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来读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重生李治 收武则天武顺),接着再看更方便。
散朝后,李治刚回到晋王府,正在和弟子狄仁杰交谈。就有下人来报,尚书左仆射长孙无忌来访,李治立即带着狄仁杰前往府门口迎接。把长孙无忌迎接到大厅分宾主落座,狄仁杰则侍立于李治身后。长孙无忌说:“晋王殿下,可知我此次前来何意?”
李治回答道:“感谢舅舅今天早朝对我的大力支持,只是不知此次舅舅前来是代表自己,还是代表整个关陇贵族?”
长孙无忌回答:“舅舅是位政治人物,很多时候代表的都不是自己,这次也不例外,我代表的是整个关陇贵族。”说完后,稍事停顿,又接着说:“此次陛下让晋王殿下探病房玄龄,做为皇帝从小的玩伴和心腹,我是知道他为什么这么做的?他想立你为储,这件事,我关陇贵族愿意鼎力支持。”
李治说:“我也十分希望以舅舅为首的关陇贵族能对我鼎力支持。不过,在此之前,我想弄清楚两件事情。一件事是为何怂恿我父亲反隋;第二件事是为何从中挑拨,让我父亲杀了隐太子。”
长孙无忌很惊讶,但很快平静下来,说:“怂恿你父亲反隋,是因为我和隋炀帝杨广有不共戴天之仇——杨广杀死了我的父亲。我的父亲长孙晟,乃前隋名将,胯下宝马千里追风驹,手持五神飞钩枪,为前隋镇守北方边疆二十余年,屡用奇计挑动突厥内乱,以少数兵力镇守边陲,结果二十余年,突厥从未完成过统一,也从未南下侵犯过前隋。可是隋炀帝杨广竟然因为我父亲是隋文帝杨坚的心腹,毒杀了他,自毁长城。可怜我父亲一心为他前隋镇守边陲二十余年,风餐露宿,苦心经营,尽心竭力,却换得如此结局。当时我和妹妹尚且年幼,是我的舅舅高士廉将我们收养。可是这个仇恨,我一直埋在心里——我要杀了杨广,我要毁灭他杨家的基业。终于,我舅舅发现了你的父亲,当时你的父亲只有十五岁,却英武果敢,有大志向,大胸怀,于是我就和你父亲有意结交,游说你父亲反隋,结果你父亲确实很有本事,十八岁领兵反隋,二十六岁就平定整个天下,推翻了整个隋朝,为新建立的大唐王朝立下了赫赫战功。大唐建立,我祭奠了我的父亲,大仇得报啊!当时我心中喜悦,可是我却哭得几近昏厥。”
“挑拨你父亲和隐太子的关系,是我做的。但错的不是我,是你的祖父,因为他想让隐太子建成,继承他的位置,尽管你父亲的为人、胆识都在建成之上,尽管你父亲战功赫赫,可是你祖父却一直偏爱隐太子建成。当时你的父亲也不想争,也想过放弃,可是我知道隐太子建成他不行,他治理不好这个天下,只有你父亲,坐到那个位置,他才能让全天下的百姓有好日子过。所以,我做了一些儿事情,让你父亲认为隐太子建成已经不再念及兄弟之情了,只想除掉他。你父亲被激怒了,终于发生了玄武门下的那一幕。我没有错,错的是你的祖父,他选错了继承人,如果是当初是隐太子建成即位,就绝对不会有如今的盛世景象,也绝对不会有如今的万国来贺。”
李治听着长孙无忌的诉说,他突然感觉这番话似乎在哪里看过?他低头沉思,猛然他想起来了,明朝时,那位著名的“目三角,形如病虎,性必嗜杀”的“黑衣宰相”、燕王朱棣的第一谋士姚广孝就是如此劝说燕王朱棣谋反的,“朱允炆不足以安天下,安天下者必是燕王,此时反叛,错不在燕王,而在于太祖皇帝,他选错了继承人。”
听长孙无忌诉说完后,李治长时间的默默不语。最终李治接纳了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关陇贵族。长孙无忌起身告辞了。
长孙无忌离开后,李治问身边侍立的狄仁杰:“长孙无忌的话,你怎么看?”
狄仁杰回答:“怂恿陛下反隋,所说的应该是真的。可是挑拨当今天子与隐太子的关系,他有一个下意识的动作,用手去掩盖自己的嘴。按照师傅教导的心理学分析,他下意识的想捂住自己说谎的嘴。他应该是在说谎。”
“对,他是在说谎!”李治肯定的回答。“他挑拨当今天子与隐太子的关系,一方面或许如他所说为了天下苍生,可是更重要的是他的权力欲,他可以为了权力,不顾亲情,不顾友情。他可以为了权力放弃一切。他是一头权力野兽,没有权力,他将无法生存。为了权力,他也可以杀所有人。”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河南道百姓的搬迁,李治依然让他们搬往荆楚地区。
荆楚地区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是楚国的前沿,向来征战不休;三国时属于荆州,蜀国诸葛亮隆中对要求占领荆州、益州进而争夺天下;吴国鲁肃对孙权的战略构想时,占领荆州,江东,进而凭借整条长江天险,休养生息,实力稳固后,过长江统一全国;魏国则希望占领荆州,这样可以使吴国无法拥有整个长江天险,也可以使蜀国困于蜀地,无法施展。荆州更是成为必争之地,三家在此大战连连;隋末唐初,荆楚地区又属于割据政权箫铣,直到李孝恭在李靖的辅助下,平定了箫铣政权,荆楚地区才走向了稳定。可是数百年的征战,让荆楚地区人口锐减,是真正的地广人稀的地方。
关中百姓的搬迁,李治则希望他们朝西走搬往甘肃。许多人会问:“甘肃那么偏僻,搬到甘肃干什么?”可是在大唐,甘肃就是一块宝地,因为一条路,一条举世闻名的路,成就了甘肃。那就是“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东面的是大唐的帝都长安或东都洛阳,经陇西或固原到达金城(今甘肃兰州),然后通过河西走廊的凉州、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出玉门关或阳关,穿过楼兰,经龟兹(今库车)、疏勒(今喀什)至大夏(今阿富汗)、粟特(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安息(今伊朗),最远可达大秦(罗马帝国)的犁轩(埃及的亚历山大城)。
而李治让关中百姓搬迁的目的地则是甘肃的凉州。凉州即武威,是汉武帝为了表彰骠骑大将军霍去病收复河西的赫赫军威而建,位于中西交通的咽喉,是丝绸之路的重镇,民族融合的支撑点,李治希望把凉州未来打造成长安以西的大都会。
李治举荐杂家名士刘仁轨为凉州刺史,农家名士娄世德为凉州别驾(负责屯田),杂家名士魏元忠为凉州长史,建设凉州,仿照荆楚地区为政方法,为关中搬迁百姓提供各种保障。皇帝李世民表示支持,下诏任命三人。
提到了荆州,也提到了凉州。就不得提一提大唐的行政划分。
大唐实行的是“道、州、县”三级制。
自秦朝实行郡县制一来,秦朝实行的是“郡、县”两级制度。汉朝实行的是“州、郡、县”三级制度,隋朝时废除了郡,仿照秦朝,实行“州、县”两级制度。唐高祖李渊建国,采取了和隋朝一样的“州、县”两级制度,但是此时天下州的数量已经不是秦朝的三十六了,而是高达三百以上,管理十分不便。于是,贞观元年皇帝李世民,将天下按照山川形势、交通便利,分为十个“道”。这十道分别是“关中、河南、河东、河北、山南、陇右、淮南、江南、剑南、岭南。”而此时,大唐则有10道统领州358,县1551。
而唐朝按照经济、地理等因素,还将所有的州、县分级,州还分为辅、雄、望、紧、上、中、下,共七等,县则分为京(赤)、畿(望)、上、中、中下、下等。是不是感觉很乱,我也觉得乱。可是这种划分方法直到后世中国一直沿用,如副省级市、地级市、省直辖县级市等。
各州置刺史,为最高行政长官。刺史下设有别驾、长史为辅。
各县设县令,下有县丞、主簿、县尉等。
而在所有的州中,有三个地方很特别。“西都(京兆,长安及其附近)、东都(洛阳及其附近)、北都(太原及其附近,陇右李家的龙兴之地)仿古制设“牧”,一般由亲王担任,经常缺位,也不管实际事物。“牧”下有设长史,在皇帝不在该都的时候,长史也称“留守”,如东都留守、太原留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