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来读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革命歌曲经典红歌),接着再看更方便。
说到木船,大家最先想到的是什么?
可能最容易想到的莫过于中世纪西方比较出名的盖伦帆船,这种帆船一般有四个桅杆,前面两桅杆挂栏帆,比较宽,主要用于提供动力,而后面两个桅杆则挂三角帆,在提供动力的同时还肩负有方向控制的作用。此船的标准长度在50米左右,有多层甲板,整船前低后高,比较适合流体动力学,载货量和续航力都还不错,在很长时间内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船。
西班牙、葡萄牙以及英国,一个个也沾了先进风帆战舰的光,相继称霸海洋,掠夺无数财宝。他们甚至凭借这些战舰撬开了中国的门户,在国人心中烙上了深深的烙印。
细说起来,中国应该是发明舟船最早的国家,在石器时代就出现了最早的船——独木舟(把一根圆木中间挖空)。帆船出现在公元前2900年前后,由埃及人最先使用,而中国是在商朝才发明并使用风帆的。从那以后,一直到18世纪以前,帆船一直在海洋交通工具中占据统治地位。
再后来,随着东西方地理形态和文化差异的影响,东西方在船只的设计建造方面也是大相径庭。中国国代各国均以中原大国自居,也以逐鹿中原为终极目标,他们从未想过扩张海外领地。于是,中国古代的船只特点就是大,多为平底船,吃水浅,载重大,运兵运粮都多,适航性却不行,且多以内河船只为主。咱是中原大国,咱不差人!所以必须要大!
诗仙李白诗曰:“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虽然诗人喜欢夸张,不过体现了江河之上顺风行舟的速度之快。顺风顺水固然是好的,逆流而上却不容易,由于水流的原因,江河之上的风向多是与流向相同的,逆流就意味着还要逆风,所以在逆流的时候只有降下风帆,全靠人力划桨或是纤夫拉拽。
来自于后世的张柔对于这些问题肯定是相当清楚的,在蒸汽机出现之前,这就是个死结。不过为了考验一下墨家精英们的实力,张柔决定为难为难他们。
待到墨家精英进驻船舶研究所安顿下来之后,张柔作为他们的老板理所当然的要去关怀一番。整个研究所大体分为生活区、研制区、实验区和生产区四大部分,研制区主要进行模型方面的制作,实验区则是参考海洋河流情况设置的各种类似的小场景,便于模型的实验,生产区暂时还没有投入使用,现阶段主要用于培养学徒。
“何叔,怎么样?这儿住着还习惯吗?”张柔带着小桃红来到研究所,碰到正在组织大家干活的何芜笈便问道。
“哦,是侄女来了啊!你还别说,我们这些人都野惯了,刚开始还真不习惯这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不过现在大家都能静下心来捣鼓自己手头上的活计了。”何芜笈停下手中的活计,赶忙过来招呼道。
“那就好,你们可都是这个国家不可多得的人才,应该把精力都用到造福百姓上,那些琐碎的事情让他们去做就好了。小女今天来还有个事要跟您说一下,您看是不是把他们都召集起来一下?”
“也对,是该让他们来见见你这大老板了,好多人都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呐!嘿嘿!”
何芜笈说完,朝大家挥了挥手,其余众人就陆陆续续的来到了张柔身边。
“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们眼前这位就是大名鼎鼎的‘金陵奇女’,也是你们现在的大老板,咱们以后可都得给她干活呢!大家都来拜见一下吧!让大老板也认识认识你们,一个一个来吧!”
在场的数十人一个个按照年龄大小依次前来见礼,张柔也一一回礼。这些能够成为墨家之中的精英,基本上都是耗费大量的时间才能有所成就的,因此他们的年纪都不小了,这也让张柔更加坚定了让他们招手学徒的想法。
“拜见小娘子,小可这厢有礼了!”一个走在最后的年轻谦谦有礼地说道。
张柔本以为全是些老头,没想到最后还冒出来个年轻人,不由得眼前一亮,便好奇地问道:“先生年纪轻轻便能得何叔青睐,想必定有过人之处吧!不知尊姓大名呢?”
“您谬赞啦!小可姓贾,单名一个宪字,还请多多指教!”年轻人谦虚地回答道。
“贾宪?难道是……貌似他也是宋朝的,难道真是他,眼前这人咋看也不像呢!管他的,先试探一二,要真是,姑奶奶就赚大发了,喔嚯嚯!”张柔转着滴溜溜的大眼睛大量着眼前的年轻人,自言自语的小声嘀咕道。
“小娘子?”贾宪看着张柔盯着自己发愣,抹了一把自己脸颊,红着脸不好意思地喊道。
“呃!这个……那个……小女子刚才失礼了,还望贾先生见谅,且不知先生精通哪一方面呢?”张柔回过神装作整理自己并未凌乱的衣衫,以化解眼前的尴尬。
“这个,说来惭愧!小生曾师从楚衍先生学习《九章》、《缉古》、《缀术》、《海岛》诸算经,略有所得。老师赴京之后,小生才跟随何老学习的,对于机关一道还知之甚少呢!”
“小贾呀,你也不要妄自菲薄嘛!侄女你可别听他胡说,他这人就是谦虚得紧。说实话,在没发现你之前,老夫是打算把我这位置传给他的,他虽然对我墨家机关一道知道得不多,但其本身的悟性很好,老夫也是费了老鼻子劲才从他师傅那把他给要过来的。”何芜笈看到贾宪跟个女孩说话都脸红,实在看不下去了,只好插了进来。
虽然只是简短一些片段性的介绍,张柔也基本上能够确定眼前这人应该就是大名鼎鼎的“杨辉三角”的开创者。说道“杨辉三角”,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可能只是略有耳闻罢了,但张柔可是学金融出身的,数学功底肯定不会差,自然而然对这位中国历史上数学方面的先贤是耳熟能详的了。
这个时候的他还没有创作《黄帝九章算经细草》九卷、《算法斅古集》二卷及《释锁》等,应该说还处于酝酿阶段。而且有些地方还学要更多的积累,而墨家正是一群最好的研究群体,这也是他留在墨家的一个缘故。
赵祯的到来,把后世的数学知识也带到了宋朝,再加上一系列的变革,贾宪的老师楚衍本来就在司天监,也就加入了皇家研究院,不可避免的会接触到这些超前的知识。这个时代的师生关系还是很铁的,楚衍发现了这些新奇的知识,首先想到的就是自己的徒弟,于是他就给自己学生去了封信,邀他来京。他之所以没有直接寄书,那是因为赵祯考虑到这些超前太多的知识应该首先被自己国人掌握,而不能随便流落出去,因此对书籍的传播还是作了一定限制的。
收到老师的信后,贾宪也挺向往的,虽然书信中没有细说,不过字里行间都透露出新学的博大精深,这很是吸引他。但墨者又是一个重义的代表,何芜笈带他不错,让他一直没有下定决心,这才被裹挟到了金陵。
“原来贾先生还是为算学大家啊!了不得,了不得呀!”张柔对着这位比自己大个十来岁的壮小伙一顿猛夸,夸得人家都不好意了。
“当不得,当不得,小生只是略懂皮毛而已!”贾宪赶忙挥手否认。
他那带着憧憬的眼神静静地眺望着北方,表情兴奋而又失落,只听他说道:“要说算学大家应该是当今圣上才对,就连老师的书信中也对圣上新学大为赞赏,可惜圣上新学中关于算学的深奥绝学都保存在京师,流传出来的不过是些通俗的学问罢了。”
“听先生的意思是想学圣上的算学么?”张柔轻轻地问道。
贾宪红着脸不好意思地点点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