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来读

第9章 寒草烟光阔 (第1/2页)

都来读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词之国),接着再看更方便。

至道三年(997年),太宗驾崩,太子赵恒继位,即宋真宗。寇凖任尚书工部侍郎。真宗很早就想让寇凖做宰相,担心他性格刚直,难于独自担任。故而还是决定缓一缓再说。

没想到,辽国乘宋主新立,频繁地骚扰边境。咸平二年(999年),辽军大败宋军于高阳关,俘高阳关都部署康保裔,大掠而还。咸平六年(1003年),辽军再侵高阳关,副都部署王继忠被俘降辽。这两次战争失败,极大地震惊了北宋朝廷。

汉朝以来,从来没有哪一个朝代像北宋这样,周遭强敌环伺,其周边环境还远不如汉、唐。

汉的主要敌人是匈奴,唐的主要敌人是突厥。匈奴、突厥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家,他们仅仅是势力较大的部落,部落管理尚处于比较原始的水平。他们侵犯汉、唐的主要目的是强夺食物和其他生活资料,往往是袭扰性的。

有宋则不同,主要敌人是辽、金等国。北宋虽然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局面,但并没有完全统一全国。同北宋并立的还有契丹族在北方建立的辽国、党项族在西北建立的西夏国,以及距离较远的吐蕃、大理。

宋朝建立之时,辽政权已经存在了约50年,而且从一个游牧民族逐渐变成了实力雄厚的国家,军队战斗力较强,他们有强烈的争夺生产资料也就是扩张土地的欲望。更致命的是,幽云十六州一直在契丹人手中,使得长城天险失去作用,这意味着北宋对于契丹人是防不住的。从公元979年至1004年,宋、辽两国发生了长达25年的战争,双方损失极其惨重。

宋真宗咸平六年(公元1003年),边境告急文书频传,说辽军又要大规模入侵了。这年六月,参知政事毕士安向宋真宗推荐寇凖为相。毕士安说:“寇凖天资忠义,能断大事;志身殉国,秉道嫉邪。眼下北强入侵,只有寇凖可以御敌保国。”八月,寇凖与毕士安同日拜相,寇凖以集贤殿大学士的官职排在毕士安(参知政事)之下。

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九月,辽圣宗耶律隆绪和他母亲萧太后率20万大军,从幽州出发,向南推进。

“急书一夕五至”,北宋统治集团的上层人物大多惊惶恐惧。参知政事王钦若是江南人,主张迁都金陵。枢密副使陈尧叟是四川人,提议迁都成都。真宗本来就无心抗敌,更表现得惶恐不安。

只有寇凖与毕士安坚决主张抵抗,当真宗问他们的意见时,王钦若、陈尧叟二人正好在场。

寇凖心里明白,迁都之议就是他们提出的,但他却假装不知,对真宗说:

“谁是替陛下筹划这个计策的人?他的罪可以杀头!现在陛下是神明威武的皇帝,武将和文臣都很团结,如果官家御驾亲征,敌人自然败逃。或者,出奇兵打乱敌人的计划,坚守阵地消磨敌人的士气。这样我们就有必胜的把握。为什么要抛弃太庙太社,到楚、蜀这样边远的地方去呢?迁都会导致人心崩溃,敌人乘势而入,天下还能够保住吗?”

真宗恍然大悟。寇凖的意见终于阻止了妥协派的主张。

为了消除王钦若对真宗的影响,寇凖把他从真宗身边调到天雄军前线去防辽兵。

在寇凖力主下,真宗御驾亲征,命雍王赵元份留守汴京,朝中文武随军出征。

真宗到澶州南城行宫时,辽军大兵压境,真宗不敢过黄河到北城去。寇凖与殿前都指挥使高琼力促真宗渡河,命令卫士将帝车驶向北城。

真宗到澶州北城,黄龙旗在城上树起,军民士气大振。

真宗还是害怕,只是象征性地巡视后即回到南城行宫。寇凖则在北城负责指挥作战。

自从辽国大举入侵之后,各地军民英勇抗敌。辽军虽然号称20万,却是孤军深入,供给线长,粮草不继。

十月以后,辽军节节失利。真宗亲临北城时,辽军先锋萧挞览在澶州城下被宋将用床子弩射杀,契丹军心动摇。

萧太后及大丞相耶律隆运估计在战场上捞不到什么便宜,便转而向北宋议和。

寇凖始终反对议和,主张乘势出兵、收复失地。但由于真宗倾心于议和,致使妥协派气焰嚣张,他们攻击寇凖拥兵自重,甚至说他图谋不轨。

为大局计,寇准被迫放弃了主战的主张。于是,在妥协派的策划下,同年十二月,宋辽双方订立了和约。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后,契丹再不敢发动大规模入侵。宋辽边境干戈宁息,贸易繁荣,人民生活安定。

寇准因有功于朝廷,受到真宗的敬重。第二年,景德二年(公元1005年),已经拜相的寇准又加官中书侍郎,兼吏部尚书。

已是位极人臣、荣耀至极的他,写下了一首极其自负的《蝶恋花·四十年来身富贵》: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调教开元 等风来 他在人间 归来虎啸塘 丧尸修仙 昭宣中兴 血色月光下 骨逆乾坤 妖怪不要跑 重生之我变成了妹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