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来读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是霍躲不过),接着再看更方便。
“谢谢老师。”
余老师从别处得知这件事的原委后,在家里头大骂。
“败类!世风日下。”
“怎么了,”师娘递给他几颗药,让他服下,“你呀,一大把年纪了,还跟小年轻似的,动不动就着急上火。要注意一点了。没准哪天就把自己给气死了。”
“我当初瞎了眼。”余老师气道,“居然会挑中方骁这个败类。”
师娘记得方骁,这小子来过她家几次,每回都带了些小礼物,嘴巴油嘴滑舌的,可能说了。
“他怎么你了?”师娘问道。
“不说也罢。”余老师喝了一大口茶,“汪洋有消息没?”
“没呢。”师娘按摩着余老师的肩颈,“你不是向你那帮老同学打听了吗?也没消息啊?”
“嗯……”余老师无神地望着远方,“据打听到消息说,他一个月前一个人到一线去暗访了,后来就再也没有他的踪迹。”
“你放心吧。”师娘安抚道,“吉人自有天相,汪洋这么机灵,不会有事的。”
“唉,希望如此。”
余老师想起了早年间跟他一起奋斗过的同事,他们也算是出生入死的战友了,去过中东,到过阿富汗,经历过伊拉克动荡的局势,痛心地看着阿米扬大佛被毁……烽火硝烟,从来不远。他仔细数来,就有两名同事,因为大意,命丧异国他乡,连尸首也带不回来。
在危险的地方采访,切忌擅自行动。这个汪洋,余老师又气又恼,知道这小子胆肥,但居然连这点忧患意识都没有。
“那要不要告诉小丛啊?她也挺关心汪洋的。”
“你现在暂时先别说。”余老师叮嘱道,“等有确切消息了,再说。”
“好。”
丛琮发给余老师的报告经过几次简单的调整过后,余老师将它投递给了业内一家针砭时事的知名媒体公司。由于话题敏感,上上下下开了不下十次会,最后,总编顶着巨大的压力,排版决定付梓。并在新媒体上同时发布。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篇文章瞬间占据了微博热门,且长久不下。网友对文章背后的作者,同时也是拐骗事件的亲身经历人、受害人——“夕望”关注度极高。
不过,余老师为了保护丛琮,让她采用了笔名,除了业界一些知情人士,外界并不知道丛琮就是这篇报道的缔造者。
丛琮取这个笔名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生于夕望,长于夕望,亲人也都长眠夕望,“夕望”就是对家乡、亲人的思念。而“夕望”也是“希望”。这个名字寄托了丛琮对社会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