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来读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旁观者的悠闲),接着再看更方便。
所谓里家,指的是设立于圣祖临朝时期,专门用于赡养鳏寡孤独的半官方福利机构。他最初的名字不是里家,而是叫‘孤独园’,后又曾经改名‘养济院’。最后之所以叫现在这个名字,是因为圣祖希望此项善政推广到天朝的每个城市每个里,让天下的贫苦孤独之人有一个温暖的家,是名‘里家’。而圣祖之后的历代天子也确实遵循了他的意志,在官方的财政支持和天道教的妥善运营之下,里家和地祗庙一样在天朝遍地开花。
当然,为了节省资金,以及后来民众平均财富的提高,如此大规模的福利设施就变得没有必要了,于是里家渐渐开始合并裁撤。在现在的大城市里,一个里家通常要覆盖好几个里区。而在像郑善老家那样的乡村里,里家则已经和地祗庙合为一体了。
里家的运营资金来自于当地的税收和民众的捐赠,负责管理的则是当地的耆老和天道教的祭酒。里家的工作人员只有少数是全职的,大部分则是义工。
尤其是每到节假日的时候,都会有众多的平常没有时间的爱心人士前来献爱心。
成长于地祗庙的郑善和郑贞对此无比熟悉,而张如真则因为郑善的关系经常到里家帮忙,所以才会提议在中秋节的时候来一次里家。
三人来到清河里里家的时候,已经快十一点了。郑贞走在前面,嘲笑着弟弟拙劣的车技。郑善无从辩解,也就没有接姐姐的话茬,他看了看有些空的停车场,朝张如真说道:“好像没有什么人啊!”
张如真自然也发现了这点,她点点头,“比不上我们那儿热闹!”
郑善观察着里家的建筑,一种熟悉的味道扑面而来。略显老气的大门,老旧的门槛,四周高耸的老龄树木,这是里家常见的风景,除了建筑布局是由北方常见的四合院形制扩展而来外,一切都神似他那从小长大的地方。
郑善暗想:“看这些老树,看来这也是一家有年头的里家了。”
在门房简单登记之后,三人进到里家大院。一个明显也是学生的义工被叫出来接带着他们。在他的带领下三人向义工登记的地方走去。
对于这一套流程三人非常熟悉,为此郑善的书包里还放着三人的待会需要用到的证明文件。路上,张如真向带路的义工打听道:“李学长,今天的义工有多少,这个里家的规模是怎么样的?”
经过简短的交流,三人已经知道对方是水木大学的三年级学生,姓李,名轻隆。同样都是学生,所以张如真称呼他为学长。
李轻隆回答说:“这个里家的人没有多少,尤其是老人没有几个,大多是没有人要的孩子,有四十多个。至于义工,也不太多,算上我已经有七个人了,加上你们刚好满十人。”
郑善闻言,心想这城市的里家和乡下的就是不一样,孩子比老人多。
不过,貌似做义工的少了些,是因为这里不需要吗?不是做义工已经不盛行了?
张如真有同样的疑问,而且她直接问了出来:“怎么孩子比老人多呢?”
对于张如真的疑问,李轻隆想了想后回答道:“这没有什么奇怪的!其实来这里活动的老人家也很多的,只是住下来的不多而已。至于孩子,他们大多是一些年轻男女没有做好准备,不想抚养又碍于律法不能…,所以才放弃监护权送到里家来的。”
四人这个时候已经走到了里长办公的地方,所以李轻隆简单解释之后就闭上了嘴巴。
没有什么繁文缛节,办公室的门也是敞开着的,李轻隆直接带着他们走了进去。
办公室不大,但是四周放了一圈的文件柜,此外还有一横两竖三张办公桌以及一套用来招待客人的茶桌和椅子,所以显得有些拥挤。
一进门,李轻隆给坐在横着的办公桌后面的老人行了一礼,叫道:“杨爷爷好!他们是来做义工的。”
接着又给郑善他们介绍说:“杨爷爷是这里的里长。”
说话间,老人抬起了头,眯着眼睛看向他们。
郑贞正想要给老人家见礼的时候,看清老人相貌的张如真却是一声惊呼,然后看向了旁边的郑善。郑善同样一脸诧异,给了张如真一个肯定的神情之后,恭敬的朝老人家行礼后说道:“老人家,又见到您了!”
杨里长扶了扶眼镜,仔细看了看郑善和张如真,半晌之后才想起了他们,“哦!是你们呀,来做义工是吧,真是个好孩子。”
原来杨里长不是别人,正是那天在天坛送了一个徽章给郑善的老者。
杨里长朝李轻隆挥挥手说:“你忙你的,他们我来登记。”
“好的。那我去屋里了。”
李轻隆带着好奇朝郑善他们招招手之后,离开了办公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