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来读提示您:看后求收藏(不明不清),接着再看更方便。
大概意思就是用能透水的竹网修筑堤坝,形成一条条与湖岸纵向排列的水沟用来疏通水患。沟与沟之间的土地叫做於田,然后在水沟里养鱼、沟边的泥地里种水稻、於田的土地种蔬菜水果。
到了明初,根据朝廷统计,苏州府入册的田地有985万亩,只占全国8.5亿亩的百分之一,实征税粮281万余石,占了全国税粮的近十分之一,是平均税粮缴纳的8倍,硬生生把沼泽地搞成了鱼米之乡。
除了土地肥沃,交通同样重要。京杭大运河擦身而过和通往长江的众多河流,让苏州府成了南北交通的重镇,同时又能兼顾长江,更上一层楼。
光有人口数量和交通便利,就一定能快速发展起来吗?不见得,想要成为全国性质的经济中心,还得有充足的资金和顺应的时势。
在资金方面苏州府也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自宋以来,苏绣、宋锦就是高档面料,从而带动了苏州府的纺织产业发展。到了明代,家家养蚕、户户刺绣已经成了苏州府乃至周边地区的常态,称之为纺织业中心毫不为过。
既是鱼米之乡,又是纺织业中心,同时还是最大的海盐生产基地,人口众多、手工业发达、资金充沛、交通便利,再加上拳头产业,这才造就了苏州府的辉煌。
但一个地方的经济腾飞,如果无法带动整条产业链的健康有序发展,还成了滋生官僚资本的沃土,那对整個国家而言不仅不是火车头,反而会成为累赘。
不幸的是苏州府、包括南直隶和浙江北部都属于大明的传统利益集团老巢,官绅势力盘根错节,从农业到手工业再到盐业,都被大家族视为禁脔,外人不得插手,也包括朝廷。
实际上在朱元璋建国之初,就重点打击过江浙地区的豪强势力,但不是因为经济,而是出于私人恩怨的报复。
苏州曾是张士诚的老巢,当朱元璋对其发动进攻时,当地民众大多支持张士诚拼命抵抗,给朱元璋的军队带来了不小损失。
以朱元璋的心胸气量,做大之后岂有不报复之理。可是做为大明皇帝总不能对治下子民举起屠刀,于是他就想了个阴招。
不打不杀也不抄家,你们不是鱼米之乡吗,得嘞,那就多交点粮食吧。提高粮税,高到什么程度呢?前面提过,苏州府缴纳的税粮是大明州府平均值的8倍。够狠!不交?那朱元璋就太高兴了,正愁找不到理由呢。
朱元璋、朱棣两任武力值比较高的皇帝在世时,苏州府没人敢在税粮上动心思,勒紧了裤腰带也得交齐。但随着黄鼠狼下耗子一窝不如一窝,当地的官绅豪强地主势力逐渐抬头,开始抱着团的维护自身利益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