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来读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满乡印象),接着再看更方便。
第八十三章 三师进驻三块石 四少探师高尔山01
本溪,摩天岭。
抗联一军西征受阻,被迫回师辽东,负责掩护任务的李敏焕率三团,经过二天二夜的急行军,终于突出重围来到本溪摩天岭。然而,从后面追击的敌人一直跟在身后,于是,李敏焕决定在摩天岭设伏,教训一下尾随的敌人。
1936年7月15日时近中午,日军驻连山关守备中队追至摩天岭,中队长今田大尉还是没有发现李敏焕他们的行踪,他命令士兵们把枪架在一起吃午饭,他本人则登上“对面炕”山梁用望远镜进行观察。此时,整个日军就在三团的伏击圈内内,而且,今田所处的位置离警卫排埋伏的地点不足三十米。
李敏焕一见机会来了,他向身边的警卫员王小宇递了一个眼色。王小宇立即明白了参谋长的意思,他稍微调整了一下身体的位置,举起手中的驳克枪对准了今田。此时的今田丝毫没有发现任何可疑的线索,就在他放下望远镜准备下山的瞬间,只听“”的一声,王小宇的驳克枪响了,随着这一声枪响,今田手一扬,望远镜被甩了出去,接着“扑通”一声,今田仰面摔倒在了地上。
这时,李敏焕大喊一声:“打!”三团战士们众枪齐发,正在吃午饭的鬼子们还没来得及拿枪,大部分已饮弹毙命。剩下的鬼子不见今田踪影,顿时乱作一团。李敏焕见此,急命战士们向山下冲锋,就这样,在三团将士们的猛烈冲锋下,在不到10分钟之内就把今田中队剩余的士兵一网打尽。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就在摩天岭战斗中结束,三团准备转移时,驻守本溪的鬼子听到枪声追了过来。此时,三团大部人已撤出摩天岭,只剩李敏焕和警卫排战士在组织伤员转移。李敏焕见情势危及,立即命令警卫排护送伤员撤离,他和警卫员王小宇留下来负责掩护。
在“对面炕”的山坡上,李敏焕和王小宇边打边往山顶上退,其意是想把敌人引向山顶,好掩护其他人撤退。可是,还没等他俩撤到山顶,敌人的机枪疯狂地扫射过来,一师参谋长李敏焕和警卫员王小宇壮烈牺牲。
对于抗日英烈李敏焕,史料上有这样的记载:李敏焕,朝鲜族。又名韩敏焕,金敏焕,1913年生于朝鲜咸镜北道,幼时全家因贫迁居吉林省延吉县。1928年入龙井大成中学,并加入共青团。1929年到清原搞地下活动,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清原县委委员、团县委书记。1931年夏秋,任清原县暴动委员会委员,领导“八一”反日大暴动和秋收暴动。“九一八”事变后,李敏焕响应党中央关于“组织抗日游击战争,直接给日本帝国主义以打击”的号召,积极发动群众,组织抗日武装。一支30多人的农民自卫队在柳河县三源浦地区成立,李敏焕又在此基础上吸收了大批青少年加入。
1933年秋,随着这支队伍的不断发展壮大,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成立,李敏焕组织的这支队伍被改编为独立师直属少年连,他本人任政委。1934年,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一师参谋长,率部转战于柳河、宽甸、清原、桓仁、凤城、新宾、本溪等地。1936年7月,与宋铁岩率师西征。同月15日,在摩天岭战斗中,重创日军,不幸壮烈牺牲,时年仅23岁。
李敏焕平时有记日记的习惯,他生前在日记中对西征过程有过详细的记述。如今史学家们对“抗联一军第一次西征”的历史研究,大都以李敏焕的日记为重要参考。但是,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李敏焕的日记是李敏焕牺牲后,日军从其遗物中发现并被译成日文的。在日伪档案中,收录在《程斌匪阵中日记》。《程斌匪阵中日记》里所写的“程斌”,即为后来叛变的原东北抗联第一军一师师长程斌。
摩天岭一战,是东北抗日斗争史上颇有影响的一次战斗,被史学界称之为“摩天岭大捷”。杨靖宇在他的《西征胜利歌》中曾有过如下描述:“红旗招展,枪刀闪烁,我军向西征。大军浩荡,人人英勇,日匪心胆惊”,“摩天高岭一场大战,惊碎敌人胆,枪弹战利品无数,齐奏凯歌旋”。
东北抗联第一军第一次西征虽然没有成功,但它的壮举令世人震撼,其历史意义更是与日月同辉……
本溪,和尚帽子。
1936年7月7日,中?共南满第二次代表大会在第一军河里根据地密营里举行,杨靖宇主持了这次会议。这次会议在分析了国内外形势、肯定了过去一段时间里的工作成绩、找出了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通过了《南满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决议案》。此后不久,东、南满党组织和抗联一、二军的主要干部,在通化县兴林镇大惠家沟召开了联席会议。这就史上著名的“河里会议”。
会上中?共东满省委书记、二军政委魏拯民传达了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精神以及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关于撤消满州省委,按四大游击区组成4个省委等指示,详细商订了东南满抗日斗争的形势和一、二军的任务,以及整个东南满党组织的工作问题。决定将抗联一、二军联合编成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将东满、南满两个省委合并组成中?共南满省委(亦称东南满省委),魏拯民任省委书记。同时决定杨靖宇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及第一军军长,王德泰任副总司令,朱铁岩任政治部主任,安广勋任参谋长,韩仁和任秘书处长,严弼顺任军需处长,魏拯民任总政治部主任。第一路军下辖抗联第一军和第二军,共6个师,会议研究了第一路军的游击活动方针和任务,确定了军事计划,划分了各师的活动区域。
“河里会议”在东北党的发展史和抗日联军发展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研究抗联历史的专家们认为:“河里会议”是东北抗联历史上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它使抗联第一、二军的团结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中?共南满省委和第一路军总司令部的成立,使东南满地区的抗联队伍形成了统一领导和统一指挥的局面,为进一步将东南满抗日游击战争推向新的高潮,做了组织上、思想上的准备。”
1936年7月中下旬,杨靖宇从吉中返回辽东后,在和尚帽子根据地召开了一次重要会议。在这次会议上,杨靖宇传达了“河里会议”精神,分析研究了下一步党组织和军队建设的问题。会议做出了两项重要决定。一是将中?共南满省委机关迁至老秃顶子山脚下的桓仁普乐堡镇;二是王仁斋三师师部由清原莫日红山迁往抚顺县后安镇三块石。鉴于一师四征损失较大的实际情况,会议还决定,由军政治部主任宋铁岩、师长程斌牵头,以原一师余部为基础,在和尚帽子根据地休整重组。
抚顺县,三块石。
在辽宁抚顺县东南约80公里处有一座大山,名曰“三块石”,因在高山之巅有三块长50余丈巨石昂然剑立,直入云端而扬名辽东。“三块石”,东与新宾县木奇镇接壤,南与抚顺县马圈子乡为邻,西、北与抚顺县上马乡相连。“三块石”山属长白山脉系,老龙岗余脉南麓的中低山区,系中生代燕山期花岗岩体地貌,绵亘方圆15公里,与抚顺县境内的石棚山、四花顶三峰鼎立。其中,石棚山最高峰海拔1131米,三块石山峰海拔米,四花顶海拔米,最低海拔200米,平均海拔500至600米,整个山体高低起伏、山峰耸立;层峦叠嶂、涧深谷幽;气势磅礴、巍威壮观。山麓两侧有5条溪流,源短流急,水流常年不断。北麓的两条溪流在山脚下相汇,形成三块石水库;南麓的三条溪流婉延流入社河,并注入大伙房水库。
在抚顺县当地,有一个关于“三块石”美丽而动人的传说。相传,早在七千多年以前,古老的先民们就在抚顺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当时抚顺是清、柴、柳三条大河长年冲积而成的平原,这里土地肥沃、草肥水丰,先民们在这里过着丰衣足食的美满生活。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居住在清、柴、柳三条大河里的三个龙子,为争夺千台山上的凤凰公主而结怨。每年一到夏季,三个龙子就会在萨尔浒上争强斗狠。而每当此时,清、柴、柳三条大河就会被搅的巨浪涛滚、天翻地覆,久居于此的百姓深受其害。
玉皇大帝得知此事后,命人把龙王从东海叫来询问缘由。龙王说道:“我的这三个王子因天性顽劣、到处惹事,己被我逐出东海发配到天池下游的清、柴、柳河,原本三个王子各据一河会相安无事,没想到这三个孽障还是不思悔改,仍旧惹事生非。”玉皇大地问道:“爱卿,事己至此,你打算怎么办呢?”龙王回道:“圣上放心,我这就前往加以训斥!”龙王言罢转身离去。
当日,老龙王来到萨尔浒,急召三个龙子相见。可此时三个龙子打得正酣,根本不加理会,老龙王大怒。三个龙子见老龙王暴怒,遂各自收剑上前迎接。听罢老龙王一番训斥之后,三个龙子齐声说道:“既然我们己被逐出东海,便己不再是龙王之子。今念您曾为父王,故不相为难,您还是回东海龙宫吧!”老龙王欲执杖施以家法,但自知不是三人对手,遂愤然离去。
老龙王来到天庭向玉帝哭诉经过后,说道:“从今以后,那三个孽障己不再是我龙宫之人,一切交由玉帝处置吧!”玉帝见状召来托塔李天王,命其用移山填海之法,前往降伏。李天王领命后,即刻赶到萨尔浒,用法术将海南五指山的一个支脉移自萨尔浒压住了三个龙子,形成了今天的三块石、石棚山、四花顶三座大山。可是压在山底下的三个龙子并没有被镇住,他们三人一齐用力,大有掀翻大山之势。危急时刻观音菩萨赶到,轻启玉瓶,将圣水向山峰洒去。三滴圣水落在峰顶之后,瞬间变成三块巨大石块压在了山顶之上。至此,三个龙子被彻底降伏,抚顺百姓又过上了以往祥和美满的生活。此山顶的三块巨石成了百姓生活的定海神针,久而久之,人们就把这座山称之为“三块石”了,这就是“三块石”的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