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来读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培养出最优秀的孩子),接着再看更方便。
创造力是一种发散性思维的体现,是用一种不同于其他人,或者说不同于以往已知方法和经验而采取的一种新的解决问题的办法。这种不拘泥于一种固定模式的思维方式,从提问开始。家长在对孩子的循循善诱中,引导出孩子充满童趣,却极富想象力的答案。这些答案可以不固定,甚至可以充满奇思幻想,只要有利于孩子的语言发挥和想象创造。
案 例
小盖瑞今年四岁,但对爸爸妈妈来讲,这个孩子的问题实在是太多了些。他所有的精力似乎就是用于缠着大人问这问那。“为什么爸爸有胡子,妈妈没有?”“为什么我们家的小狗是黑色的,而隔壁爱玛家的狗狗却是金黄色的,而且还那么大?”“为什么我们家院子里的花跟爱玛家的不一样?”“为什么车子有四个轮子?”“为什么白天有太阳,晚上却没有?”……起初,父母都会耐着性子,慢慢地跟他解释。到后来,爸爸发现小盖瑞居然有了很强的依赖性,一遇到问题就跑来寻求帮助,很少愿意自己去解决。妈妈对此并不介意,相反还很乐意帮儿子去摆平问题。
对妈妈的做法,爸爸并不完全认可,他觉得这样有可能助长孩子的思维惰性,不利于盖瑞的成长。爸爸决定换个法子,引导盖瑞自己去探索。这天,小盖瑞好奇地蹲在院子的树下,盯着地上的一个小洞瞧。“爸爸,洞里有什么?”像往常一样,盖瑞又开始缠着父亲了。这次爸爸没有立刻给出答案,而是找出一把小铲子,交到儿子手中。“儿子,你为什么不用铲子自己挖开看看呢?”在父亲的帮助下,小盖瑞成功地挖出一条小蚯蚓。
小男孩顽皮的天性展露无遗,淘气的盖瑞拿起铲子朝蚯蚓拍去,结果蚯蚓被铲成了两截。看到还在扭动不止的蚯蚓,盖瑞有点不知所措。这时父亲说话了,“不用担心,它能活下来。我们把它们分别装在小瓶里,看看过几天会发生什么。”说完,父亲找来两个玻璃瓶,分别往里面装了些新鲜泥土,然后把断体的蚯蚓放进瓶子。
接下来的几天,小盖瑞每天都在惦记着放在车库里的两个瓶子到底会发生什么。终于得到了父亲的允许,盖瑞亲手打开了两个小瓶子,并且把里面的土倒了出来。这时,盖瑞惊讶地发现,瓶子里居然有了两条蚯蚓,而且每条都很完整。这实在是太神奇了,盖瑞的小脑袋有点转不过弯来。
父亲拍了拍儿子身上的土,笑着说:“儿子,每种小动物,还有这些小树小花,都很特别,我们要善待它们。”小盖瑞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案例中小盖瑞的表现,是这一时期宝宝的普遍反应。他们对外部世界的好奇心越来越浓,加上日益增强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动手能力,他们的“本事”得到了质的飞跃。老话说,“三五岁,讨狗嫌”,意思就是说这个年龄的宝宝,最爱干的就是缠着大人问个不停,而且喜欢搞破坏,让爸爸妈妈感到有些厌烦。然而,这也正是未来精英们创造力萌芽成长的时期,家长若不注意,很可能就此扼杀了一位天才。家长应该明白:
1� 每个行为背后都会有动机
每个人采取行动的背后,都必然有一定原因,孩子也不例外。对此,家长要保持耐心,了解孩子的动机。
2� 加强与孩子的沟通
“父子天性,母子连心”,家长应该多和孩子配合,多做一些亲子游戏。在游戏中,了解孩子的想法。通过提问的方式,来了解孩子的心思,同时有针对性地引导孩子的发散性思维。
3� 学龄前孩子所提问题,通常只是问题本身
学龄前的孩子想要的不是问题背后的科学原理与解释,而是家长的关注,或是为自己找一个说法。家长的爱与帮助,才是孩子真正的目的所在。
4� 面对孩子的问题,家长可换一种思路,不是解答,而是反问
与其用直接给出答案的方式来应对孩子,不如主动用反问的方法,引导孩子自己去探索、解释,鼓励孩子自己进行想象与解答,这样,更能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当孩子习惯于从家长那儿得到答案时候,往往也就意味着他们丧失了思考和想象的习惯,这也将大大降低孩子成为未来精英的可能性。
家长要激发孩子的创造力,不是简单地回答孩子的问题,而是要学会根据孩子的问题,进行“实地反击”,向孩子进行反问,引导孩子去思索。在培养孩子创造力方面,多问孩子几个为什么,比回答孩子几个为什么,要更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