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来读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日落长安远下半句),接着再看更方便。
李愬,字元直,洮州临潭(今甘肃临潭)人,是如假包换的将门虎子。他的曾祖父、祖父,都是陇右的裨将,薄有威名。但真正让李愬家族名动天下的则是他的父亲,西平郡王李晟。李晟的人生传奇始于一次战役,一次大唐和吐蕃的战役。吐蕃有一员猛将,一度成为大唐将士的噩梦,伤亡惨重的唐军主帅王忠嗣情急智生,厉声高呼:“谁与吾射杀此贼?”,话音未落,一枝冷箭应声而出,不偏不倚,正中敌将的哽嗓咽喉。王忠嗣惊喜交集,扭头视之,见是一位少年英雄,正是李晟。王忠嗣大喜过望,情不自禁的抚着他的背说:“子真万人敌也!”从此,李晟万人敌的绰号不胫而走,闻名天下。
行军打仗之际,李晟喜着锦衣华服,千军万马之中,煞是显眼,有人对他说:耍酷是要付出代价的,您的酷耍的也太大了些,搞不好你会成为敌军的靶子,搭上自己的一条老命,那可太划不来了。李晟微微一笑,答道:某,久在泾原,威震敌胆,所以如此者,正欲使其知我在军中,心胆俱丧矣。但真正让李晟青史留名的,则是长安的一场血战,通过浴血奋战,李晟从不可一世的叛军朱泚手中收复了长安,大唐帝国才又得以苟延残喘的延续下去。
李晟不但能打,还能生。他一口气,不,不对,是他的妻妾们一口气给他生了十五个儿子,李愬不大不小,正好在中间,排行老八。或许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兄弟排行恰在中间的李愬,最具乃父“万人敌”的风采。不仅如此,李愬还是一个孝子,大大的孝子,父亲死后,只有李愬和他的兄长李宪跑到父亲坟前,盖起了三间茅草屋,发誓要按照儒家礼制,踏踏实实的庐墓三年。这件事惊动了当时的皇帝,唐德宗李适,他专门下诏,将兄弟俩劝回。可是,李愬又一个人溜回到父亲墓前,继续履行自己的诺言。
淮西战役开始的时候,李愬的官职是太子詹事,这是太子属官,也是一个闲职,可以说,李愬与淮西战事,一毛钱的关系也没有。当然,几分钱的关系还是有的,因为他有两位亲人,哥哥李愿和弟弟李听,正在淮西前线和叛贼浴血奋战。
既然和淮西没有关系,李愬只好继续作他的太子詹事,同时也在等待,等待一个机会,一个可以为国效力的机会。这一等就是三年,淮西战事依旧进展缓慢,李愬再也等不下去了,名将的血液在他血管里沸腾,他再也按捺不住澎湃的激情,下定决心,无论如何,自己都要赶赴淮西,亲手结束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既然没有人举荐,那就学一学毛遂,自荐!
李愬主动请缨的奏折摆在面前,李纯的内心闪过一丝狐疑:虽然李愬是名将之后,虽然李愬曾追随父亲多年,虽然李愬忠勇可嘉,但他却从没亲自指挥过战争。李愬,你行吗?关键时刻,宰相李逢吉的极力怂恿,促使李纯下定了决心,无论如何,李愬总比那个卑辞求和的袁滋要强上一点点吧!
我们无从猜度李逢吉的居心,是陇右李氏的同宗之谊?是慧眼识珠的辩才之能?还是另有深意的居心叵测?比如,让原本艰难的淮西战事更加糟糕,以达到扳倒裴度的险恶用心。不管其出于何种居心,在这件事上,我们都要感谢这个奸佞小人,正是他的极力怂恿,名微言轻的李愬才得以出现在淮西,成为袁滋的继任者。
李愬,这枝冷箭,已经搭在了弦上,吴元济,属于你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好好珍惜你生命中的最后一点光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