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来读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青云记全文免费阅读完整版),接着再看更方便。
第十章 京师()
八月,京师。
虽然已是初秋,但除了一早一晚天气渐凉之外,白日里秋老虎依旧显着威风。杜宁一路打马飞奔,终于在巳时二刻前后看见了京师外围那青灰色的城墙。
大建朝的京师,城高墙厚,占地千里,城墙套着城墙,门户挨着门户。在城墙、城门外带瓮城箭楼的环卫下,整个京城被分为几个部分,分别是外城、内城、皇城和宫城。外城城墙东西南三面开门,惟独北城墙没有。杜宁本是沿着大路自西北而来,若是从其他门入城少不得要绕上一个大圈子,可事情紧急,可耽搁不得,因此杜宁选择从外城西北角的西宜门进城。西宜门本就不大,是作为临时出入的一个通道而修建的,此刻倒正为杜宁提供了方便。
杜宁一路快马加鞭,人还未到城门口,声音已经吼了出去。西宜门城楼上的守卫离着老远就瞧见了他,虽然没有看清楚是谁,但那一身穿戴可是看得清清楚楚。谁不知道乌纱飞翎、黑狸服和黑鞘金刀是飞翎卫的标志性装束?何况能穿上金色飞狸服的,八成都是能在京师里横着走的人!
当下守卫们忙不迭地开了城门,待到杜宁行得近了,这些戍卒看得清楚,暗地里不禁有些后怕,原来是这位大人!还好自家手脚忙活得利索,不然开得晚了,后果怕是难以预料……
京城里从上到下,谁不知道飞翎卫东镇指挥使杜宁是皇上眼前的红人儿?眼见着他风尘仆仆快马加鞭旋风一样冲过城门,飞速远去,这些戍卒不禁暗自嘀咕,看这样子,前些时日那件大事八成是没什么结果,或者结果十分糟糕,不然这位杜大人不会这么着急,脸色也不会这么难看!
一路行来,京师里的喧嚣便充满了耳膜。外城是老百姓居住的地方,眼下虽然朝廷刚刚征北而还,可眼下的京城里却感受不到一点战争的味道。毕竟是相隔千里啊!想起前些时日在北方所见所闻,杜宁不由得心中微叹。
进了外城,杜宁的马速依旧没有减缓,纵马长街如入无人之境!一方面是杜宁这班飞翎卫在京城威风惯了,另一方面也确实是事情紧急,所以即便这样做有些张扬,或许会被有心人看在眼里,留下什么把柄,可杜宁也管不了这么多了。即便真是日后有什么麻烦,杜宁也不在乎!
街道两旁的老百姓就看到了杜宁身上的飞狸服,见其马势甚急,早就纷纷奔跑着避开了。杜宁穿过玉和门向东,至西宁门前下马,再往里就是皇城了,杜宁再大的胆子,在皇城内也不敢骑马。匆匆整了整衣冠,掸了掸身上的灰尘,杜宁急匆匆沿着甬道朝东南方走了下去。
…………
巳时末,金銮殿。
战争刚刚过去没有多久,虽然实际上是北戎犯边使得朝廷不得不战,但名义上建朝上下依旧将此次战事称为“征北”。此时朝廷大军征北而还没有多久,除了例行的诸般公事之外,要朝议的事情又多了许多。
此次征北获得大捷,但凡参与了此事的大小官员自是有功的要赏,有过的要罚。具体的名册都已经递交了有司衙门,但还得在朝堂上走一个过场;北戎退兵,三府之地的战后残局如何收拾,大战过后的后遗症总得要有相关政策来应对;最重要的一点,半个月前在安阳府甘州发生的惊天大案,虽然皇上一直严令彻查,可一直没有准确的结果,以致皇上怒不可遏,而朝议上一提起此事,诸多大臣大都低了头不敢接这个话茬儿。
皇上虽然将首要任务交给了飞翎卫,但并不是说没有其他人的事了。单就此事来说,虽然已经议了好几次,但总体上说,有两个意见。
有人觉得是北戎干的,理由是对方办事干净,出手狠辣,符合北方戎狄的一贯作风。加上双方正在打仗,若是对方一支小队从己方防线空挡插入,迂回到后方,“恰好”遇到了打着仪仗回乡省亲的皇子车驾,然后双方血刃相见也是极为可能的。这就是其中一个说法:事出巧合。
这个说法虽然有几分根据,但支持的人不多,倒是反对的人一大片,其中更是以武将们居首。为什么?因为提出这种说法的人,简直就是在打武将们的脸啊!朝廷刚刚征北而还获得大胜,你就说对方穿过我们防线刺杀了皇子省亲队?这不是打脸是什么?况且朝廷上下包括皇上本人都还沉浸在胜利的喜悦当中,这个时候说这样的话,怕是皇上心里即便担忧生死不明的十六皇子,听了这话也不会怎么高兴。
另一种说法大同小异,也认为是北戎干的。但原由则比第一种说法要靠谱多了。朝廷和北戎连年征战,朝廷在北戎布置细作,北戎同样也在建朝北部边镇渗透着人员。此次若是对方趁着大军在前线征战之际,在后方边镇潜伏的势力突然发难,那也说得过去。若是在那时杀了对方一名皇子,而且是皇帝最喜爱的一个儿子,这对南方的建朝皇帝,以及正在作战的建朝将官士卒,都将是一个心理上的巨大打击。
两种说法乍听之下都有些道理,但细细一分析,又显得有些牵强。
无论哪一种说法,最后都有一个避不开的难题,那就是对方为什么会将时机把握得那么好,竟然就在队伍刚刚进入甘州境内之时,突然发难。很显然,对方应该是预先获取了详细的情报!因为当初决定让皇子代母省亲的事情,不但是临时决定的,而且知道的人并不多……为了不显张扬,甚至队伍并没有大张旗鼓地回乡,也没有太多的扈从,只有皇上派了一班侍卫秘密相护。本来以为是在自家的地面上,又有大内侍卫护送,应当是万无一失的,谁知道偏偏就出了差错呢?
金銮殿上,启元帝面沉似水,冷冷地将目光从列位臣子的面上逐一扫过。刚刚朝议赏罚事宜的时候,这些人一个个地争抢着说话,都是兴高采烈。眼下皇子遇刺的事情一提,所有人都低着脑袋,偌大的金殿上竟然鸦雀无声。一时间,启元帝竟被气得无言以对,最后怒哼一声,无奈散朝。
两边的小太监刚刚卷了帘子,启元帝一探头,忽然发现旁边内侍太监钱海正候着,不禁哼了一声:“钱海,你在这儿干什么?”
钱海一见皇上散朝出来了,连忙上前跪倒见礼,见皇上面色不太高兴,心中已经猜到了原由。钱海从地上站起来,瞥了一眼旁边的小太监,低声说道:“皇上,适才杜指挥使已经从北边回来了,眼下正在偏殿候着呢。”
“啊?杜宁回来了?”启元帝心头一跳,两道浓眉一轩:“怎么不早说,快,头前带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