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来读提示您:看后求收藏(中国山水奇观),接着再看更方便。
呼伦贝尔草原
位于内蒙古呼伦贝尔盟,因其旁边的呼伦湖和贝尔湖而得名。是内蒙古主要的畜牧区,出产著名的三河马,三河牛。内蒙古地势高而平坦。境内有上千个大小湖泊。在广阔平坦的蒙古高原上,没有黄土高原的深沟、墚、峁等地貌。除了大兴安岭和大青山山脉之外,大部分是平缓的原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著名的大草原呼伦贝尔大草原,绿波千里,一望无垠,微风过,羊群如流云飞絮,点缀其间,草原风光极为绮丽,令人心旷神怡。
呼伦贝尔盟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这里有水草丰美的呼伦贝尔草原,松涛激荡的大兴安岭林海,纵横交错的河流,星罗棋布的湖泊,组成了一幅幅绚丽的画卷。而众多的民族,各具特色的风土人情,珍贵的历史文物古迹,回味无穷的地方美食,更是为美丽富饶的呼伦贝尔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这里夏季气候宜人,为避暑胜地;冬季冰雪覆盖,银装素裹,一派北国风光。呼伦贝尔盟以她独特的风情,当仁不让地成为内蒙古莽莽苍原上的一颗明珠。
总面积一亿四千九百万亩的呼伦贝尔大草原就是这样一片令人神往的土地,它位于内蒙古东北部。每逢盛夏,草原上鸟语花香、空气清新;星星点点的蒙古包上升起缕缕炊烟;微风吹来,牧草飘动,处处“风吹草低见牛羊”;蓝天白云之下,一望无际的草原、成群的牛羊、奔腾的骏马和牧民挥动马鞭、策马驰骋的英姿尽收眼底。
只有身临美丽、富饶、神奇的呼伦贝尔大草原,才真正感受到什么是“蓝天绿地”,什么是“绿色净土”。呼伦贝尔草原犹如一幅巨大的绿色画卷,无边无际。这里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好的草原,水草丰美,生长着碱草、针茅、苜蓿、冰草等120多种营养丰富的牧草,有“牧草王国”之称。呼伦贝尔大草原也是一片没有任何污染的绿色净土,出产肉、奶、皮、毛等畜产品备受国内外消费者青睐,连牧草也大量出口日本等国家。同时,这里也是中外闻名的旅游胜地。
呼伦贝尔草原就像它的名字一样,与水有着不解之缘。3000多条河流,500多个湖泊,不仅使呼伦贝尔草原的水资源总量占到了内蒙古全境水资源总量的73%,也使这里的人均淡水拥有量达到全国人均淡水拥有量的4倍。这里的呼伦湖是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素有“北方第一湖”之美称;而莫尔格勒河,更是被誉为“天下第一曲水”。
在草原深处,有最原始、最淳朴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鄂温克、巴尔虎、布里亚特蒙古族兄弟姐妹将以特有的豪爽、奔放与深情厚意迎接你的到来。穿越吉布胡朗图,你将能品味飞鸟成群、水天一色、气势磅礴的呼伦湖和新开湖;住进自己搭建的蒙古包,品尝亲手宰杀的牛羊,喝一杯醇香的奶茶和美酒,吃一顿鲜嫩的手扒肉,让朝霞般的篝火点燃你无限的热情和美好的希望;体会草原牧民赛马、套马、驯马表演、蒙古博克、角力擂台赛、祭敖包……当一回蒙古人,做一天牧民!
呼伦湖
呼伦湖又称达资诺尔,蒙古语的意思是像大海一样的湖泊。呼伦湖是是中国第五大湖,也是内蒙古第一大湖,位于呼伦贝尔草原西部新巴尔虎左旗、新巴尔虎右旗和满洲里市之间,湖型呈不规则斜长方形,长轴为西南至东北方向。总面积2339平方公里,周长为447公里,长约80公里。宽约33公里,当湖水位在543.3米时,湖水面积为2339平方公里,平均水深为5.7米,最大水深8米左右,蓄水量为138.5亿立方米。呼伦湖水域宽阔,碧波万顷,像一颗晶莹、硕大的明珠镶嵌在呼伦贝尔草原上。它与距其东南方250公里的贝尔湖并称为姊妹湖,成为呼伦贝尔草原的象征,是呼伦贝尔各族人民的骄傲。
呼伦湖位于呼伦贝尔大草原,是内蒙古最大的湖泊,也是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呼伦湖是鸟类和鱼类的天堂,这里有天鹅、海鸥、鹤、鸭、鹭等二百多种珍稀鸟类,泛舟湖上,静观鸟飞鱼跃,不失为一件惬意十足的事情。湖中还盛产多种鱼类,在湖边的饭店里你可以品尝到“全鱼宴”,是难得一尝的美味。呼伦湖也是我国北方数千里之内唯一的大泽,水域宽广,沼泽湿地连绵,草原辽阔,食饵丰富,鸟类栖息环境佳良,因此是我国东部内陆鸟类迁徙的重要通道。春秋两季,南来北往的候鸟繁多,据初步统计,呼伦湖地区共有鸟类17目41科241种,占全国鸟类总数的1/5,是世界上少有的鸟类资源宝库之一;是一个硕大的鸟类博物馆。从80年代初开始,每年都有许多国内外专家学者来此考察。
呼伦湖在对当地生活的游牧民族,乃至对整个中国北方,整个中国文化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呼伦湖由于有非常丰富的水草,意味着谁要是占据这个地方,他的牛羊就非常肥壮,牛羊就是他的财富。因为富有,他就可以武装他产部队。所以,历史上这个地区从汉朝到唐朝到元朝一代一代地换了很多民族。比如东胡族,鲜卑族、蒙古族、女真族等,都在这个地方生活过,而且每一个民族占据这个地方以后都是以它为根据地,逐步壮大,统一北方的游牧民族,再以此为基地,向南方拓展。像成吉思汗,真正发家就是在呼伦湖周围,他把原来这个地方生活的塔塔尔部打败以后,统一了整个蒙古高原,并以这里为根据地,向南方乃至向中亚、向欧洲进发,建立了一个空前宏大的帝国。所以有一部分历史学者,包括一些专家,认为呼伦湖是除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以外,中国文化的第三个源泉。中国游牧文化对人类文明的冲击和交融起了很大的作用,所以从这个高度来看,呼伦湖和人的关系,和中国整个文化的关系非常紧密。
冬季的呼伦湖是一个冰天雪地的世界。进入11月份,湖水就开始封冻,几千平方公里的湖面,几天的工夫就冻得严严实实,太阳照下来,冰面晶莹剔透,处处体现出大自然的服饰。此时,是每年最繁忙的捕捞季节。全年70%的捕捞量就是在这天寒地冻的时候完成的。渔民们在1米多厚的冰层上凿洞,撒网打鱼,一网下去,可捕得鲜鱼数吨。
今日的呼伦湖是美丽的,她不光有自然的风姿,那人工的雕琢更使锦上添花。
那达慕盛会
“那达慕”有久远的历史。据铭刻在石崖上的《成吉思汗石文》载,那达慕起源于蒙古汗国建立初期,早在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被推举为蒙古大汗时,他为检阅自己的部队,维护和分配草场,每年7~8月间举行大“忽力革台”(大聚会),将各个部落的首领召集在一起,为表示团结友谊和祈庆丰收,都要举行那达慕。起初只举行射箭、赛马或摔跤的某一项比赛。到元、明时,射箭、赛马、摔跤比赛结合一起,成为固定形式。后来蒙古族人亦简称此三项运动为那达慕。
在元朝时,那达慕已经在蒙古草原地区广泛开展起来,并逐渐成为军事体育项目。元朝统治者规定,蒙古族男子必须具备摔跤、骑马、射箭这三项基本技能。到了清代,那达慕逐步变成了由官方定期召集的有组织、有目的的游艺活动,以苏木(相当于乡)、旗、盟为单位,半年、一年或三年举行一次。此俗沿习至今,每年蒙古族人民都举行那达慕大会。
“那达慕”是蒙古语,汉语译为“娱乐或游戏”的意思。蒙古族人民传统的群众性集会。也是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那达慕具有悠久的历史。1225年,成吉思汗战胜花刺子模,为庆祝胜利,就举行过隆重的那达慕盛会。在古代和近代的那达慕盛会上,都要进行男子三项竞技赛,即赛马、射箭和摔跤。
那达慕起源于草原上一年一度的祭“敖包”。“敖包”以石块堆放而成,原来是道路和境界的标志,后来成为祭祀场所。最初带有宗教色彩,意在通过祭“敖包”,祈求吉祥幸福,同时也举办一些体育活动,后来演变成那达慕大会。那达慕大会在每年七、八月份举办,内容包括射箭、赛马和摔跤比赛。那达慕,蒙古语是娱乐或游戏的意思,有籍可查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它在蒙古族人民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远在13世纪初,蒙古族的首领们每当举行在“忽力勒台”时都要举行规模较在的“那达慕”。到了清代,“那达慕”逐步变成了由官方定期召集的有组织、有目的的游艺活动,以苏木(乡)、族、盟为单位,半年、一年或三年举行一次,其规模、形式和内容较前均有发展。
1949年后,那达慕大会的内容和形式都得到了丰富和发展。除了传统的摔跤、赛马、射箭外,增加了田径、球类、马术、射击、武术、棋类、拔河等比赛,以及方式文艺演出、物资交流等。蒙古族群众把举行“那达慕”大会的日子看作是盛大节日,每年都要举行一次传统的那达慕大会,时间一般在牲畜肥壮的秋天。这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那达慕”,蒙语的意思是娱乐或游戏。
“那达慕”是蒙古族传统的节日。每年夏季7月或秋季举行。“那达慕”蒙古语意为“娱乐”或“游戏”。如今,“那达慕”成为集娱乐、体育、经济、文化于一体的综合性草原盛会。游人可以在那达慕大会上欣赏到极具蒙古族风情的赛马、摔跤、射箭等竞技比赛。夜幕降临草原,人们燃起熊熊篝火,乌兰牧骑的演员们表演精彩的文艺节目,牧民围着篝火翩翩起舞,放声歌唱,尽情欢乐……
草原盛会那达慕(意为游艺),那达慕起源于13世纪末14世纪初,记载着蒙古族风俗习惯的文献中这样写着“赶耗子,举行婚礼或射箭、赛马摔跤等那达慕开始时,蒙古族长者举起盛满鲜奶的银碗和哈达,朗颂祝贺词”。那达慕是蒙古族人民文化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和喜庆活动的好形式。那达慕包括传统的射箭、赛马和摔跤比赛,俗称蒙古族男子三项技能。草原的盛夏初秋,各地以盟、旗、苏木为单位举行那达慕大会,牧民们身穿节日的盛装,从四面八方赶来,哪里有那达慕,那里就有兴奋的牧人。每到这个时候,草原一片欢腾,马叫声、勒勒车声打破了草原的宁静,得胜者分等级给予奖赏和称号。随着社会发展,那达慕的形式和内容有了丰富和发展,除传统的三项比赛外,又增加了球类比赛、文艺演出、物资交流、表彰劳模等。近年来,由于牧民生活水平提高,在正蓝旗家庭那达慕正在兴盛起来。
蒙古族热情奔放,喜爱歌舞,并且喜欢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以前,每年夏秋季节,人们要按照传统的习惯举行“祭山”活动和会盟仪式,届时,杀牛宰羊,喝酒唱歌,还要举行射箭、打靶、赛马等活动。现在虽不再“祭山”,但各地每年七八月间,都要选择依山傍水、平坦开阔、水草丰美的草原举行盛大的“那达慕”大会(即赛马会的意思)。蒙古族自古以来就能征惯战,精骑善射。人们通常把善于驯马、赛马、射箭和摔跤当作一项高强的本领来看待,对那些骑术高超、技艺出众的人,人们都很尊重。因此,赛马是那达慕盛会的主要活动。赛马时,成百上千的牧民从四面八方汇聚到赛马场,一面观看比赛,一面擂鼓摇旗,助威呐喊。而骑手们则乘着自己精心喂养、精心打扮的骏马,同对手们展开激烈的角逐,场上气氛热烈至极。比赛结束后,对优胜者要给予重赏。灯节是纪念宗咯巴“涅槃”的宗教节日。需在祭台上点108盏酥油灯,叩首礼拜,祈祷安宁。
“那达慕”大会又是农牧物资交易会。除了工业和农副产品外,还有具有民族特色的饮食,如牛羊肉及其熏干制品、奶酪、奶干、奶油、奶疙瘩、奶豆腐、酸奶。人们还可在茶摊、饭馆喝到酥油奶茶,吃到“全羊”佳肴。平日,居住在辽宁的蒙古族的食品以粮食、蔬菜为主,只有在“那达慕”这样的节日,才能吃到蒙古族的丰富传统菜肴。有些地方的那达慕大会还要举行饶有风趣的赛骆驼活动。骆驼虽然形态安稳迟顿,但跑起来疾速如飞,与马的速度不差上下。比赛时,骑手们骑在驼背上,一字儿摆开,号令一发,几十峰骆驼便如离弦之箭,在戈壁草原上飞驰。骆驼跑起来颠簸很大,骑手们却在驼背上驾驭自如。赛程一般为2.5-5公里,先到终点者为胜。激动的人们常常把优胜者从驼背上抢下来,高高抬起,表示敬重。
全羊宴
全羊宴是蒙古族招待贵宾的传统佳肴(又称整羊席)。是蒙古民族最古老、最隆重的一种宴席,一般只在盛大宴会、隆重集会、举行婚礼或接待高级贵宾时摆设。将整羊加工后摆在长方形的大木盘里,像一只卧着的活羊,肉味鲜美,香飘满堂,浓郁扑鼻。宾客在进餐前,还要举行一定的仪式,高唱赞歌,朗诵献整羊的祝词等。据文献记载,成吉思汗曾设过全羊宴。忽必烈登基时,也设全羊宴祭神祗、待宾客。到了清代全羊更加盛行,现在成为内蒙古各盟、旗县接待贵宾的驰名中外的名贵菜肴。烤全羊、烤羊腿是内蒙古地区特别是阿拉善盟一带蒙古族人民招待尊贵客人的一种菜肴。烤全羊的做法是将羊宰了后掏出内脏,煺毛留皮,加各种调料在特制的炉子里用扎嘎梭梭烤制而成,色泽金黄,味道鲜美。
烹制整羊主要方法是:选羊一只杀死,用水烫去羊毛,掏去内脏后,一是用白开水煮熟蘸上配好的佐料良用,二是将佐料放入羊腹腔内,将整羊放在烤炉内烤熟食用。后者是在过去蒙古族饮食“火烤羊肉”的基础上与“烤鸭”的方法结合而成的。出炉时香味满室,色泽好看,皮酥脆,肉特香。
整羊席吃法是:上席时将整羊平卧于一大木盘中,羊脖上系一红绸带以示隆重。端入餐桌让宾客观看后回厨房改刀,按羊体结构顺序摆好,主人先用刀将羊头皮划成风小块,首先献给席上最尊贵的客人或长者,然后将羊头撤走;再把羊的背脊完整地割下来,在羊背上划一刀,再从两边割下一块一块的肉逐个送给客人。最后请客人用刀随便割着吃。吃时蘸兑好的适口调味汁。整羊席上,还可适量安排凉盘、热菜及饭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