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来读提示您:看后求收藏(不明不白的伤郭健),接着再看更方便。
景阳十六年的春夏两季很不平静,朝堂上总被浓重的忧虑情绪所萦绕。无论是赞成北伐的大臣还是反对者,无不日日牵挂着远在千里之外的子侄、儿孙。
然后在心底悄悄诅咒紫禁城里的皇帝不得好死!你没儿子,随便送出去个兄弟当幌子,却要拿我们的嫡亲后代当炮灰。呸,断子绝孙的祸害!
不过也不全是坏处,有了这些牵挂,绝大部分朝臣们不管是否真心,都发自内心的希望朝廷的军队打胜仗。
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儿孙们尽可能保住小命,进而提高了朝政的效率。尤其事关前线的事情,谁敢磨磨蹭蹭心不在焉,马上就会被同僚一致排挤。
和朝堂相反,民间对这场旷日持久的战役却抱着乐观态度。有了《半月谈》和《商报》的推波助澜,大部分战报都会在相对短的时间内被刊登出来,然后引发一片弹冠相庆,连带着茶肆酒楼的生意都好了起来。
谁不愿意自己的国家、自己的朝廷打胜仗呢?虽然说明面上看不出短期收益,甚至还可能让自家人成为死亡名单中的一员,但从整体上看百姓们还是支持的。
说起死亡名单,这也是今年的新奇事儿。以往打仗,就算报纸有刊登,也只是讲述作战过程和最终结果,顶多粗略的写一写歼敌多少、俘虏多少、损伤多少。
但这次不一样了,每个月的第一期报纸里都会详细列出参战陆军上个月的死亡名单,具体到每个人名,详细到籍贯、年龄和职务。
还不是简单的报个丧,谁家如果有人上了这个名单,很快就会有当地衙门里的公人敲着锣打着鼓热热闹闹的登门。除了送上一份来自兵部的抚恤金,还会在村口或者家门口立上一块石碑,详细罗列了战死之人的功绩。
同时也写上了朝廷的态度,很短的一句话:XXX为国捐躯,留名千古,世人敬仰,当以国士待之。以军衔论,享优待。
啥优待呢?除了抚恤金外,家中如果有贷款,剩余的就不用偿还利息了;家中如有小童,无论男女皆可免费入新学;家中如有青壮,可马上加入新军,军衔从一等兵起。家中如有冤屈,可写信给总参谋部,直达天听!
真要说朝廷优待阵亡士兵的条款,好像也没什么干货,毕竟习惯向银行贷款的民众还是少数,有新学的州县也仅在沿海地区。如果不是家里活不下去,大部分百姓还是不愿意让自家孩子去吃皇粮当兵。
只有最后一条好像有点用,但真管用假管用还不好说。官官相护了上千年,一个人想改掉坏毛病还要下决定拼毅力多半做不到呢,何况偌大的国家乎。
不过有一说一,中国的百姓是真好糊弄。他们不求老爷们真给自己做主,只要少祸害几次,平时给个态度,心里就满足了。
现在是不是少祸害还不好说,但态度真来了,那就别给脸不要脸了,接着吧,否则可能连态度都没了。
但这块碑在官场之中却不是走过场。总参谋部是什么样的存在,可能只有百姓不清楚,但凡是个有品阶的心里都明白,百分百能直达天听。
于是问题来了,怎么才能让治下百姓别没事就向皇帝直接告状呢?其实很好办也很容易办到,无非就是少祸害他们,顺便把工作干认真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