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来读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革命人永远是年轻原唱),接着再看更方便。
时间的指针走到了悄悄的走到公元1018年,正值春日,万物复苏,百花齐放,竞相妆点万里江山。
赵受益在大宋朝混到了八岁,也带着自己的小伙伴们混了五年,大的已经有十二三岁了。在这五年中,他们跟赵受益那是混得相当的铁,指哪打哪毫不含糊。
在这个时代,赵受益除了教他们小学数学知识以外,也就讲点生活小常识,没有后世那么多杂的学科影响效率。五年的时间,他们不仅熟练掌握了小学数学知识,初中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知识也学得差不多了。
赵受益还针对他们的兴趣进行更专业的培养,有计划的给他们开小灶。王绅理,喜琢磨,一有空余就利用自己刚学的物理知识改善日常所见的各类工具。陈鑫华,被赵受益演示出的一些简单化学实验所震撼,表现出对这方面知识的浓厚兴趣,当然这个时代的化学水平趋近于零,赵受益能够玩的也就是个简单的硝石制冰而已。
虽然硝石制冰原理很简单,也就是硝石融水会大量吸热而导致温度骤降,从而达到制冰的目的。但这个原理古人不懂啊,他们看到赵受益用常见的硝石都能制出冰来,顿时惊为天人。原本皇宫是靠冰窟来储存冬天的冰夏天用,不仅耗费严重还得限量计划使用,自此以后都采用赵受益的方法制冰,还由此流传到了民间。
除王绅理和陈鑫华外,另有四人分别是张奇瑞、向忠天、杨斯恩和李星秀,他们相较于王绅理和陈鑫华来说,所表现出的偏向特征要弱一些。他们六人就组成了日后的‘十三太保’中的文太保。
有了文太保,当然也有武太保。就是以杨金花为首的铿锵三人组,另两人分别是,王超,马肃。除了杨金花长得貌美体健外,另外两个只能用四肢发达来形容了,他们两个就注定了得当小弟。
那两位来自医学世家的孩子,都来自于当朝御医的家庭。本来就深受家庭的影响,再加上对生物知识的学习,让他们更加痴迷于医学。由于性格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名吴仁的男孩更偏向于赵受益所将的外科,还经常根据赵受益的描述去搞些什么小动物来解刨,也在小伙伴中闯出了自己‘屠夫’名号。
另一小女孩,名谢欣然,天生文静,性恬淡,继承了祖辈积攒的医学知识,从小立志完成殿下弘扬中医的宏愿,课余时间就跟随父亲寻医问诊,可以说是小有功底了。
在这‘十三太保’中的两位怪胎就是李郝和严慎知,为什么是怪胎呢?就因为这两货的性格不合群。就像这个李郝,性格异常猥琐,喜欢独处,除了跟赵受益谈得开,对其他人都保持高度戒备,一看就是个缺爱的孩子,但是他明锐的眼光和思维让赵受益非常欣喜,稍加培养就是个优秀的特工啊。另一个严慎知就人如其名了,可能是父母教育过甚,平日对自己要求相当严格,还盯着其他小伙伴不准犯错。小伙伴们见他就像碰到瘟疫,就连杨金花这朵奇葩也畏惧他那审视犯人的眼神。
人生百态,各有特色,赵受益因材施教,将自己后世的知识写成书册针对性给予他们不同的培养方式,也殷切希望他们能够让自己带来的知识在大宋开花结果,发扬光大。
但是仅仅靠自己这些小伙伴的力量是不够的,赵受益决定在加几把火。
翌日,早朝,待所有王公大臣们禀奏完日常事务后,赵受益站了出来。赵受益从受封中书令参与朝政以来,基本上都是只带了耳朵,没带嘴巴,主要为了更多了解当今时政。
赵受益这个时候站出来,让宋真宗和众大臣都很惊讶。宋真宗怔了怔,问道:“皇儿,有何事要奏啊?”
“启禀父皇,儿臣近日来听闻各位大臣所奏政事,感触颇多。据各位大人所言,我大宋是否有许多官员处理日常政务的水平有待参详啊。虽然各位大人以及各地官员都饱读诗书,学富五车,可他们处理自己本职工作的方法,恕皇儿不敢苟同。”
赵受益面对众位文官大臣的愤怒,毫无惧色,继续畅所欲言:“众位大臣先不要忙着动怒,且听本王细细道来。诸位的学识那肯定是毫无疑问,这点本王自愧不如,但是,在其他方面就不好说了。”
“本王打个简单的比方,诸位大人所读诗书里面有教怎么种田么?有教怎么断案么?有教怎么查账么?可能诸位会说书里面有记载,实在不行还有师爷。那么诸位大人你们自己去实践过么?书上记载的就一定对么?你们为什么不亲自去查证呢?什么都靠师爷要你们又有何用?读书是为了明事理,辩真伪,学以致用才是学术之道。”面对赵受益一连串的责问,不少大臣面红耳赤,头都快收到脖子里了。
打击完众位大臣,赵受益又安慰道:“当然,本王知道诸位大臣学识渊博,经历丰富,对政事游刃有余。可是请诸位想想,那些刚刚参加科举就外出任管的年轻官员们,他们能有诸位的能力么?然而他们作为大宋基层官员,是朝廷与百姓互动的桥梁,如果他们的能力达不到,处理日常政务出现问题会怎么样?诸位大臣想过这个问题吗?一旦这样,老百姓会对朝廷失望,会对大宋读书人失望,这是诸位想要的结果吗?”
说到这,宋真宗也陷入了沉思,自古以来皆如此,让众人失去反思的机会。这一刻,赵受益的话深深的触动了他们内心那根弦。众人都在回想着自己年轻的时候,科举得中,新官赴任,盼一展宏图,然不尽人意。等到年过半百,蓦然回首,觉蹉跎半生,时光给力自己丰富的阅历,却也带去了大半的人生,想从整齐鼓,却力有不逮。
一位大臣出班奏曰:“我大宋自建立以来,官员选拔任用,皆寻祖例,卫王殿下今言弊端,敢问有何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