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来读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梦回三国征文曹魏古城),接着再看更方便。
随着敌军的潮水般的涌来,城墙上的战斗激烈而又迅速地展开,箭矢如雨,盾牌碰撞的声音响彻云霄。约莫一个时辰过去了,敌军在损失惨重的情况下,开始出现溃散的迹象,像是一群受惊的野兽,开始四散逃跑。
李忠,渔阳军的偏将,眼中闪过一丝精光,他果断地下令:“停!节省箭矢!把剩下的交给山头的苏慕,让他们去追!”他的声音刚落,潘武便像一只猎豹般默契地跑到箭头去,告诉传令兵吹响军号。
军号的声音在山谷中回荡,悠扬而又激昂。苏慕,那位年轻的斥候队长,身先士卒,率领着他的队伍从山头跳跃而下,如同一群猎鹰,迅猛地追击着溃败的敌军。
他们如同狼入羊群,迅速分割、包围敌军。遇到敌人,他们就放箭,然后扔下弩机,反手一刀,凭借速度优势,无人能挡。他们的身影在夜战中如同一朵朵血花绽放在雪地,残酷而美丽。
但如果敌人聚集成群,苏慕等人便无计可施。因为无法回城,大营位于山上,但敌军已无凝聚力。苏慕等十余人冲锋陷阵,让敌军更加溃不成军,四散奔逃。
战斗落幕之际,李忠与苏慕在城门前相视一笑,彼此的眼神中都流露出对这场战斗的淡然。他们心照不宣,这场所谓的胜利不过是建立在对方派遣老弱病残士兵试探性攻击的基础上,而己方则以充分休息之势应对。
曹肆在高高的箭楼上默默见证了这一切,对苏慕的队伍由衷敬佩。那些斥候在苏慕的率领下,展现了惊人的速度与战斗力,无马之斥候比骑马者更快,如雪地中的血色花朵般绽放。
李忠走上前,轻拍苏慕的肩膀称赞道:“慕哥儿,你和你的人今天的表现在我眼里清清楚楚。你们不仅是渔阳军的荣耀,更是大军中的锋利刀刃。”
苏慕报以温和的微笑:“李将军过誉了,我们只是尽分内之事。”李忠点头,转身望向城墙上的士兵们,宣布:“大家都辛苦了。”
随着李忠的号令,城墙上的士兵们开始清理战场。
苏慕心中明白,这种在众人面前的赞扬在任何时代都是必不可少的。尽管他们现在考虑的是如何让渔阳人去斩杀敌军俘虏,但对外宣称的却是清理战场。
苏慕和他的斥候队自然不必亲自动手,他们除了苏慕外,每个人都已腰挂三四个敌军首级。
夜幕降临,城墙上火把摇曳,在夜风中照亮了每一寸土地。
李忠站在城墙上,远眺夜空,心中明白这仅仅是战争的开始,更大的挑战还在后头。
他心中也有些庆幸,下一次不会是渔阳军来守卫这里。毕竟,作为主帅应当公平对待每一位士兵,而战争的不可预测性,就像撞大运一般,难以预料。
夜深了,苏慕在一天的巡逻和遭遇战后疲惫不堪,早早地去休息了。而李忠守候在夜幕下的北城墙,凝视着远方。与此同时,北方的匈奴大王子刘和也在向南方的夜空眺望。
夜色中,城墙上的火把依旧燃烧,照亮了每一寸土地。李忠站在城墙上,凝视着远方的夜空,心中充满了期待与忧虑,期待他的士兵们能够坚持下去。
北方的刘和,同样凝视着南方的夜空,心中充满了复杂情绪。他明白南方的战事激烈,而他的部队却只能按兵不动,这让他感到无比焦虑。
多年的作战传统让匈奴以老弱消耗敌军箭支,去年的和谈在他看来是奇耻大辱。回到云中后,他发现城中毫无生机,虽不知“胡天八月即飞雪”的诗句,但他能深切感受到严酷的环境。
在云中城里,各部族为领地和草场多次争夺,虽然被刘渊压制,但这不是长久之计。毕竟,资源分配不均,匈奴人讲究直接,实力为尊,拥有铁器和马匹者即可称单于。
对于匈奴来说,幽州是块宝地,攻下幽州的几个城池就能建立桥头堡,进可攻占河北大地,退可守长城以内,不顺利时也可退回草原。然而,中原王朝绝不会放弃这片土地。曹操在官渡之战后,第一件事就是北征乌桓,即使当时曹操已疲惫不堪,中原王朝却从未放弃过对北方的征伐。
刘和坐在帐篷中央,周围是匈奴的贵族和勇士,他们眼中闪烁着对南方的渴望和对战斗的期待。刘和知道,他的族人渴望战争,渴望征服,这是他们的天性,也是他们的荣耀。他必须利用这些渴望将他们凝聚在一起,为了他的父亲和弟弟能在其他地方取得突破。
刘和起身,走出帐篷,仰望星空。夜风寒冷,拂过他的脸庞,他紧了紧身上的皮裘,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他知道,无论前路多么艰难,他都必须带领他的族人走向胜利。因为胜利不仅意味着征服,更意味着生存,意味着他们族人的未来。
他心中默默祈祷,希望天神能赐予他力量,让他在即将到来的战斗中取得胜利。他渴望证明自己,证明匈奴的力量,证明他们不仅是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他们也能成为统治这片土地的王者。
在远方的夜空中,星星闪烁,仿佛在回应着刘和的誓言。而在这片土地上,无论是魏国的士兵还是匈奴的勇士,都在等待着黎明的到来,等待着新的战斗号角的吹响。
随着第一缕曙光的升起,城墙上的士兵们精神一振,他们开始忙碌起来,整理装备,检查武器,准备迎接新一天的挑战。
李忠与他的渔阳军士兵们各自返回了自己的岗位,他们的眼神中并未流露出过多的情感,只有一丝因昨日的战斗而显得有些麻木。昨日,他们以较小的伤亡获得了丰硕的战果,每个人都获得了一级军功,这让新来的广阳军士兵们不禁感叹,而渔阳军的士兵们则是对此习以为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