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来读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我曾活过),接着再看更方便。
徐平安走进大帐,看见的是张沧桑衰老的面容。
朱棣躺在床上,他侧眼看见徐平安进来,勉强露出一个笑容来说道:“徐先生来了?”
徐平安走上前,鼻子有些发酸,曾经那个意气风发的青年王爷如今也老了吗?他不再能骑上他的战马,只能躺在床上什么也做不了。
徐平安见礼道:“臣徐平安见过陛下。”
朱棣笑着,有些喘气地说道:“不用多礼了,你我之间何须多言,你能在朕临死前来看看朕,朕就心满意足了。”
徐平安心中有些悲怆,又是到了分别的时刻了吗?
朱棣看向徐平安身后问道:“锦儿来了吗?”
徐平安赶紧回道:“来了,就在帐外,不过她有些不敢面对陛下如今的样子。”
朱棣笑了笑,如今的他已经白发苍苍,脸上也布满了皱纹,但却依然留有一丝霸气,朱棣颇为坦然地说道:“那个傻丫头,人生自古谁无死呢,叫她进来吧。”
徐平安来到帐外,徐妙锦正由朱瞻基陪着说话,徐平安稍微向朱瞻基拱了拱手,而后向徐妙锦说道:“锦儿,陛下要见你。”
徐妙锦之前显然是落过泪的,她用手抹了抹发红的眼睛,点了点头说道:“嗯,我知道了。”
随后两人便跟朱瞻基告了声罪,而后牵着手走进大帐之中。
朱棣见徐平安和徐妙锦二人牵着手走了进来,也是会心一笑,待二人走近,朱棣才微笑着淡淡地对着徐平安说道:“早些年,皇后想把锦儿嫁给你做平妻,你还拒绝了皇后,搞得皇后还生了几天闷气。”
徐平安脸色尴尬地说道:“是我不知惜,辜负了皇后的好意了。”
朱棣哈哈大笑,然后连续咳嗽,徐妙锦赶忙上前帮其抚背,朱棣缓了过来,对着徐妙锦说道:“,锦儿,你也算是我和你姐两个人看着长大的了,你姐姐临走时其中一件放不下心来的就是你的终身大事,现在看来,她也能真正不用担心了。”
徐妙锦听见朱棣又提起姐姐,不禁又有些潸然泪下。
朱棣仔细地看了看徐平安,问道:“徐先生,平安,你怎么都不见老啊?”
徐平安刚想回答,朱棣却强撑着摆了摆手,苍老的面容笑着说道:“算了,朕也不去深究了,免得朕依然对这尘世依然恋恋不忘。”
朱棣像是突然有了力气,一双枯瘦的手撑着床沿坐了起来,朱棣强笑着说道:“平安,陪我骑马出去走走吧。”
徐平安点了点头,和徐妙锦二人扶着朱棣出了营帐。
朱瞻基还待在营帐外,见朱棣出来,急忙上前说道:“爷爷......”。
朱棣摆了摆手,说道:“圭儿,去叫人给你爷爷我更衣。”
朱瞻基不敢耽搁,急忙叫来侍从,替朱棣穿上外衣,朱棣却伸手拦住了说道:“圭儿,替爷爷穿上铠甲吧。”
“爷爷,这......”,朱瞻基不明所以地问到,朱棣却是笑着说道:“就依爷爷的话照办吧。”
朱棣穿上了一身戎装,似乎又回到了当年征战沙场时意气风发的样子,他让人牵了两匹马过来,和徐平安一人一骑,翻身上马。
朱瞻基见此赶忙问道:“爷爷,你这是要去哪儿?”
朱棣拉着缰绳,露出一个安心的笑容说道:“爷爷我啊,跟你徐爷爷出去走走。”
朱瞻基担心地问道:“要不要叫上御林军跟上?”
朱棣笑道:“放心吧,这草原上还没有什么能打倒你皇爷爷我的,你记得照顾好你姨奶奶就行了。”
说着朱棣便一扬马鞭,带着徐平安出了军营,守门的将领见是朱棣出来了,也是不敢阻拦,直接让人让开位置放行。
朱瞻基还是生怕朱棣出什么意外,所以直接是带上了徐妙锦和御林军沿着朱棣他们离开的方向追去。
朱棣骑着马带着徐平安来到一处地势较高的草地,朱棣问道:“平安,七百年后,可有盛世如我永乐一朝繁华强盛?”
徐平安不想打击朱棣的一番豪情壮志,说道:“永乐一朝的盛世自此近七百年未再现过。”,他这句话倒也没骗朱棣,直到新中国成立,能媲美永乐盛世的时代却是不多,更别提超过了。
此时夕阳西下,火红的阳光将绿色的草地染上一层淡淡的金色,一阵狂风吹起,在金红色的草地上掀起阵阵波浪。
朱棣叹了口气说道:“我倒是希望中国能多出现几个像永乐朝一样的盛世,甚至超过永乐朝的盛世,我五征漠北,但这草原上的蒙古人却像这地上的草一般,割了一茬来年又能长出一茬。”
朱棣继续说道:“只希望我此举能给我大明子民多带来几年的和平光景吧,假若上天愿意再给我多些时间,我必让大明子民不再受游牧的蒙古人侵扰,到时候两族之人能坐在一起,不用再动兵戈,真正实现天下太平。”
朱棣的话也并不空大,实际上大明早期还是有许多蒙古人到内地来谋生的,无论是朱允炆还是朱棣手下都有由蒙古人组成的骑兵部队,其中就以朱棣的三千营,又称三千小鞑子营最为出名。
朱棣经营北平多年,自然知道武力并不是解决问题的真正方法,所以他积极推动汉蒙互市,双方互通有无,以解决游牧民族天生的在某些方面生产力不足的问题,另外再辅以武力威慑,未必不能推动两族融合。
事实上很多时候经济封锁反而会使得北方的游牧民族内部为了争夺资源而斗争加剧,在经过几十年的争斗之后草原上就会出现一个庞然巨物,对中原王朝产生威胁。
朱棣说完咳了一声,他淡淡地说道:“再让我......朕回北京看看朕的江山吧。”
朱棣说完,整个人便从马上栽了下去,朱瞻基见此急忙与徐妙锦二人驾马带着大批御林军冲过来。
“爷爷!”,朱瞻基从徐平安怀里接过朱棣,朱棣抹去朱瞻基面上的泪水,说道:“圭儿,你爷爷我的床头下有两道遗诏,你任选一道遗诏即可。”
朱瞻基哭道:“爷爷......”
朱棣看着逐渐黑沉的天空,说道:“不用哭了,你爷爷我活到这岁数,也算是半个喜丧了,记住,要善待你的亲族,莫要杀害他们。”
朱瞻基哭着用力地点了点头。
朱棣最后对徐平安说道:“平安......徐先生,若是有天,朕的子孙蒙难,朕希望,你能尽力帮他们一把,至少能让他们,可以......可以活下去。”
徐平安强忍住内心的悲痛点了点头。
朱棣恍惚之间仿佛看见自己骑着一匹白马驰骋在云海之上,他看着人间大地上的点点星火,驾着马逐渐远去。
朱棣伸手想要抓住些什么,不禁最后内心苦笑道:“不知道父皇会不会怪罪我。”
朱棣就这样走了,一代传奇帝王就这样于榆木川驾崩,朱棣这人可以说是好坏参半,也许在一些时候他确实不是个好人,但他难得的是个好皇帝,在许多方面都有着远超常人的眼光,数千年来,能把漠北打得叫爷爷的皇帝也就只有他一人。
朱瞻基也许是贪恋皇位的,但对朱棣这个从小把自己带在身边的爷爷就这样离去这件事,他也难掩悲痛,趴在朱棣的遗体上哭了起来。
徐妙锦也是哭得悲痛,她五岁时父亲徐达便病逝,长姐如母,许多时候她都是跟着自己的姐姐和姐夫度过的,在她眼中,朱棣和姐姐徐妙云就是父亲和母亲般的存在。
御林军带着朱棣的遗体回到了大营,三军悲恸不已,齐齐跪下悼念这位伟大的帝王。
此时朱棣身边重要的谋臣便是着名的三杨,也就是杨士奇、杨荣、杨溥三人,他们听说朱棣留下了遗诏,便在安置好朱棣的遗体后,带着营中诸将齐聚到朱棣的营帐之中。
良久朱瞻基带着徐平安、徐妙锦三人来到营帐之中。
朱瞻基头上围着一圈白布,杨士奇与另外两人对视了一眼,上前说道:“殿下还请节哀,现在陛下大行,如今国不可一日无君,还请殿下早点宣布遗诏,以安三军将士与大明文武百官以及天下百姓之心。”
朱瞻基红着眼睛点了点头,依照朱棣的话,果然在床头之下找到了两道遗诏,他没有说话,默默地打开了其中一道,里面却是赫然写着让汉王朱高煦继承皇位。
朱瞻基不敢相信,在众人疑惑的目光下又急忙地打开了另外一道,还好,里面写着的是让太子朱高炽继承皇位,并钦点了朱瞻基为大明新的储君。
朱瞻基直接把第一道遗诏放到了床上,随后拿起第二道遗诏直接宣读起来。
朱瞻基念完,众人齐齐跪拜朱瞻基这个大明新的储君。
朱瞻基强忍住心中的喜意,面上还是要故作悲伤地说道:“众爱卿免礼。”
三杨既是朱棣的人,也是朱瞻基的人,但他们也是疑惑为什么有两道遗诏,不过他们没想到朱棣有让朱高煦继位的意愿,所以杨士奇自然地问道:“敢问殿下,陛下留下两道遗诏,另外一道遗诏不知是何内容?”
朱瞻基心思敏捷,当即拿起另外一道遗诏宣读,令众人没想到的是这竟然是晋封徐平安为镇国公,封徐妙锦为永康郡主的旨意。
朱瞻基目光凌厉,他不敢保证朱棣在临死前有没有向徐平安说过些什么不该说的话,所以他便直接借坡下驴,把原本写着朱高煦继位的遗诏的内容说成了是晋封徐平安二人的事。
他看向徐平安,徐平安也看向他,徐平安知道这是对方在恩威并施地收买自己,但他不想节外生枝,多生事端。
徐平安叹了口气,带着徐妙锦跪下谢恩。
朱瞻基颇为悲恸地说道:“皇爷爷生前便说过自己这些年有多么思念镇国公他们这帮老兄弟,他唯一觉得愧歉的就是当初没有封镇国侯为镇国公,才让镇国公出走多年,如今留下遗诏也是完了自己的一个心愿。”
朱瞻基接着说道:“皇爷爷另外还放心不下的就是姨奶奶,皇爷爷愧于当初答应皇奶奶要好好照顾姨奶奶,却没有很好地做到,所以也是在遗诏中特地留下了旨意封姨奶奶为永康郡主。”
三杨是多么精明的人,他们都是二三十岁就成为了朝廷重臣,进入权力中枢的人,他们知道另一道遗诏中肯定有猫腻,但他们与朱瞻基都是一条战船上的,所以他们也没有说些什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