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来读

99.第99章 阿拉斯加

都来读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维多利亚的秘密是哪个国家的品牌),接着再看更方便。

1857年3月21日,江户发生大地震。这一次地震跟1月发生在加利福尼亚的高烈度低毁灭性不同,这一次灾难给江户城的居民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数以千计的没有防震能力的房屋直接被地震波摧毁,更为严重的是木结构的江户民宅被大火肆虐。神风曾经帮助过日本人抵御过蒙古人的两次入侵,不过,风神毕竟是日本人假象中的庇护者,这一回,风神助纣为虐,60英里时速的狂风使大火席卷了整个江户,而完全饱和了的消防队员们没有丝毫反抗大自然的能力,因为随之而来的海啸包围了江户城,这真像是一场天兵天将配合得天一无缝的江户大屠杀。

整个江户城在汪洋泽国和大火灾中沦陷,这场景把全世界都震撼了,因为这是bbc成立几个月以来第一次全球性超级自然灾害,而且当时路透社的设备已经可以把江户大地震的灾民请到临时录音棚中口述灾难的经过,老人、妇女和孩子绝望的声音让整个欧洲都相当同情日本人的遭遇。

随着最严峻的时刻过去,受灾人口的数目也越来越清晰,估计死亡人数在10万人以上,而江户总人口也只有50多万,可谓灾难深重。

当bbc把全球资讯连接起来之后,原本只在欧洲活动的一些社会救援组织开始一个个提出要到远东进行一次跨洋救援活动。谁也没去过远东搞救灾活动,于是,大家伙都希望新近去过日本的卢森堡大公来组织一下,反正他向来也有搞慈善的名声。

响应救灾组织的号召,唐宁宣布借此机会发起成立“国际自然灾害救援组织”,直接与日本开国派首领井伊直弼取得联系,并负责此次行动所有物流和志愿者吃住的相关费用,把欧洲富裕国家慈善组织捐赠的物资万里迢迢送往远东。

唐宁把自己工厂制造的充气式救生艇当成救灾帐篷捐赠了一万套,以致于后来有一个国际自然灾害救援组织的标志设计方案就用的是救生艇的图案,配以国际自然灾害救援组织的五个首字母。这个挺好,海难、火灾、地震都能用得上。红十字会的标志当然是不能用的,因为红十字也代表基督教,这是唐宁不能接受的。现在的慈善组织以教会组织的为主,不过这只是旧观念,谁说无神论者就不会做慈善?无神论者因为理性至上,要做起事来比谁都靠谱。

教会通过“天堂在等你”来聚敛财富,经常拿出一小部分来做慈善以彰显自己正义和爱心,把自己打扮得像天使似的,难道你们以为无神论者就不会化妆吗?宗教之间的教义是不可调和的,因为教条是死的,突破教义需要的是不到万不得已不会去做的事情,而无神论者没有这方面的障碍,大家都是同一个物种进化而来的兄弟姐妹,有别之处仅在于亲疏而已。宗教的大爱不过是爱自己的教友,而无神论者的字典里没有这种区别,无神的理论无论你信与不信都一视同仁。

至于教会跟咱们大土豪谁更有钱更有能力做慈善,嘿嘿,您瞧好吧!

就在教会得意洋洋地宣布自己捐款多少的时候,唐宁却不断做教会永远做不到的事情——着手地震预防理论和措施的研究。首先,要闹明白地震发生的原因,彻底摒弃凶神和土地神之类的无稽之谈。他在伦敦成立了“国际自然灾害研究所”,拔给充足的资金,近期主攻地震和火山的研究,通过路透社的全球网络收集地震发生纪录,勾勒出地震多发带的轮廓,与大陆漂移学说相结合,把地震带画出来。数据与理论相辅相成,首先找到了太平洋地震火山带,全球90%以上的地震都发生在这个地震带,这也是跟日本地震频发相关的一个区域。

现在,唐宁仅仅收集到了非常粗糙的数据,但也基本上能看出大陆板块理论在解释地震带上的科学性,使全球的地质学家深受鼓舞。路透社的“万能工作人员”毕竟不够专业,下一步,该是与全球的地质学机构一起合作深入地挖掘精致的数据了。

当教会的神父们天天在亲基督教的报纸上进行千年不变但却从来没有起过作用的祷告和祈福的时候,全世界的地质学家在唐宁的资金支持下一次次召开研讨会,研究国际间的地质数据共享方式和研究合作方式。

经过一个多月的研讨,地质学家们达成了一致,认为迄今为止,大陆板块理论是解释地震的最有力理论,即使暂时有疑虑的科学家也认为可以暂时把这个理论当成解释地震成因的主体,而后续的数据出来之后再进行修正。

全球地震数据收集和监控网络也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很多专业人士受国际自然灾害研究所的资助前往全球各国去收集情报。国际会议还在制定衡量地震发生烈度的级数标准,为将来给地震的进行更精确的分级打下基础。

当科学家们在唐宁的组织下取得一个个新成就时,基督教报纸的祈祷就变成了一个有趣而鲜明的对比,给人民群众的心理形成这样的印象——教会除了祈祷啥也不会。

唐宁提出了一个极具前瞻性的地震预警方案更是夺人心魄。地震预报当然是不可能的,但是当地震发生时的预警却是可能的。因为地震波的传播远远慢过电波的传播,当仪器检测到地震发生时,通过专用的模拟计算机计算出地震中心、烈度,就可以通过电波提前数秒到数十秒把地震来临的消息传到要害部门。这里的要害部门首先是指在地震中易受到损伤的公共服务,如:煤气、电力、火车。几秒钟的时间就可以让这些有潜在危险的设备提前关闭,有效地减少火灾、触电、出轨事故的发生。对公众的预警也是有意义的,试想一帮孩子正在上课,提前几十秒的刺耳预警就能让他们跑到开阔地带,挽救很多脆弱的生命。如果孩子们正在搞化学实验,那更了不得,很可能手里的浓硫酸会在地震中泼到自己或者同学脸上呢,丢下实验设备就赶紧扯呼吧。

欧洲有近半的国家处于地震带,不过,高危地带主要集中在意大利半岛和希腊。美国则主要集中在加州,亚洲是重灾区,日本就不用说了,台湾、东南亚一带也是多发区。中国大陆的地震多发生在四川和云贵、甘陕,由于现在中国时局糜烂,加上大清国对洋人的歧视或者偏见,地震这种事情就暂时无法考虑了。再加上这几个月加州和江户的地震受到瞩目,所以现在的地震研究主要集中在加州和日本两个地方。

其中,尤其又以对日本的地震研究为主,因为这里人口比较密集,远超加州,国际自然灾害研究所派遣精干力量带着大量的物资前往江户成立江户地震研究所,首要任务就是要考察当地的资源,研究抗震建筑。只要江户的建筑稍微有那么一点抗震防火能力,都不至于像现在这么惨烈。全城五分之一以上市民都罹难了啊,当初青船来航时见到过的大好生灵瞬间消失了五分之一,岂不令人唏嘘感慨?

钢结构的使用估计会在抗震建筑中会占有重要的地位,唐宁加速了长崎钢铁公司的筹备工作,甚至可能比在新加坡的钢铁公司的建造速度都更快。因为岩崎弥太郎为首的日本商业先驱知道钢铁在工业中的重要性,是豁出老命来干实业的,可谓日以继夜,什么八小时工作制,一天工作十八个小时对现在极度饥渴发展工业的日本人来说都毫无压力。

日本的矿产资源匮乏,不过,由于风电的发明,煤炭倒不是最奇缺的资源了,反而是铁矿比较紧俏。离日本比较近的东北和朝鲜都有铁矿,不过,这些地方都尚未有进出口贸易的条件,尚处在半闭关锁国的状态。反而是在西班牙人控制的菲律宾发现了铬铁矿,成为“长崎制钢所”的主要矿产来源。

这个时候的井伊直弼、岛津齐彬等为幕府出策的人鉴于日本铁矿等资源的缺少,竟然已经打起朝鲜半岛主意,并向对日本相当友好的唐宁诚恳地寻求建议。现在的朝鲜的国旗上可是写着“大清国属”的啊,看来中日两国的地缘矛盾已经出现了苗头。

唐宁当然否决了他们的念头,可是却头疼中日矛盾起来,某日,忽然灵机一动,想到了一个脑洞大开的主意——支持日本购买阿拉斯加,广袤而富藏自然资源的阿拉斯加到手的话,将极大地降低日本人的扩张*。团结而重视教育的日本人现在就已经显露出工业强国的趋势,恐怕又会再一次超过大清国洋务的发展速度。

现在支持日本购买阿拉斯加正当时,发起克里米亚战争的沙皇尼古拉一世举国之力发动上百万“灰色牲口”大军,却惨败给英、法、奥斯曼、萨丁尼亚等国人数远少于俄军的联军,羞愤难当,自杀而亡,将困顿的江山留给了儿子亚历山大二世,这个时候很害怕大英帝国会将阿拉斯加从俄国手中夺走,(现在与阿拉斯加接壤的加拿大正牢牢地控制在大英帝国手中,其不列颠哥伦比亚殖民地与阿拉斯加比邻)。亚历山大二世从战败的教训中也看到了对农奴制进一步改革的必要,正需要大量资金,正是土豪出手的大好时机。

原本对于大量地震援助就很感动的日本人发现卢森堡大公支持他们购买阿拉斯加这一大片比日本面积还大三倍的大片土地之后,都感动得哭了,现在,日本人已经彻底改变了对洋人的看法,世界上竟然还有这么好的人?

当然了,唐宁是不会做赔本儿生意的,苏黎世银行提供的贷款利息虽低,但也算一笔大买卖,而且会成立“阿拉斯加矿业公司”,他要占到40%的股份,垄断专营阿拉斯加的矿产资源。唐宁负责出钱,日本负责出人力,将来要是发生领土纠纷,日本还负责军事行动。当然了,以唐宁在英国的影响力,足以劝说英军不通过加拿大向阿拉斯加扩张,目前,阿拉斯拉的各种珍贵资源还没有浮出水面,购买的国际压力也不大。

唐宁自个儿买下阿拉斯加之后有一个问题,他没有人,资本的力量也是需要国家的力量配合的,就卢森堡那20万人,还不一定管得住,唉……与其让美国买了锦上添花,还不如把40%矿产利益控制在自己手中。

这一桩买卖不但弥补了日本缺乏国土和资源的缺陷,还给他们指点了一条明路,通过商业来扩张多好,武士精神还是不要太激烈,学习曾经强大无比的威尼斯共和国,他们就从来不在乎战争的胜败和面子,只是想得到利益,能通过商业手段最好就用商业手段,市场是伟大的纠纷调解员。

借苏黎世银行的钱可是要还的,所以,讨价还价的事情便由日本人去做,他们肯定想尽一切手段搞个好价格。除了苏黎世银行为日本提供贷款之外,唐宁几乎没有公开表示过为什么支持日本购入阿拉斯加,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甚至说无论哪个靠谱的国家想买阿拉斯加,他都可以考虑贷款。

最后的买家大多属于日本,因为他们资源、国土奇缺,又已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王妃要出逃 宣和画卷 江山入画 无敌三国志系统 冷帝的腹黑皇后 零魂师 重生之公主千岁 福晋嫁到:清朝一哥求不撩 超级火种源 妃不弃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