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来读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朕就是万历帝无防盗),接着再看更方便。
张居正把潘晟四人的神情看在眼里,心里冷笑几声。
想瞎了你们的心!
皇上才十六岁,又没老糊涂,怎么可能留下这么大的漏洞让你们钻。
他端起茶杯,喝了一口,说道:“四位,请继续看。”
哦,后面还有细则。
潘晟、王崇古、王国光、方逢时连忙低头,继续翻看。
后面是对朝议大会的规定。
皇上对朝议大会定义为:
按照《国律》规定,评议和决定大明关乎全局的重大军国事宜。
评议和审查内阁、戎政府、都察院和宣徽院年度预决算。
对内阁、都察院、戎政府提请的从二品或上将军以上文武官员的任免进行评议和决定
评议和决定简旨指定和资政局提请的其它军国大事.
朝议大会评议之决定,内阁、戎政府、都察院、宣徽院等坚决遵循无误。
必要时,律政院需根据定策修改律法。
既然朝议大会如此神圣,如此重要,就不能让阿猫阿狗随意参加。
在文中,四人看到备注小字,是皇上添注的注释。
在这些注释文字里,皇上痛斥了此前的朝议里,务虚之风盛行,不究问题根源,只责道德品行;党同伐异,肆意攻讦.诸多种种,结果当议不议,当决不决。
原本是评议和解决问题的朝议,凭空制造出更多的问题。
故而在朝议大会规章里,皇上规定,只有被授予朝议大夫之人,才有资格参加朝议,进行军国大事评议和决定。
皇上还规定了评议流程,初议时一人一分钟,举手发言
决定时举手投票,少数服从多数,赞同的人数超过一半即可通过。
然后皇上有最后的否决权.
皇上,原来你在这里等着我们啊!
潘晟四人面面相觑,我们没有眼花看错,皇上还是那位皇上,只是他现在的手段更上一层楼。
你们不是要朝议公推吗?
朕给你们。
但是!
这朝议公推,必须在朕的控制之中。
现在关键是怎么才能成为朝议大夫?
这个不会也要公推吧?
四人继续往下看,发现皇上在条目里写到,因为是开先例,也不知道如何产生朝议大夫,暂定为皇上直接委任。
暂定这个词用得妙啊!
暂,可长可短,什么时候皇上说了算了。
但是又给你留下念想,总是个暂字,会有改变的时候。
那到底什么时候?
时机成熟,皇上发话了就是时候。
不过皇上并没有完全糊弄人,他详细规定了朝议大夫的条件。
首先必须是从四品官阶以上官员。
能理解,以前朝议里喷得最凶、跳得最高的就是七品给事中和监察御史,这些科道官员多半是新中的进士,胸怀壮志,迫切想发出自己的声音。
更有甚者想踩着别人的脑袋上位的。
熬到了从四品官阶,多半都在宦海里浮沉,被官场现实毒打过,不再那么冲动,做事比较稳重。
其次皇上规定,朝议大夫按部门分配,六部每部三位,诸寺每寺两位,都察院八位,律政院和宣徽院各三位。
戎政府合计二十六位.
暂定朝议大夫名额总数为八十位。
皇上还体贴地提出,朝议时,朝议大夫可能外派、生病等各种原因,无法参加朝议。因此规定参加朝议大会的朝议大夫,必须超过被委任的朝议大夫总数的五分之三。
看完后,潘晟、王崇古、王国光和方逢时四人陷入了沉默。
过了一会,王国光开口说道:“皇上是步步为营,到现在我们才明白当初皇上分设资政局和内阁的用意。”
潘晟点点头:“文武分制,内阁为政相,戎政府为戎相,资政局和朝议会是套在他们头上的辔头。
以前我们以为是四驾马车,其实都错了了,皇上一直都是文武分制,其余的都是拉住它俩的辔头。”
王崇古缓缓说道:“水濂公,学生倒认为是三驾马车。”
“三驾马车?”
“御史中丞赵公入资政局,大理寺和按察使司划归都察院管辖。
现在中枢是内阁独大,戎政府和都察院左右钳制。地方上,布政司归内阁,按察使司归都察院,兵备使司归戎政府。
从中枢到地方,就是三驾马车。只是内阁和布政司,跑在前面,是头马。”
王崇古的让众人点头,一直默然不语的张居正也缓缓点了点头,认可这个说法。
“皇上先是收了权,然后分权。老夫说得分权是把中枢地方的权柄细分详尽,职责清晰。分好了权,再放权。”
张居正说道,“皇上用心良苦,一番设计下来,内阁、戎政府、都察院,就连地方三司,都觉得自己的权柄加重。
只不过把三张一百圆面额的汇票,换成了三十张十圆面额的汇票,再分给大家,看上去每人十张,手里汇票数目都多了。
可实际呢?”
王国光呵呵一笑,“钱的总数其实是一样的。但大家偏偏都很高兴,都觉得自己大赚了一笔。
皇上的手段,高明啊!”
刚才低着头说话的方逢时突然抬起头,说道:“太岳公、水濂公、鉴川公、疏庵公,以后朝议大夫是关键之关键。谁笼络的朝议大夫多,在朝议中会占极大优势。”
张居正、潘晟、王崇古、王国光都转头看着他。
是啊,朝议大会可以决定重大国策,引导大明朝政走向,更可以决定内阁、戎政府、都察院主官人选。
王国光性子直,忍不住说道:“当年世宗皇帝以大礼仪为契机,肃正朝纲;想不到皇上现在以朝议大夫为纲目,整饬朝纲。”
张居正摇了摇头,“疏庵兄,没有那么简单。按照皇上此前的说法,他这是朝议搭台,让朝中的文武百官上台唱戏,各显神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