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来读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儿科学科建设发展规划2023年2025年),接着再看更方便。
儿童生长发育的长期变化趋势是反映一个社会的经济水平、卫生条件、健康保健和人群生活水平等方面的综合指标。在评价儿童体格生长发育状况时,通常选择具有一定人群代表性、易于测量和测量数值可进行统计分析处理的指标作为常用指标。目前,评价儿童体格生长发育的常用指标为体重、身高(长)、坐高(顶-臀长)、头围、胸围、上臂围等。
一、评价体格生长的常用指标
1.体重(weight)是身体各组织、器官系统和体液的综合重量,是反映儿童近期营养状况和评价儿童生长发育的重要指标。我国2005年九市城区调查结果显示,正常足月女婴出生体重平均为3.24±0.39kg,男婴为3.33±0.39kg。出生后体重增长应为胎儿宫内体重生长的延续,与新生儿的胎次、胎龄、性别以及宫内营养状况有关。生后1周内,由于摄入不足,加之水分丢失、胎粪排出,可出现暂时性体重下降或称生理性体重下降,在出生后第3~4日达最低点(下降3%~9%),以后逐渐回升,至出生后第7~10日恢复到出生时的体重。如果体重下降超过10%或至第10日还未恢复到出生时的体重,则为病理状态,应分析其原因。正常足月婴儿在出生后前3个月体重增加最迅速,出生后3个月末,体重可达出生时的2倍(6.0kg),与后9个月的增加值相近,1岁末增至出生时的3倍(9.0kg),系第一个生长高峰;2岁时增至出生体重的4倍(12.0kg);2岁至青春前期体重增长速度减慢,为稳速生长,年增长值约为2.0kg;进入青春期后,体重增长呈现第二个高峰,年增长4.0~5.0kg,持续2~3年。由此可见,儿童体重增长为非等速增加。评价儿童体格生长时,应重视儿童自身体重增长速度的变化,仅在儿科临床中用体重计算药量及静脉输液量时(无条件测量体重),可用以下公式粗略的估计儿童体重。
3~12月龄体重(kg)=/2
1~6岁体重(kg)=年龄(岁)x2+8
7~12岁体重(kg)=年龄(岁)x3+2
2.身高(长)(height or length)即头顶至足底的垂直距离,代表头部、脊柱和下肢长度的总和。身高(长)是反映长期营养状况和骨骼发育最合适的指标,不易受暂时营养失调的影响,受遗传、内分泌和宫内生长水平的影响较明显。身高(长)的增长规律和体重相似,婴儿期和青春期出现两个生长高峰。足月新生儿身长平均为50.0cm,生后第1年增长最快,约增长25.0cm;前3个月身长增长11.0~13.0cm,约等于后9个月的总增长值,1岁时身长约75.0cm;以后身长增长逐渐减慢,第2年约增长10.0cm,2岁末身长约为85.0cm;2岁后到青春期前儿童身高每年增长5.0~7.0cm,因此,2~12岁儿童的身高可按公式推算:身高(cm)=年龄(岁)x7(cm)+77(cm)。进入青春期后,身高增长呈现第2个高峰,持续7~10年,男孩身高增长约为28.0cm,女孩身高增长约为25.0cm。女孩约于18岁、男孩约于20岁时身高停止增长。
3.坐高(顶-臀长)(sitting height or crown-rump length)是头顶至坐骨结节的长度,可受臀部软组织厚度的影响。坐高(顶-臀长)的增长代表脊柱和头颅的发育,可间接反映下肢与躯干的比例。不同年龄阶段,头颅、脊柱和下肢的增长速度及所占身高的比例不同。婴儿期头部生长最快,脊柱次之;到青春期时,下肢生长最快。由于下肢随年龄的增加其生长速度加快,因此坐高(顶-臀长)占身高的比例也随之下降。出生时坐高占身高的66%,4岁时占身高的60%,6岁以后小于60%,此百分数显示了身躯上部与下部比例随年龄的改变,比坐高(顶-臀长)的绝对值更有意义。
4.头围(head circumference)为自眉弓上缘经枕骨结节绕头1周的最大围径,反映脑和颅骨的生长发育。儿童头围大小与双亲的头围有关。足月新生儿头围平均为34.0cm,与体重和身高增长相似,生后前3个月头围增长值(6.0cm)约等于后9个月头围增长值(6.0cm),1岁时头围约为46.0cm;生后第2年头围增长减慢,约增长2.0cm,2岁时头围约48.0cm;2~15岁头围增长6.0~7.0cm,15岁时头围53.0~54.0cm,接近成人水平。婴幼儿期连续追踪测量头围比一次测量值更重要,头围测量在2岁内最有价值。
5.胸围(chest circumference)指经胸部**下缘和两肩胛下角水平环绕胸一周的长度。胸围代表胸廓、胸背部肌肉、皮下脂肪及肺的发育程度。儿童胸围在生后第一年增长最快,出生时胸围约32.0cm,比头围小1.0~2.0cm。胸围在生后第一年增长最快,至1岁左右胸围约等于头围,大约为46.0cm。1岁左右头围与胸围的增长在生长曲线上形成头、胸围的交叉,此交叉时间与儿童营养、爬的训练和胸廓锻炼有关。随着年龄增长,胸廓的横径增加,1岁至青春前期胸围应大于头围﹙约为头围+年龄-1.0cm﹚。
6.上臂围(upper arm circumference)代表上臂肌肉、骨骼、皮下脂肪和皮肤的发育,可反映儿童的营养状况。婴儿期上臂围的围度增长迅速,1~5岁增长缓慢(增长1.0~2.0cm)。who建议在无条件测量儿童体重和身高的情况下,可以用上臂围来评估5岁以下儿童的营养状况:大于13.5cm为营养良好;12.5~13.5cm为营养中等;低于12.5cm为营养不良。
7.指距(span)是双上肢向左右平伸时两中指尖的距离,代表上肢骨的生长。正常人一般比身高(长)稍短。如果指距大于身高1.0~2.0cm,对诊断长骨的异常生长有参考价值,如蜘蛛样指(趾)。
二、与体格生长有关的其他系统的生长发育
(一)骨骼和牙齿的发育
1.颅骨发育 在评价颅骨的发育状况时,除头围外,尚需根据前囟、后囟及骨缝闭合时间来衡量颅骨的生长情况。前囟为额骨和顶骨形成的菱形间隙,测量应以其对边中点连线为准。出生时前囟为1.5~2.0cm,其后随着颅骨的发育稍增大,6个月以后逐渐骨化而缩小,一般至出生后12~18个月闭合,个别儿童可推迟到2岁左右。后囟是两块顶骨和枕骨形成的三角形间隙,出生时已近闭合或残留很小,一般在生后6~8周完全闭合。出生时颅骨骨缝稍分开,生后3~4个月时完全闭合。
2.脊柱发育 脊柱是躯体的主要支架,由肌肉和韧带连接椎骨组成,其增长代表脊椎骨的发育。生后第一年脊柱生长快于四肢,以后四肢生长快于脊柱。出生时脊柱无弯曲,呈轻微后凸。3个月左右抬头动作的出现使颈段脊柱前凸,脊柱出现第一个生理弯曲;6个月会坐时,胸段脊柱后凸,出现第二个生理弯曲;1岁左右能站立和行走时,腰段脊柱前凸,出现第三个生理弯曲;6~7岁时脊柱的生理弯曲才被韧带所固定。儿童不正确的坐、立、走姿势和骨骼疾病均可影响脊柱的正常形态。
3.长骨发育 长骨发育主要由干骺端的软骨逐步骨化,使长骨增长、增粗,骨骺与骨干的融合标志着长骨生长停止。正常儿童的骨化中心随年龄增长按一定时间和顺序先后出现,骨化中心的出现可反映长骨的生长成熟程度,出生后骨化中心出现顺序可参见附录2图1-1。通过x线检查长骨干骺端骨化中心出现的时间、数目、形态变化及其融合情况,可判断骨骼发育年龄,该年龄简称骨龄。采用骨龄评价儿童发育成熟度较实际年龄更准确。临床上常选左手腕部为检测部位,观察腕骨骨化中心出现的顺序和数目,是评价骨龄的简单、有效方法。出生时腕部无骨化中心,出生后3个月左右出现头状骨和钩骨,1~9岁儿童腕部骨化中心数约为“年龄(岁)+1”,10岁时出齐,共10个(见附录2图1-1)。一般男孩骨龄15岁,女孩骨龄13岁时,身高生长达最终身高的95%。长骨发育与遗传、内分泌激素和营养密切相关,因此骨龄判断在临床上有重要意义。
4.牙齿发育 与骨骼发育有一定关系,但因胚胎来源不完全相同,牙齿与骨骼的发育不完全平行。儿童出生时无牙,乳牙牙胚隐藏在颌骨中,被牙龈覆盖,出生时乳牙已骨化。生后4~10个月乳牙开始萌出(生后12个月未萌出者为乳牙萌出延迟),2岁以内儿童乳牙总数约为月龄减4~6,2岁半乳牙出齐,共20个,乳牙萌出的时间和顺序如附录2图1-2所示。乳牙萌出时间个体差异较大,与遗传、内分泌和食物性状有关。恒牙的牙胚出生时在乳牙下,恒牙的骨化从新生儿开始,生后18~24月龄骨化完成。6岁左右在第二乳磨牙之后萌出第一恒磨牙,7~8岁时乳牙开始脱落换恒牙,换牙顺序与乳牙萌出顺序相同,12岁左右出第二恒磨牙,17岁左右出第三恒磨牙,也有终生不出第三恒磨牙者。恒牙一般于20~30岁时出齐,共32个。对食物的咀嚼有利于牙齿生长,健康的牙齿生长与蛋白质、钙、磷、氟、维生素c、维生素d等营养素和甲状腺激素有关。
(二)脂肪组织与肌肉发育
1.脂肪组织 脂肪组织的生长主要表现为脂肪细胞数目的增加和体积的增大。脂肪细胞数目的增加主要在出生前3个月、生后第1年和11~13岁三个阶段,从胎儿中期开始到1岁末脂肪细胞数目增加达高峰,以后呈减速增加,2~15岁时脂肪细胞数目增加约5倍。脂肪细胞体积增大的速度从胎儿后期加快,到出生时增加1倍。以后逐渐减慢,学龄前期至青春前期脂肪细胞大小变化不大。青春期时脂肪细胞体积又再次增加。脂肪组织占体重的百分比与生长速度一致:出生时占体重的16%,第一年增加至22%,以后逐渐下降,5岁为12%~15%。青春期脂肪占体重的比例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女性平均为24.6%,比男性高2倍。
2.肌肉组织 胎儿期肌肉组织生长较差,出生后随着活动增加逐渐生长,5岁以后肌肉增长明显,基本与体重增加平行。青春期性成熟时肌肉发育迅速,并有性别差异,男性肌肉占体重比例明显大于女性。肌肉生长发育与营养状况、生活方式和运动量密切相关。
(三)生殖系统发育
生殖系统的生长发育分胚胎期性分化和青春期生殖器官、第二性征及生殖功能生长发育两个过程。
1.青春前期 胚胎期性分化从受精开始,y染色体短臂决定胚胎的基因性别,在h-y基因控制下,原基生殖腺的髓层细胞迅速增殖,胚胎5~6周时形成胎儿睾丸,8~12周形成附睾、输精管、精囊、前列腺芽胚。46,xx合子因无h-y基因,原基生殖腺髓层退化,胎儿12周后形成卵巢、输卵管和子宫。胎儿26周后,通过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调节,性腺分泌类固醇,抑制黄体促性腺激素释放因子(lrf)的分泌,导致青春前期性腺及性征不发育。因此,在各系统中生殖系统生长发育最迟,从出生到青春前期一直缓慢生长,保持幼稚状态,功能处于静止期。
2.青春期 进入青春期后,下丘脑对性激素反馈作用敏感度下降,lrf分泌增加,垂体分泌促卵泡激素(fsh)和促黄体生成激素(lh)增多,性腺和性征开始发育,持续6~7年。青春期发育的年龄与第二性征出现顺序有很大的个体差异。性早熟指女孩在8岁以前、男孩10岁以前出现第二性征,即青春期提前出现;女孩14岁以后,男孩16岁以后无第二性征出现为性发育延迟。
(1)女孩生殖系统发育 包括女性生殖器官形态与功能发育和第二性征发育。女性生殖器官包括卵巢、子宫、输卵管和**。**、阴毛及腋毛的发育标志第二性征发育,一般女孩第二性征发育顺序依次是**、阴毛、初潮、腋毛。女性**发育按tanner分期分为五个阶段(表1-1)。月经初潮是性功能发育的主要标志,大多在**发育1年后(tanner 3~4期)出现。
表1-1 tanner性成熟分期
分期|女孩|男孩
1期|婴儿型|婴儿型
2期|**出现硬结,**及乳晕稍增大,阴毛稀疏、色浅|双侧睾丸和阴囊增大,阴囊皮肤变红、薄起皱纹,**稍增大,阴毛稀疏、色浅
3期|**和乳晕增大,侧面呈半圆型,阴毛变粗、变深|阴囊皮肤色泽变深,**增长及粗,**发育,阴毛变粗、变深
4期|乳晕和**进一步增大,侧面观察突起于**,阴毛如成人但分布面积少|**进一步增长及粗,**发育,阴毛如成人,但分布面积少
5期|成人型|成人型
(2)男孩生殖系统发育 包括男性生殖器官形态与功能和第二性征发育。男性生殖器官包括睾丸、附睾和**。第二性征的发育主要表现为阴毛、腋毛、胡须、变声及喉结的出现。出生时男婴睾丸大多已降至阴囊,约10%男婴的睾丸位于下降途中某一部位,一般1岁内都下降到阴囊,少数未降者称为隐睾。青春期以前睾丸保持婴儿状态,功能处于静止状态。睾丸发育是男性青春期的第一征象。**生长1年左右后,男孩出现首次遗精,是男性青春期的生理现象,较女孩月经初潮晚2年左右。按tanner分期将男性生殖器官发育分成五个阶段,参见表1-1。
三、体格生长评价
儿童生长发育阶段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了解与正确评价儿童体格生长发育状况,及时发现问题,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干预,对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十分重要。
(一)常用评价指标
1.均值离差法 适用于呈正态分布的资料,以均值(<div class="divimage"><img src="http://172.16.2.78/cartoon/book_file/1665/398411665/398412954/20140822152858/images/orig/image1.jpg" border="0" class="imagecontent"></div>
)为基值,标准差(sd)为离散距<div class="divimage"><img src="http://172.16.2.78/cartoon/book_file/1665/398411665/398412954/20140822152858/images/orig/image2.jpg" border="0" class="imagecontent"></div>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