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来读

第39章 崇祯4 (第1/2页)

都来读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昏君皇帝抱美人吻戏),接着再看更方便。

侯恂当然也知道皇帝的为难之处,他能做到现在的这个地步,就已经超乎侯恂的想象了,大家都欢呼“圣主出”看来真的是有那么点道理的。

说到底,皇上也不过是个18岁的少年人罢了,弱冠之年,能做出这般成绩,说一句天纵英姿也不为过啊。

不过崇祯今天请了侯恂等人来,显然不是让他来发呆或者称颂自己来的,崇祯元年就是大旱之年,现在也该做些准备了,户部和工部打发人下去,去挖井啊,还是什么的,总要尽人事,听天命,是不是?

赈灾工作也应该提前准备了,可别弄的到时候措手不及,大家听了皇帝之言,都有些诧异,这好好儿的,怎么就要大旱了?

皇帝的消息是从哪儿来的?属实么?

崇祯倒是没有解释自己的消息来源,看着他一副笃定之态,大家就将事儿按到了正在陕甘一带的徐光启头上了。

这老头儿,没事儿找事儿,大家都忙着争权夺利呢,谁顾得上什么赈灾啊。有人心里腹诽道。

好在崇祯今天请来的这几位都是军机处的,都是刚直之士,大家听闻有大旱,如何能不心焦。

是以,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开始商讨此事,不过说来说去,还不是个钱的问题。民间地主们可不是没粮,可是遇上大旱大灾之后,他们的粮食就高涨三五十倍去了,谁能买的起?

至于国家的仓储,不管是中央官仓还是地方粮仓,基本上都是个空壳子,哪里还有一颗粮食啊。

现在东辽抗击鞑子,所有的物资都紧着那边儿了,至于其他地方,谁关心?

望着众朝臣们为难的目光,崇祯知道这个时候该自己说点什么了,

“众卿并不用忧心太过,只要到了玉米成熟之后,粮食的问题便不用发愁了。”

玉米在大明早有种植的记录了,不过各位官老爷们所知不多,即便如今徐光启开始大规模的推广了,众人还是所知不多,崇祯能不生气吗?

这几位可都是所谓的国之重臣,他们都是这个态度,就更甭提是其他人了。

崇祯对着双眼不时闪过迷惘的臣子,简直要气炸了,感觉到了自己的情绪波动,崇祯赶紧地在心中默念经书,让自己冷静下来。

虽然皇帝的情绪波动只是那么一刹那,可是能站在这里的,谁都不是傻子,所以大家忙不迭儿地开始请罪。

当皇帝也无奈啊,总不能动不动地就杀人吧,崇祯收起了自己的心思,淡淡宽恕了臣子们的玩忽职守。

南方的粮食成熟之后,走水路,运往陕甘一代,然后等着陕甘的玉米、土豆成熟,这一场大旱就应该能撑过去了。

当然,该做的工作还是要做的,兴修水利,深挖水井,哪怕是面子工程,只能用一年的井,各地都有指标,皇帝会派出工作组去全国巡查,若是完不成这个任务,那么撤职查办,永不录用。

这话一出来,大家就知道皇帝对于此事的重视程度了,虽然现在已经是崇祯元年了,皇帝刚刚才算是剪除了阉党,可是对于朝堂的大臣们,并没有太大动干戈,看来这次,只怕皇帝是借着来完成朝堂上的换代了。

当然了,这个时候,虽然有心人注意到了恩科进士的培训工作,可是谁也没想到,皇帝胆大如此……

不过后来的事实证明,人要是被逼到了绝境上,那他是什么事儿都干的出来的。

在这个时候,京城,济南,扬州,南京等富庶的城市,同时开了一家奇物阁,专门售卖什么佛郎机国的葡萄酒啊,剩下的就是什么玻璃的镜子啊,各色味道的香胰子之类的。当然了,各色的西洋钟,怀表之类的也不会缺的。

这些新奇的物件儿自从一上市,就遭到了哄抢,在富商们最爱攀比的维扬等地,大家为了抢一块儿怀表,竟然不惜花数十万两银子,一时哗然。

崇祯在收银子收到手软的同时,心里的愤恨也半点不曾减少,这些见鬼的家伙,国家大难当前,不想着报国,哼哼,好的很。

皇帝的心思谁也不知道,倒是这奇物阁的来头甚大,谁的面子都不卖,大家对它也没什么办法。

当然了,这家店买的东西可都是好玩意儿,虽然有大规模铺货的,可也有限量版的东西。

这种东西,自然是身份的象征啊,一般都是采用拍卖的形式,价高者得,也不是没有人想过用别的法子,不过很快地就受到了来自各方的压力。

大家对于奇物阁的来头更加猜疑的同时也晓得它的份量不是自己能动的。还能怎么着,那就老老实实地竞价呗,自己缺什么,就不缺银子,不是吗?

土豪的心思你别猜,自从一辆马车卖了八千两之后,崇祯算是彻底地知道了这大明的百姓们到底有多富足了。

藏富于民,这算不算实现了某种意义上的强盛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霸警屠魔 君宝修仙传 快穿之陈幸运 [末世]嚼颗药,冷静下 贴身特工 在大学修仙那几年 鬼夫缠身:天黑放肆爱 断魂录 隐秘之约 大唐之我是独孤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