全部采用“因山为陵”的建造方式,而乾陵所在山体尤为厚重。
乾陵建成之后,“其门以石封闭,其石缝铸铁,以固其中。”
上个世纪50年代末的考古发现也证明了它的坚硬程度,其墓道总长六十多米,多用大石条堆砌填充,足有39层之多。
石条与石条间有铁栓拴拉、铁棍串联,又有锡铁熔化灌缝,层层石条被铁水紧密浇铸在一起。
不怪黄巢、温韬之流拿着铁锹撬不动,后世的孙传芳命令工程兵用炸药炸,同样没啃动分毫。
却说刘鄩等人自西向东攻击而来,直奔同州(陕西大荔县)。
军情发展容不得李继岌根据自己的想法制定战略方向,只能迎敌。
大军接管了河中军政,为了稳定局面,还是让朱令锡暂时留在蒲州,安抚百姓。
而的他的军职,先暂时挂着。
李继岌给他留下了一个营的子弟军,负责按照子弟军的方法训练经过精简的河中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