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来读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闽南童年游戏取题目),接着再看更方便。
新春期间,应厦门电视台的邀请,让我陪同德高望重的龚洁先生,漫步鼓浪屿内厝澳,一路由龚老从专家的角度,叙说老建筑的前世今生,我则敲敲边鼓,聊聊儿时鼓岛的生活记忆。
最早识得龚洁,是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从李红祥和张力的口中,两位文学圈的朋友平时都不轻易说赞,却愣是对龚的文笔赞不绝口。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也在不同的场合与龚洁老有了交集,不仅一见如故,而且酒逢知己,或在研讨会上,或在文人小聚,最是宴会同桌,与他聊得最来,渐渐成为莫逆之交。
龚洁曾经是特殊时期前厦门市委书记袁改的秘书,但时运不济,一直到1983年才有转机,被派发到鼓浪屿筹建“厦门博物馆”,他这块金子从此拂去尘埃而闪闪有光,不但在空荡荡的八卦楼白手起家,而且得寸进尺,像八脚章鱼一般,贪婪地不知疲倦地鲸吞岛上的人文历史资料,进而细细消化,精心囤积,相继推出《鼓浪屿建筑丛谈》、《到鼓浪屿看老别墅》,进而锲而不舍,一发不可收也,《到厦门看红砖厝》、《游遍厦门》、《吃遍厦门》、《海上花园鼓浪屿》、《畅游金门》、《台湾往事》等著作接二连三,累计200万字,成为厦门数一数二的文史专家。他老不仅能写,而且也善讲,相应的报告绘声绘色,深入浅出,颇受各界好评。我给他老的评价是八个字:半路出家,大器晚成。
想要成为龚洁,谈何容易,记得1995年天赐良机,我曾入住鼓浪屿“黄家花园”多日,就睡在黄奕柱的卧房里,夜半辗转反侧,耳畔老钟滴答,一味沉浸在电影蒙太奇的虚幻之中,缺乏钻研旧纸的耐心,结果一文未成。
厦门文史的草根诸君,多有对龚老不以为然者,认为他一个“外猴”,既非科班,又非土著,满腔江苏口音,何以“半路出家”?我或多或少,也有这方面的疑问,但陪龚老沿鼓新路一路前行,从林祖密故居到种福宫老庙,不时总有居民拦路问候,甚至招呼喝茶,可见他如今信手拈来座座老楼的来龙去脉,其实都是他“半路出家”以来的30多个春秋不耻下问和精心耕耘的心血结晶啊!
不过仅仅如此,还未必就一定能“晚成”,我以为他出类拔萃的语文功底以及由此滋养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能耐,铸就了“大器”坚实根基,方能以灵动的文字,搅活一岛枯干的史料,成就“晚成”的精彩。
冬日的阳光,直直落在身上,满心都是暖洋洋的感觉,在“种福宫”保生大帝的注视下,我们两位老男人时而窃窃私语,时而哈哈大笑,龚老建议把“妈祖庙”搬来为邻,寂寞的保生大帝不知听到否,以为然否?
返回的路上,龚老略显倦意,步履有点慢,我催他快行,一时居然忘记他已经八十五岁高龄。最为悲催的是,这匹伏枥的老骥步履蹒跚来到“三丘田码头”,彪悍的门卫居然拒绝老人上船,按“规定”厦门居民必须到“钢琴码头”原路返回,可怜龚洁老这位“鼓浪屿风貌建筑委员会”的首席专家,这位为鼓浪屿文史作出最大贡献的老将,只得惟命是从,我真的有点气愤不过,而龚老苦笑微微,唯有淡淡二字“荒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