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来读提示您:看后求收藏(三国芳华之家父袁绍顶点),接着再看更方便。
许攸此人,行事贪酷,为人自傲,但那是因为他有自傲的资本,毕竟袁绍的掾属之中,论资格,就属他最老,早在几十年前,就和袁绍曹操结识了。
袁绍这人虽然疑心很大,但是对于自己未发家前的朋友却是不错,曹操当初起兵,被徐荣打得家底尽丧,也是袁绍把东郡给了曹操作为安身之地,才有了曹操后来的崛起。
而当初许攸的处境,比曹操还要不堪。
中平元年(184年),许攸与冀州刺史王芬、沛国周旌等连结豪杰谋废汉灵帝,改立合肥侯为帝,并试图劝说曹操一起参加,但被曹操拒绝。
王芬欲趁汉灵帝北巡时,以防黑山贼为由发兵起事,但最后汉灵帝欶其罢兵,并召他入朝,王芬害怕而自杀,许攸逃亡。
直到袁绍从韩馥手中取得冀州后,许攸才趁机投奔袁绍,袁绍也没有亏待他,让其作为谋士,许给了他不低的官职。
许攸初时还沾沾自喜,但后来发现袁绍的谋士有很多,其中无论是荀谌沮授还是田丰逄纪,地位都比他高得多。
虽然许攸也知道这些谋士对于袁绍取得冀州是有不小功劳的,但他觉得自己只是运气不好,没有赶上这次轻取冀州的大好机会,以至于在八谋士中,连前四都排不上。
加上冀州本地士族抱团,许攸更是觉得自己受到了孤立,渐渐开始愤世嫉俗起来。
之后数次大战,许攸的意见不仅没有被采纳,连立功的机会都没,眼见自己似乎越来越不重要,便开始专心贪起钱来。
不过好在是许攸眼光比较准,早就依附了袁尚,在袁尚和袁熙关系不好的时候,许攸去幽州坐镇,虽然献祭了一个侄子,灰溜溜逃了回来,但起码更加受到袁尚的信任了。
事实证明在这点上,他眼光比郭图辛评等人要强。
一直困扰冀州的问题,从来就不是缺少人才,恰恰正是因为僧多粥少,才导致人心不齐,从另一方面讲,没有一个能够压服众人的领军人物,才是最关键的问题。
从后世来看,三国势力都有自己指定的领头人,蜀国有诸葛亮,吴国先后有周瑜鲁肃陆逊,魏国有戏志才郭嘉荀彧荀攸司马懿,每个时期都能保证有个出类拔萃之人,来压服其他掾属。
当然,这也会导致领军人物威望日增,三国君主性格的不同,导致对其采取了不同的态度,也最终决定了三国命运的走向。
现在摆在冀州势力面前的,便是谋士不齐心,追究其根源,在继承人的争端。
袁绍并不是迟迟没有立下继承人,他早就明示袁尚做继承人,但偏偏袁尚的能力和威望又不足以服众,袁绍也看出了这一点,所以有意放手让袁尚领军,培养其在冀州军中的威望。
如果给袁尚三五年时间,其争气的话,倒是很有可能达到袁绍的期望,但袁绍偏偏却身体撑不住了,提前离世。
这彻底打乱了冀州势力的长远规划,这导致冀州士族无论是在人心还是前景的预测上,都出现了极大的动摇。
冀州士族尚且如此,更别说许攸了,他本来雄心勃勃想要做出一番事业,结果袁绍的死,彻底让他熄灭了最后一丝念想,因为许攸知道,如袁绍那种看重旧情的人,自己再也遇不到了!
所以许攸现在想要寻找出路,他第一时间所选择的,却并不是袁尚。
虽然许攸是袁尚的人,而且当前因为逄纪意外身死,这其实是争夺袁尚谋士的大好机会,但许攸却早已经心生退意。
一来是因为他自忖无论是能力手段,都无法和冀州士族比拼,袁谭既然敢对逄纪动手,自己要是为袁尚效命,说不定哪天就会被袁谭盯上,从而死于非命。
二来是因为袁尚早已经找好了下一任谋主,便是审配。
审配这人虽然能力很强,但性格也有很多缺点,他不像逄纪那么大度,相反是个很记仇的人。
许攸的亲属贪酷,数次被审配告状,要求严惩,两边早就结下了梁子,两人又是自顾脸面不愿退让,这让其中关系越发紧张。
许攸自然斗不过身为地头蛇的审配,加上他并不看好袁尚和袁谭相斗的前景,所以他现在开始动起了心思。
也许是时候该换个地方了。
袁尚对眼前许攸的想法一无所知,如果有的话,按他现在的性子,说不定已经将许攸砍了。
他开口审配和许攸道:“虽然我已经派人送信,约定不再追究元图先生被杀一事,以换取联手对付曹军的机会。”
“但显思看到我如此反应,反而得寸进尺了,对于我这边兵分两路,占据黄河北岸,互为呼应的提议置若罔闻,只说自己缺粮,让邺城供应军粮方可!”
他越说越是愤怒,“邺城里面能有多少粮,我自己的兵士都不够吃的,怎么给他?”
“他现在吃定我不敢翻脸,反而拿攻打曹操以为要挟,更兼城中有不少暗地投靠他的人,除了两位先生,我连可以交心的都没有,更何况下面的官员了!”
“我现在要做的,便是稳定邺城局势,但很多位置缺人,两位先生有何办法?”
许攸一喜,说道:“我尚有些亲戚……”
审配冷冷道:“子远先生亲属德操风评极差,此是关键之秋,需要可靠的人,不然给人落下口实,城内只会更加混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