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来读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帝国复兴单机版),接着再看更方便。
令吴襄感到极为意外的是,在没有得到任何情报、没有接到任何预警的情况下,就在当天夜里,他的部队便完全陷入了鞑子的重重包围。
而且,还有更大的意外在后面等着他。
只不过,正如一位伟人所说:这世上根本就没有意外。
所有的“意外”,其实全都在杨嗣昌的掌握之中。或者说,吴襄的所有遭遇,都是由他所一手促成。
早在开战之前,杨嗣昌便依照李正的建议,对整个战局做出了准确的判断和全面的分析:在这五城之中,以辽阳和鞍山两城的兵力最为雄厚,海州则位于五城连线正中,实力相对较弱,而耀州和盖州却是深入明军腹地,将辽东半岛与关宁地区拦腰截断。
虽然杨天义的命令是要拿下五城,但明军的兵力有限,假如同时在五个战场进行战斗的话,势必要造成进攻力量的分散与削弱,其结果,反而会出现进展迟缓,战事延误。
而李正,从来都不是一个只知盲目服从的死板之人。
于是,他便为杨嗣昌定下了这招重点突破、引蛇出洞之计:鉴于五城所处位置和兵力分布,若想速战速决且代价最低,便唯有将盖、耀两城弃之不理,只以重兵强攻鞍山。若能拿下这里那是最好,即便不能迅速攻取,也必会引得辽阳海州两城之守军赶赴增援。
到那时,埋伏在两城之外的主力部队再同时杀出,对两城展开全面进攻,并彻底切断鞑子援军之归路,迫使鞑子与明军在城外展开决战。这样一来,便可最大限度地减轻攻城部队的压力,亦可最大限度地发挥明军火器方面的优势。
待将鞑子的防线撕裂为几段,这克敌制胜之期,便也指日可待了。
杨嗣昌倒也不是那拘泥不化之人,他自是明白,若要在五日之内连取五城,其难度也是可想而知。反观李正之计,虽与杨天义的命令略有出入,却也是最为稳妥、最有把握的策略了。
只要能收复这三座城池,便可将盖、耀两城置于四面楚歌、孤立无援之境地,到时候,就算是不去攻打,困也能把他们给困死!
想来,以杨天义一贯的作战风格,能够尽可能地减少部队的伤亡,他应该也是乐于见到这样的结果。
再说了,万一杨天义真要因此而降罪,这也是李正给出的计策,既然有他跟自己一起承担,那滋味也应该会好受得多了。
只不过,为了实现自己假道伐虢的目的,杨嗣昌还要对这个的作战部署做出一些小小的调整。
简单地说,就是把吴襄彻底地抛弃!
当然,在别人的眼里,一切都只是个意外而已。
在紫星的侦察兵的帮助下,战场上的所有变化,包括鞑子的一举一动,都一览无余地呈现在杨嗣昌的面前。就在辽阳、海州两城的鞑子援军南北夹击,将吴襄的部队团团包围于鞍山城下的时候,杨嗣昌也果断下令:所有待命的部队,即刻出击!
整个的行动,都在按部就班地进行之中。
杨嗣昌亲率两万大军,连夜将辽阳城三面包围起来,只留下北面一条通往太子河的出路。
曹文诏与副将何可纲一道,另率一万精兵,横插于海州和鞍山之间,并摆开阵势,准备天一亮便全力炮轰海州。
已经完成了剿灭叛乱任务的祖有功,亦率领手下三千余人,由辽东半岛挥军北进,直接切断了海州之敌向南逃窜的路径。
同时,杨嗣昌亦派人去通知吴三桂,命他迅速赶往预定地点,去接应他的父亲撤离。
此外,还有一支秘密的部队,正在悄悄地向鞍山靠近。
而就在各支部队紧锣密鼓地为即将到来的战斗进行布置之时,鞍山城下,战斗却已是提前打响了。
因为,发现了南北皆有鞑子部队靠近、且归路即将被封堵的吴襄,已是断然做出决定:连夜突围!
可是,已经来不及了。
鞍山的守军,见吴襄似有逃窜之意,便大开城门,倾巢而出,与南北两路的援军一道,誓要将吴襄的部队全歼在这里。
夜晚不便于火器的瞄准,况且此时弹药也所剩无几,吴襄拼死冲击了数次,却是只逃出去百余人,西归的道路便被彻底堵死。又力战了一个多时辰,吴襄损失惨重,渐不能支,便只得放弃突围,带着残兵转而向东边的山里仓皇退去。
鞑子明知进山只是死路一条,又那肯放弃,便一起紧追不舍。
即使是这样,吴襄却也没有太大的担心。因为他知道,只要能凭借地势坚守一个晚上,等明日日出之时,吴三桂就会带兵来接应自己了。
他可是自己的儿子,那还有什么好担心的?
但是,吴襄想错了。
他固然是不必担心吴三桂,只是,那个负责传令的士兵,可就不好说了。
意外就在这里发生。
那个传令兵,居然一不小心迷路了。
结果,原本该在当晚到达的指令,直到第二天中午,才递到了吴三桂的手中。
结果,望眼欲穿的吴襄,直到天色已经大亮,却仍迟迟不见吴三桂的身影。
这个时候,他已经坚持不住了。
在鞑子三番五次的猛攻之后,眼看身边只剩下一百多人,而援军又苦候不至,吴襄却也不愿引颈就戮,只得长叹一声,便放下武器,缴械投降。
这正是杨嗣昌意料之中之事:以吴襄的为人,必不会甘心战死,那么,真到了走投无路之时,他最有可能的选择,便是保命。
这才是杨嗣昌最想要的结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