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来读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大明好国舅),接着再看更方便。
反了,这次是真的反了!
在淮王反叛一个月后,燕王也反了并在北平发《靖难檄文》,斥责朝中“奸逆弄权,跳梁左右”,和历史不同的是他还在檄文之中指责朱雄英,“暴君无道、残害百姓,杀王削藩,毁万年基业。”
更让人意想不到的,燕王殿下和淮王都没有半点家丑不可外扬的觉悟,竟然还在檄文之中将老爹扒灰的谣言和大哥的绿帽子坐实了。
说朱雄英是“**诱太祖所生”是大明皇室的耻辱不堪大位,他朱棣便要奉天靖难,把暴君拉下龙椅另择明君。
不怪他有如此大的口气,现在的他比历史上有本钱的多,在他麾下有精锐骑兵近六万人,神机营一万余人,另有步卒八万,甚至还有一个中型的兵工厂,这都是他多年来借着对外用兵积累的下来的。
至于钱粮他亦是不缺,借毛纺之利和直沽的港口早就有了大量的储备,又有其他的藩王暗中支持,完全有能力和朝廷一战。
燕王领军多年,年纪轻轻便孤军深入漠北将横扫北元残部,即便蒙古后来又分裂成鞑靼和瓦剌他也不放过,时不时带兵溜上一圈。
洪武二十四年,高丽权臣李成桂发动政变,燕王更是作为主帅和海军两面夹击趁机将高丽纳入大明治下,灭国之功更是将他威望推到顶点,人称大将军王。
这样的一号人物举兵造反自然是举国震惊,可是朝廷这边却是临危不乱,当今圣上可是在当太子的时候就等着这一天呢。
朝廷收到燕王造反的急报立刻颁旨斥责燕王“早有不臣,狼子野心”是祸乱天下的乱臣贼子,同时也不忘拿身世攻击朱棣,说他根本就不是高皇后的所出的嫡子,而是老朱的一个蒙古侍妾所生,他勾结蒙古部族造反是要复辟蒙元云云。
在打舆论战的同时,朝廷还掐断漕运海运遏住了北平的粮道商道,另一方面开始征调各地兵马北上平叛。
按照朱雄英意思自然是御驾亲征的,之前到他一意孤行到扬州平叛,表面上兵不血刃干净利落的收拾朱允炆,实际上却栽了一大跟头,现在自然想借这次机会雪耻,更何况这是他这些年来心心念念的。
朝臣可不想朱雄英重蹈扬州的覆辙,所有臣子都极力反对,常太后自然也不愿意自己的儿子冒险,朱棣这头狰狞巨兽可不是朱允炆那只小猫,常氏让郑淑妃吹了一阵枕头风,朱雄英这才改变了主意。
主帅的人选又让人犯了难了,军中第一人当数曹国公李景隆,推荐他的人也最多。大殿之上朱雄英当众臣的面问李景隆态度,李景隆则是答道:“臣不敢请亦不敢辞,惟陛下命!”朱雄英听了笑了笑不置可否。
李景隆在避嫌而朱雄英很明显的不信任他,谁叫朱棣、李景隆、平安李景隆被称之为铁三角呢,要是带着大军直接叛变了那还了得,即便李景隆有家小押在应天他也不放心。
时间不等人,眼瞧着朱棣在河北攻城略地,朱雄英再也坐不住了,终于敲定了人选,从这位身份来看朱雄英选人的最大标准是忠诚可靠。
常通和朱雄英本就是表兄弟,自幼相伴长大感情深厚自然彼此信任,由他领军朱雄英自然不会担心他会叛变投敌。
只是天下承平多年,常通虽然挂了个左军都督的头衔,可是唯一的带兵的经验便是帮着那时还是太子的朱雄英编练新军。
让这么个雏鸟领军出征朝臣自然纷纷反对,朱雄英也并不糊涂,另外封信国公汤鼎做副将军,让他辅佐常通。
洪武二十八年,汤和病重不能言行,太祖便命人用车马将他载至谨身殿召见,太祖久握其手谈及少年旧事、兴兵艰难,汤和不能答对叩首不已,太祖见状流泪不止厚赐黄金布帛做丧葬之用。
回到凤阳不久汤和便病逝了,太祖悲恸不已,追封其为东瓯王,然而却迟迟不准汤鼎承继爵位,直到太宗登极为洪武年受冤蒙屈的臣子平反,汤鼎才借着这股东风得了爵位,之后便一直称病呆在凤阳,学他老子使劲儿的往家里娶小妾。
汤鼎在大明未立国时便进入神机营随军征战,虽没有朱棣那种璀璨耀眼的赫赫之功,但也是身经百战用兵沉稳老道。并且汤鼎又不似李景隆那般和朱棣有太深的瓜葛,原本是个做主帅的好人选,可惜不得皇帝信任。
有一个靠谱的副帅总比没有要好得多,众臣也知道皇帝心中所想便不再相劝,只叹新君的多疑猜忌尤胜太祖。
在与群臣商讨完进兵计划之后,朱雄英便正式下旨封常通为讨逆大将军,汤鼎为副将军领陆海两军五十余万北上平叛。
出征前众将齐至谨身殿陛辞,朱雄英好言鼓励一番,便让众将退下只留常通一人。
年近三十的常通,高大魁梧,神形彪悍,颌下一簇虬髯,穿一身闪亮亮的铠甲威风凛凛,很有几分祖父常遇春的风采。
朱雄英将他叫至身前吩咐道:“此番叫你做主帅领军平叛本不合适,可朕也是无奈之举。徐国公来到应天后,不知道多少军中将校前去拜望,徐国公也难保不会替燕逆为燕逆笼络军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