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来读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皖江工学院),接着再看更方便。
第23章 羁绊
卓不凡真的弄不明白了,双方交换俘虏也算是很正常的事情吧,怎么的就问题大了,救回自己的战友难道还会有罪?
看到卓不凡真的是丝毫不知道其中利害,李维生想要解释一番,却是看了看周围众多的人又闭上了嘴。卓不凡不懂问题的缘由,但是李维生的表情看得真切。当下,也就将换俘的事情暂且放下,吩咐周童亲自看管着多尔衮,拉着李维生走到一旁。
多尔衮心里七上八下的,本来看这大华的少年将军大有希望按照自己所想进行交换,可是那个一身胡服的汉人坏了好事,现在拉着将军说悄悄话去了,也不知道是个什么结果,哎,想我多尔衮经历过多少风雨波折,现如今终于奠定根基大权在握,却落得这般田地,都怪自己一时冲动想要立下不世奇功,如能侥幸脱困,今后,再也不能如此莽撞。
李维生又看了看四周,确认没有人可以听到,这才急切的说到:“将军,此事万万不可。”
“为何?”,卓不凡奇怪的问到,“不这样做,岂不是要放弃白冰?”
李维生真切的说到:“白冰一人死,胜过将军和千百弟兄们一起死。”
卓不凡一惊。
“袁将军的事情将军您知道吧?”,看到卓不凡点点头,李维生继续说道:“那,袁将军为何被那昏君杀了您知道吗?”
卓不凡开始思索,别说,今世的记忆中还真没有,这个纨绔少爷纨绔的倒是很到位,可是,自己前世的记忆倒是有点印象,如果自己记得没错,这个袁将军想必就是前世历史中的袁崇焕将军,具体的还真记不清楚,只记得这人是个很厉害的大将军,领兵打败过鞑子大军,后来因为什么事情被皇帝给杀了,导致了最终的亡国。大概的就是这样了,记得他是受了冤屈,可还真不知道其中的细节。
李维生一看卓不凡果然不知道其中缘由,心中也是奇怪,按理说左相之子对这些个真相应该知道一二,不过,事情紧急,要是卓不凡真的同鞑子谈判交换了战俘就麻烦了,赶紧将事情原委一一道来。要说为何不能同鞑子谈判,就要从袁将军说起。
原来,这袁将军是广东人,乃是一代将才,最重要的还是文职出身,中过进士,做过知县,后被破格举荐到兵部任职,十四年前,在辽东宁远一役击退进犯的鞑子十数万大军,声震朝野。后来,又力主建立关宁锦防线,鞑子数次进犯均徒劳而返,一时间,袁将军的声威无人能及。这些只是表面的情况,实际上,袁将军文职入军,高瞻远瞩,并没有被一时的胜利所蒙蔽,而是清晰地看到双方力量的对比,明白大华落寞的窘迫和建州势力的日益强大。为了给大华争取到喘息的时间,袁崇焕开始暗中同鞑子接触,想要暂时平息战事,等国力强大后再做定夺。只是,这样的举动在当时的朝野是不可想象的,上到皇帝大臣下到贩夫走卒,无不认为鞑子皆为蛮夷,是不开化的落后的民族,就连年年战败关外吃紧,也被认为是鞑子凶蛮,一时得势而已,只要大华真个认真起来,什么鞑子什么草原铁骑,一概不在话下。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虽然也有少数人敏锐的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但是,没有人敢说出来,更没有人敢提议议和,否则,轻则说你是胆怯惧敌,重则是右倾投降主义,卖国求荣的大汉奸。
袁将军还真就这样干了,虽然朝廷听到些风声,但是当时其声威正盛,朝廷也就没有深究,只是提点了一下,将鞑子蛮夷的地位重申了一下,意思是绝对不可以跟蛮夷议和失我天朝脸面。如此一来,和谈自然是告吹,十年前,鞑子一代明君皇太极,率大军绕过海山关,取道蒙古,突破大安口,进逼遵化。把个皇帝吓得屁滚尿流,守城待援。
袁将军从关外紧急调兵回援,无奈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三次狙击鞑子都告失败,鞑子兵临北京城,朝野震荡。
这个时候,朝中已经有了一些不好的风声,说袁将军通敌,鞑子怎么可能如此厉害,是袁将军放他们进来的,这个皇帝本就生性多疑,起了疑心,下令袁将军不得越蓟州一步。而正在这时,什么蓟州啊,鞑子都快打到北京城了。袁将军亲自率领九千威震敌胆的关宁铁骑星夜回援,先敌一步赶到了京城广渠门外,挡在了京城和鞑子大军之间。这个时候,可想而知,没有遵照皇上的指令擅自率兵抵达京城,皇上心里会怎么想。所以,当袁将军越过蓟州的时候,就已经注定是个悲剧的结局。
后面的事情,就让人闻之嗟叹了,袁将军亲帅关宁铁骑,与敌大战于广渠门外,关宁铁骑怒马重甲,正是克制鞑子强弓的利器。此一战,关宁铁骑斩敌数千,袁将军亲自冲杀,身上被射的像刺猬一般,但是,鞑子的强弓却射不穿重甲。鞑子败退,大华大胜,关宁铁骑也立下了不世威名。
可是,得胜的将军却在鞑子退兵之后的第二年就被下了大狱。冠上了一个“袁崇焕咐托不效,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款则斩帅,纵敌长驱,顿兵不战。及至城下,援兵四集,尽行遣散。又潜携喇嘛,坚请入城”的罪状。大意就是皇上说,这人太不识好歹,我这么重用他,他居然欺上瞒下,卖粮给敌人、私自斩杀朝廷命官,还他妈放鞑子入关,他自己领着兵马对敌不愿意开战,不仅仅如此,这人还把我好不容易调集的援兵都给打发走了,就剩下自己的大军,还一个劲的要求入城,他妈以为朕是傻瓜,太不是东西了。所以,我要治他的罪,理由是非常非常充分地。
实际上,这些个罪状都是事实,确有其事,可是,世人只看到表现不明就里。袁将军文职入关的优势就在这里,他不仅仅考虑的是一时的忧患得失,而是国家长期的战略。卖米粮给蒙古遭受饥荒的部族,是想要拉拢人心,促成长久和平,期待饱受战乱的大华能够喘一口气;为了光伏辽东的大计,设计斩杀当时最大的阻碍毛文龙;几次三番上奏朝廷鞑子可能绕道入关,请求加强防御,没人听,最后被动追击,三次狙击敌兵,手下的得力大将赵率教也战死蓟州,而当努尔哈赤带领大军兵临北京城,袁崇焕不仅仅想得是打败敌军,暗自调动兵马想要切断敌兵后路,自己在城前牵制,想要一举歼灭鞑子主力,而最终鞑子大军退兵,并不是因为明朝被迫议和,而是皇太极敏锐的觉察到了袁将军的诡计,捞到了实惠就势跑路,而袁将军也是不能完全调度大军,这才让他跑掉。如此的功绩,如此的事实,却全都成了袁将军的罪责。最可悲的是,当时的京城老百姓在那些假道学的故意散播下,都认为袁将军是个大汉奸,恨之入骨。
于是乎,十年前,袁将军蒙冤而死,碎尸于京城西市,弃尸于市。行刑那天,袁将军毫无惧色,他被五花大绑,押上刑场,“刽子手割一块肉,百姓付钱,取之生食。顷间肉已沽清。再开膛出五脏,截寸而沽。百姓买得,和烧酒生吞,血流齿颊”,那一年,袁将军才四十七岁。
袁将军全族受累,十六岁以上尽皆斩首,十六岁以下为奴为婢,袁氏一族就此没落。
后来,皇上渐渐明白过来,感觉自己收了那些个儒生阉党的蒙蔽错杀了忠臣,但是,一个杀忠臣的皇帝意味着其昏庸无能,所以,这件案子是决不能翻案的。于是,国人不得私议国事,这件案子是绝对不能再提,当然,与鞑子议和的事情更是一个字都能说,说了就是他妈的大汉奸卖国贼,要有承受3600刀凌迟的觉悟。
说到这里,李维生早已黯然泪下,而卓不凡也是眼睛湿润,在前世,关于历史上这些隐约的记忆是有的,但是哪里知道的如此详细。如今,听李维生当面诉说着发生在十年前的唏嘘往事,不禁也为之感动。
“将军,你现在明白为什么不能这样做了吧?”,李维生黯然说道。
卓不凡点点头,沉思起来。一个立下如此大功的卫国大将军,一个为了大华舍生忘死的英雄最终也被颠倒黑白惨死街头,自己即便是左相之子。牵扯到这关系到皇家荣誉的事情,恐怕也不是那么容易脱身。
怎么办,明哲保身放弃白冰,还是……。
卓不凡坐在了旁边的山石上,陷入了两难。这件事情,如果放弃白冰,自然一切安好,而且,抓住了多尔衮,押解回京城,可以想象是多大的功劳,加上海山关的战功,自己的未来进而自己的享乐大计都不会受到影响,反而是好上加好,起码,在那个倾覆的日子到来之前是这样。
可是,自己真的能够放弃白冰吗?说起来自己跟她并没有什么太深的瓜葛,甚至,白冰还有些讨厌自己似地,可是,这是跟随自己一起征战的伙伴,海山关一战,那在自己后背抚慰的温柔一面,那被鞑子套中从自己眼前消失的一幕,那飘荡在烟尘中的乱发和茫然无助的眼神。
不,绝不,前世自己的思虑太多,今世得以重活,自然要有个新的活法。
世俗只是个羁绊,一切,但随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