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来读

第三章 血洗 裴炎被杀 (第1/2页)

都来读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易中天中华史:女皇武则天),接着再看更方便。

裴炎死得奇怪。

中书令裴炎是十月十八日被杀的。这时,距离徐敬业在扬州起兵不到二十天,他那姓李的资格和特权也要在第二天才被取消,此刻还叫李敬业。大敌当前杀宰相,而且这宰相在八个月前还跟太后联手废了中宗李哲,更早的时候还帮她定了李贤谋反的罪名。如此帮凶,怎么也杀了呢?[37]

当然是有罪,罪名也照例是谋反。

同样,照例也没有证据。准确地说,可以作为怀疑依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对讨伐徐敬业态度消极。按说,国家出了这样的大事,作为首相应该马上召集政事堂会议,讨论如何平叛安民。裴炎却无动于衷,置若罔闻。但,这种“不作为”也只能定为渎职罪,怎么就是谋反呢?[38]

当然是有人这样认为。

事情出在御前会议上。当时,太后问计于裴炎,希望他拿出平叛方案来。裴炎却回答:皇帝成年而不能亲政,这才给了反贼借口。只要太后还政,叛军不攻自破。[39]

于是,一位监察御史便指控裴炎有通敌谋反嫌疑。他的理由是:国难当头,身为宰相而不积极主动讨贼,反倒趁机要求太后归政。如果不是别有所图,请问作何解释?

结果,裴炎被捕下狱。

这就是蛮不讲理了。没错,裴炎在这个时候提出还政的要求,确实未免有逼宫嫌疑,也让人觉得别有所图,却肯定不是谋反。太后退休,皇帝亲政,怎么是谋反呢?就算裴炎想做拥立新君的功臣,那也是大唐的呀!何况裴炎的忠诚朝野皆知,因此消息传出便舆论哗然。以鸾台(即门下省)长官为首,众多朝中大臣向太后拍着胸脯担保裴炎不反。

太后说:确有征兆,只是你们不知。[40]

不可能!辩护人说。如果他谋反,臣辈也反了。

太后却只是笑着摇头:朕知裴炎反,卿等不反。

这些话真是丈二和尚,嫌犯的态度更是费解。当时有人劝他认罪求情,或许可免一死,裴炎也只是笑着摇头:宰相下了大狱,哪里还能出来?然后安安静静等死。

裴炎,似乎与太后心照不宣。

悲剧啊!想当初,裴炎与太后的配合何等默契。他们甚至不费吹灰之力,就波澜不惊地完成了一次宫廷政变。现在却一个在宫中,一个在狱中,他们都会想些什么呢?

没人知道。

有一点却可以肯定,那就是两个人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以前,裴炎是太后的得力助手,甚至帮凶;现在则不但成为对立面,更是成为抗衡太后之政治力量的领袖人物和领军人物。他的逼宫,其实是摊牌。

摊牌会有风险,也要付出代价,机会却只有一个。唯其如此,裴炎才会在扬州兵变消息传来时那么淡定。这并非如某些人所说,是为了表现处变不惊的宰相风度,当然更不是与徐敬业勾结合谋。实际上,他就是要借此机会将太后逼回后宫,让睿宗走上前台。因此,裴炎必须让徐敬业把火烧得更旺些,以便把武太后变成热锅上的蚂蚁。[41]

可惜在那个年代,没有谁是武则天的对手。她甚至不用多看一眼,就读出了裴炎的内心独白,然后顺手便把他放在了热锅上。太后很清楚,裴炎已不是从前的他,自己也不是从前的我。只不过这一转变,裴炎知道,太后知道,其他人不知道。所以她才会说:炎反有端,顾卿不知耳!

当然,什么时候变的,也不知道。

因此,要想侦破此案,必须排出详细时间表。

◎光宅元年(684)有关事件一览表<ta*le> <t*ody><tr> <th scope="col">月</th> <th scope="col">日</th> <th scope="col">事件</th> </tr> <tr> <td>正月</td> <td>一日</td> <td>改元嗣圣</td> </tr> <tr> <td rowspan="7">二月</td> <td>六日</td> <td>李哲被废</td> </tr> <tr> <td>七日</td> <td>立李旦为嗣皇帝,改元文明</td> </tr> <tr> <td>八日</td> <td>李哲之子李重照由皇太孙废为庶人 命刘仁轨专知西京事</td> </tr> <tr> <td>九日</td> <td>派人前往巴州加紧看管李贤</td> </tr> <tr> <td>十二日</td> <td>李旦为母后上皇太后尊号</td> </tr> <tr> <td>十五日</td> <td>武太后临朝称制,册封李旦为皇帝</td> </tr> <tr> <td>二十七日</td> <td>李贤被杀</td> </tr> <tr> <td rowspan="2">四月</td> <td>二十二日</td> <td>迁李哲于房州</td> </tr> <tr> <td>二十六日</td> <td>再迁李哲于均州李泰旧宅</td> </tr> <tr> <td>五月</td> <td>十五日</td> <td>高宗灵柩西还</td> </tr> <tr> <td>八月</td> <td>十一日</td> <td>葬高宗于干陵</td> </tr> <tr> <td rowspan="2">九月</td> <td>六日</td> <td>改元光宅,全面改制</td> </tr> <tr> <td>二十九日</td> <td>徐敬业扬州兵变</td> </tr> <tr> <td rowspan="2">十月</td> <td>十八日</td> <td>宰相裴炎被杀</td> </tr> <tr> <td>十九日</td> <td>取消徐敬业姓李资格</td> </tr> <tr> <td>十一月</td> <td>十八日</td> <td>徐敬业兵败被杀</td> </tr> <tr> <td>十二月</td> <td>二十六日</td> <td>程务挺被杀</td> </tr>

</t*ody></ta*le>很清楚,三次改元的684年真可谓不平凡的一年,事件最密集的则是二月。仅仅顺着时间表读下来,我们都能够感受到紧张的气氛。尤其是八日、九日两天,太后先是将李哲的嫡长子废为庶人,接着就派人去谋杀废太子李贤。两件事的目的完全一样,都是要杜绝后患。毕竟,中宗被废以后,自己称制之前,局势是瞬息万变,极不稳定的。

这时,她授权刘仁轨镇守长安,就非同寻常。

刘仁轨在高祖时就加入了唐政权,此刻年逾八十,堪称四朝元老,而且与高宗和武后夫妇有通家之好,武则天甚至可以跟刘夫人说家常话。这样的君臣关系十分罕见,这样的元老重臣更是硕果仅存,太后可以重托的也只有他。[42]

她的说法是:刘公就是朕的萧何。[43]

然而这位萧何却以老病为由谢绝委任,并在回信中特地提到汉初吕后的故事。身在洛阳的太后大吃一惊,马上派专人到长安,以最隆重的玺书形式慰劳挽留,态度谦卑、诚恳并充满敬意。她表示,临朝称制只因为皇帝年轻。政权迟早会交给李旦,重蹈吕后覆辙的事是绝不会做的。[44]

刘仁轨德高望重,武太后言辞恳切,大家信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天灾第十年跟我去种田 非和平崛起 血莲女神 战地军医 废柴王妃好抢手 抗日之铁血争锋 勾栏艳妃 从火影开始做打工人 神医小狂妃:皇叔,宠不停! 穿越代弟去出嫁:夫君是断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