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来读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文化创意旅游案例),接着再看更方便。
一、概述:《读者》
《读者》,前身为《读者文摘》,创刊于1981年1月,是甘肃人民出版社主办的一份综合类文摘杂志。1984年,原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先生题写刊名。创刊时为双月刊、48页,新闻纸黑白印刷。1982年年初,美国《读者文摘》来函与甘肃人民出版社《读者文摘》就版权一事提出异议,两家《读者文摘》长达数年的版权之争从此开始。
1990年,中美两家《读者文摘》的版权之争再次升级。1992年美国《读者文摘》委托律师致函中国《读者文摘》,要求停止使用中文商标《读者文摘》。后为化解与美国《读者文摘》发生的版权纠纷,1993年3月号《读者文摘》刊登征名启示,广大读者积极响应,杂志社共收到应征信十万多封,征集到的新名有:读者、读友、读者之家、谈天说地、共享等最后使用了《读者》。1993年第七期《读者文摘》正式改名为《读者》。1995年7月份,《读者》杂志社正式宣布以“小蜜蜂”作为刊徽。为使此标志不再被人侵权,他们以“readers”与汉语拼音“duzhe”及赵朴初书写的书法“读者”,作为一组完整的形象进行注册,最后全部注册成功。这是《读者》首次对自己的形象进行全方位的商标注册与保护。
《读者》创刊初期虽然出版周期长,内容量偏小,但发行量却逐年攀升。1981年发行量为16万份,1982年发行量42万份,1983年发行量突破136万份。1988年,由于订数的快速增长,《读者文摘》首先在武汉建立第一个分印点,此后逐渐在全国17个城市分印,减少了发行成本,提前了上市时间,发行量大幅增长。到1995年,发行量突破400万册。2002年,《读者》成功地由月刊改为半月刊,同年10月发行量突破600万册大关,创历史新高。2003年10月突破800万册大关,11月达到创纪录的806万册,同比增长近200万册。2005年4月份月发行量已达910万册,居中国第一,世界综合类期刊第四位。2006年4月平均发行量1003万册,居中国期刊排名第一,亚洲期刊排名第一,世界综合性期刊排名第三。《读者》杂志2000~2010年已连续10年稳居全国期刊月发行量首位,占有国内期刊市场1/30的份额,创造了中国杂志发行的一个奇迹。《读者》的高速成长同样也得到了众多跨国及国内知名企业的认同,十多年来,《读者》已经富有成效地为杜邦、摩托罗拉、索尼、宝洁、中国联通、平安保险、步步高、红河等诸多国内外客户提供了广告服务,其成绩得到了一致首肯,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随着销量的攀升,《读者》也加快了自身扩张的步伐。2001年《读者欣赏》创刊;2002年《读者乡村版》创刊,2006年改为《读者乡土人文版》;2004年《读者原创版》创刊,《读者》期刊群逐渐占领全国市场。2011年1月1日,《读者》杂志在台湾正式发行,成为祖国大陆第一份进入台湾地区出版发行的刊物。《读者》不仅在国内取得了巨大成功,在海外也获得了市场的认可。从2003年起,《读者》和《读者繁体字版》开始在海外发行,行销世界9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和香港地区拥有众多读者。可以说,有华人的地方就有《读者》,《读者》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多年来,《读者》坚持“博采中外、荟萃精华、启迪思想、开阔眼界”的办刊宗旨,遵循“选择《读者》,就是选择了优秀的文化”办刊理念,用文字发掘人性中的真、善、美,体现人文关怀,不仅赢得了社会的认可,也获得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1998~2001年连续获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第一、第二届全国百种重点社科期刊奖,1999年获首届“国家期刊奖”(中国期刊界最高奖),2001年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认定为“双高”(高知名度、高学术水平)期刊,2003年再获第二届“国家期刊奖”,2005年又获第三届“国家期刊奖”。2004年8月,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在北京召开“《读者》之路研讨会”,向全国推广《读者》经验。2005年8月,李长春同志视察《读者》杂志社,称赞《读者》是“大漠瑰宝”;2006年8月,在国家商务部组织开展的“商务新长征,品牌万里行”活动中,《读者》被列为知名品牌,成为“多彩甘肃、精品陇原”的重要标志,同时成为全国唯一树立品牌地标的文化产品。2008年、2009年,读者集团连续两年被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等国家四部委评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优秀企业”,2009年被商务部、新闻出版总署等国家四部委列入2009~2010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名单。2009年,《读者》入选央视网主办的“60年60品牌”,是入选的唯一期刊类品牌。
自2004年至2010年,《读者》连续7年被世界品牌实验室评为“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2010年位于“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总排行榜第176位、传媒行业品牌第15位、杂志类第1位。品牌价值达到50.08亿元,被世界品牌实验室评为亚洲500强企业的第210位,《读者》已经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的一个著名品牌。1999年、2003年、2005年,《读者》杂志蝉联三届国家期刊奖;2007年,荣获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先进出版单位奖;2010年,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1999~2010年,《读者》杂志连续获得五届中国出版最高奖,被国人誉为“中国人的心灵读本”。
2006年1月18日,甘肃人民出版社转企改制,以甘肃人民出版社为基础、以《读者》为核心的读者出版集团有限公司成立,这标志着《读者》肩上承担起时代赋予的使命。2009年12月,读者出版集团发起成立读者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到2011年4月,甘肃人民出版社已经走过了60年风雨征程,《读者》杂志也迎来创刊30周年。
二、案例创意分析
(一)注重版权
对于出版行业来说,版权是一本杂志的名誉和生命。版权就像一条红线,对每个杂志来说都是“雷池”。《读者》诞生之初与美国《读者文摘》的版权之争就是前车之鉴。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经历,《读者》在后来的经营中非常注意版权保护和版权意识的培养。1995年,《读者》杂志正式启用“小蜜蜂”作为刊徽,同时对以“readers”与汉语拼音“duzhe”,及赵朴初书写的书法“读者”,作为一组完整的形象进行注册,对自己的形象进行全方位的保护。此外,《读者》在发展中还创立了读者原创版,采用原创稿件,这是《读者》出于自主创新的考虑,也是出于可持续发展的考虑。
(二)准确定位
创刊伊始,《读者文摘》就制定了“博采中外,荟萃精华,启迪思想,开阔眼界”的办刊宗旨,将目标群体定位在以高雅文化、人文关怀为主调,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追求高质量、高品位、高水准,形成了高雅、清新、隽永的风格和特色;而《读者》将期刊的消费群体也定位在最为广大的青年群体,同时兼顾其他群体的文化消费。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面对社会经济和人民文化生活的巨大变革,《读者文摘》提出了“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读者”的口号,增加了与时代脉搏合拍的现实生活作品。通过为“希望工程”做公益广告、共建“读者林”、向万名特级教师赠刊、慰问解放军官兵等公益活动,拉近与普通读者的距离,张扬人文关怀和社会关怀,产生了广泛的品牌影响。
经过30年的发展,《读者》系列杂志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家族,包括:《读者》,从创刊以来就有的版本,半月刊;《读者》(大字版),内容与《读者》相同,另外增加“读书”栏目,半月刊;《读者》(校园专供),内容为《读者》正刊和“《读者》杯全国中学师生写作大赛”优秀作品专版,半月刊,全国校园发行;《读者》(繁体字版),内容与《读者》相同,主要发行受众为港澳台地区读者;《读者》(原创版),创刊于2006年,开始为双月刊,后改为月刊;《读者》(乡土人文版),月刊;《读者欣赏》,读者第一本子杂志,是一本定位于高端读者的杂志。总之,《读者》以其形式和内容的丰富性及多样性,赢得了各个年龄段和不同阶层读者的喜爱与拥护。此外,针对不同地区和不同读者群,读者还推出了读者维文版、盲文版和海外版等多个版本,满足市场的多层次需求。目前,《读者》的读者发布情况为大城市占19%,中小城市占66%,农村地区占15%。订阅部分占18%,零售占82%。
目前编辑出版有《读者》(半月刊)、《读者》(乡土人文版)、《读者欣赏》、《读者》(原创版)、《读者》(繁体字版)、《读者》(盲文版)(与盲文出版社合作)、《读者》(维文版)(与新疆人民出版社合作)等系列杂志及《读者(精华本)》、《读者(合订本)》、《读者丛书》及多媒体光盘、明信片等相关文化产品。读者杂志社正在努力不断挖掘开发《读者》这一品牌的价值链。随着《读者》的市场份额的不断扩大,《读者》的经济效益也日益明显。2006年,《读者》的品牌价值估值为34.11亿元。
人文关怀是读者的精神定位。“中国人的心灵读本”是广大读者对《读者》的美誉,而这句话也恰恰说明杂志本身所体现的人文关怀,这种人文关怀正是杂志走向成功的根本所在。《读者》的成功不仅在于她的“秀外”,更在于她的“慧中”:“博采中外,荟萃精华,倡导人文关怀,弘扬真善美,温润,纯净,平等,雅致。”这些原因使得《读者》成为众多年轻人成长历程中的一道“心灵鸡汤”。
《读者》因其“博采中外、荟萃精华、启迪思想、开阔眼界”的办刊宗旨,遵循“选择《读者》,就是选择了优秀的文化”这一办刊理念,发掘人性中的真善美,体现深刻的人文关怀;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在刊物内容及形式方面以渐变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生活,与时俱进;追求高品位、高质量,赢得了海内外各个年龄段和不同阶层读者的喜爱,被誉为“中国人的心灵读本”。同时也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三)追求创新
创新是任何一家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对于《读者》这样的杂志也不例外。在《读者》30年内的发展历程中,创新是《读者》成长壮大的保证。读者的创新之路包括多个方面,一是市场的创新。前文所举的《读者》针对不同地方出版的不同版本就是有力的证明;二是内容的创新。《读者》作为内容产业的成功源自《读者》的内容,2004年,《读者原创版》创刊,刊发大量原创文章,赢得了广泛的市场。《读者》杂志将以繁体字版在台湾发行,发行字号为“行政院新闻局局版台陆志字第0001号”。此次国内发行量最大的杂志《读者》首次获准入台,体现了两岸文化交流的深入发展,两岸文化交流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三是体制的创新。在资本运作方面,先后参股山东泰山出版社,投资理财产品,发起成立以“读者”品牌命名的股权投资基金。
产业转型方面,集团数字出版业务2010年全面展开;天津新媒体大厦开工建设;官方网站正式开通并开展电子商务;以《读者》手机杂志和《读者原创版》手机报为代表的各种手机阅读产品,已分别接入各大移动运营商的阅读平台,并在2010年实现了赢利。特别是股份公司作为控股方,于2010年3月成立的读者数码公司,当年就推出了两代“读者”电纸书产品并实现销售1000多万元,读者出版集团由此成为首批获得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电子书出版资质的四家传统出版单位之一,并获得了电子书内容复制、产品生产和总发行的牌照,实现出版转型的华丽亮相。此外,2009年7月,读者出版集团与学友园教育传媒集团举行《读者》杂志合作发行签约仪式。这是我国国营出版业在体制改革过程中与民营企业探索合作的重要事件。在短短几年内,读者集团开始了从单一的传统出版企业向综合的现代出版传媒企业的跨越,初步实现出版转型的华丽亮相。
《读者》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随着文化市场的繁荣和出版事业的发展,中国期刊日渐增多,一些期刊纷纷抢占《读者》的市场,挤压《读者》的生存空间,如《青年文摘》,每年以两位数的增长率在迅速发展。2007年11月,《青年文摘》的发行量达到292万册。此外,《读者》也受到来自《故事会》、《知音》、《家庭》等期刊的多面夹击。在与传统纸质媒介期刊进行竞争的同时,《读者》也受到了来自网络的挤压,新媒体、电子书、便携新媒体和手机等移动媒介近几年迅速发展,这又令传统杂志媒介的优势渐趋衰微。前车之鉴已经出现,美国老牌杂志《读者文摘》已经申请破产,《读者》要实现在媒介林立的当代实现新的飞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可喜的是,《读者》已经再次上路。2009年《读者·原创版》手机杂志进入甘肃移动平台上线销售,《读者欣赏》手机报等产品也开始上线试运行。2010年,读者电纸书第二代产品面市。2010年12月,《读者》推出读者网站,是中国这一老牌杂志适应新形势和进入数字出版领域的又一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