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来读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文化创意案例教程),接着再看更方便。
由于电视剧无法像电影一样呈现出太多的技巧和变换方式,它的重点之一就是“人物对白”。这一点有些类似于舞台剧的成分。当然,现在很多电视剧已经在艺术形式上有所进步,不拘泥于对白和简单的镜头语言,但从总体上说,电视剧中的人物语言在剧作文本中占据了大量篇幅,也占有了重要地位。我们可以发现,一部好的电视剧总是在语言上“先声夺人”,在你还没发现其中的内涵的时候,语言就已经将你“俘虏”了。每个人物的特色,通过他们各自不同的造型、行为体现出来,而这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语言。
在康洪雷导演的剧作中,可以发现大量的贴近生活的语言,生动活泼,像神来之笔一样勾勒出人物的性格。这些生活化、个性化的语言是我们识别人物的符号之一,也推动着剧情的发展,有时候甚至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在《士兵突击》中,许三多的朴素的语言却有着很深刻的价值“人活着是为了做很多有意义的事儿,做很多有意义的事儿是为了更好的活着”,这些符合他身份和文化层次的语言,也符合许三多的性格。许三多在剧作中的形象,具有一定符号意义。《士兵突击》的名字就告诉我们这部剧作是关于一个士兵如何突破自身的障碍成为真正的“兵”。这个过程艰难而漫长,并不是每个人可以坚持下来的。在这个缺乏信念,人人向着目标前行的今天,所有人都会感到许三多的可贵。他在剧中的语言是一个非常醒目的标志,虽然没有豪言壮语,却最能打动人心。这个来自村里的瘦小的孩子,用自己的倔强、真诚的心来对待世界给他的一切。许三多当兵临走时对父亲说:“爹,我当兵去了,等我回来替你打架!”即将分离的他,对父亲又爱又怕,他用一种带着稚气和傻气的语言表达对父亲的感激和不舍。在要离开三连五班的时候,许三多躲了出去,他说“班长,我不想当尖子,当尖子太累了;我想当傻子,傻子不伤心”,他对经历的每一个地方每一个人都付出自己的真诚情感,这样的语言似乎概括了他内心的感受。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对战友对生命充满感恩的许三多。他“每换一个地方,就像死了一次一样”的感觉,让现在越来越多隔阂的人们受到感动。在剧作中,和许三多想对立的一个角色成才的语言则总是充满着狡黠和诡异,刚来到新兵连的他对许三多说:“我们要寻找生存空间,空间,懂不?”之后,他又反复讲到“机会”,这个勤奋好学但小聪明过多的成才,一向是目标感最强的。他反复的强调“寻找机会”,为了实现目标不择手段,不惜离开战友离开钢七连。他在老a选拔时面对馒头教训许三多和伍六一:“这不是馒头,这是机会!”
由于《士兵突击》里面的语言贴近生活,中间夹杂着方言,语言幽默诙谐,观众很多时候能根据语言来记住剧情,来了解故事的发展情况。我们可以发现这里面每个人物都有自己鲜明的特点。班长老马说过:“你现在混日子,小心将来日子混了你!”
他经常有些不利落的语言中夹杂着自己的人生感悟,显得很不经意,却包含了一些最质朴的道理。连长高城强调的“不抛弃,不放弃!”“信念这玩意儿不是说出来的,是做出来的!”将他硬朗的性格展现无遗。伍六一的正直与刚强从他开始对许三多和成才这两个老乡所说的“别跟我提老乡!最烦别人跟我提老乡”的话中透露出来,他的声音有些粗犷,但即使是这样的汉子也有着细腻温情的一面,只不过他习惯于用男人的方式来表达。他认为许三多抢走了史今,逼走了班长,他说“我们永远不会成为朋友”,这种倔强直白的表达方式让我们看到了他内心深处的一面。不过,话虽这么说,当钢七连只剩下许三多的时候,伍六一还是陪在他的身边安慰他,当许百顺要将许三多从部队带走的时候,竭尽全力帮助他留下的还是伍六一。伍六一的个性就从他直爽的表达上可以得到充分的表现。许三多的战友白铁军更是个语言高手,他的唐山口音本身就是一个幽默的标志,“坑主”,“你老乡兜里有三种烟”“咋又是我啊”,他总是在调侃中表达自己的观点,有种痞子的腔调。这符合天南地北士兵个性设置的需要。再说史今班长,他的不抛弃不放弃体现在对许三多的关心支持上,鼓励他,教导他,在他成绩最差的时候依然不放弃他。这种对于自己承诺的坚守,在史今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为了让许三多得到连长高城的认可,让许三多找到自信,他加班加点带许三多训练。在绕杠那一场戏中,他拦着连长高城反复说“连长,你说,我这个兵帅不帅”,史今的那种爽朗和坚持在其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当然,即使是剧中出场不太多的人物,导演也没有将人物一般化处理。许三多的父亲许百顺,他是一个没有多少文化的农民。他教育许三多的方式主要是打和骂,一句句的“龟儿子”“没出息的样儿”让我们看到一个父亲恨铁不成钢的心理。许三多在三连五班时候的战友李梦则是个爱好文学的充满诗意的人,对许三多说过大段大段的官腔话语,这种言语和草原凄凉的现实的反差让人有些忍俊不禁。在老a训练中认识的吴哲场场挂在最边上一句话,“平常心,平常心”,体现了一个高学历军人温和大度的性格,这和他讲话的逻辑性、为人处世的原则性相一致。
(三)诗意现实的影像修辞
曾庆瑞教授在谈到中国电视剧近几年的发展状况时,曾表示中国电视剧从90年代末开始了向现实主义靠拢的趋势。不论从电视剧的选材还是表现手法,都普遍地去发掘贴近生活的最真实的一面。这一点在电视剧影像方面体现得更是十分明显,影像风格作为一种形式,要和电视剧所表现的题材、内容相符合。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在康洪雷导演的剧作大部分是取材于现实,其影像不讲究太过华丽的效果,但十分注重镜头的表现力,其中不乏一些电影语言的运用。在这里我们可以借此来探讨下影像对文本的重要性。
影像的风格是由多种因素组成,比如画面的平衡与变化。“一般说来,不均衡的画面往往使人感到不严整、不稳定,均衡是一种和谐、一种审美的基本原则。影视的叙述画面总的来看都要求均衡、流畅。但有时为了剧情、效果的需要,又要故意打破均衡、对称,利用观众的心理场合影像的连续性,使画面、线条更富有生长型,或有意使画面倾斜、摇动摄像机,造成一种紧张感、压迫感、危机感,使情节更具刺激性。”在剧作《士兵突击》里,我们看到大部分的镜头是连续性较强,衔接较紧密,镜头平稳、均衡、流畅。整个叙事都是十分平稳,其中运动镜头较多。在人物对话中,镜头很少是固定镜头,一般以环形镜头为主。运动性较强的镜头比固定镜头更加引人注意,让观众不容易分散注意力。运动镜头带来的现场感和现代感都比较强,容易获得年轻观众的青睐。在这部军事题材的电视剧中,有一些动作戏,我们可以看到多方位多角度的镜头,将电影中的一些手法运用到电视剧中。比如许三多去医院看伍六一的时候,临走前多机位慢镜头反复重现许三多敬礼的画面,把战友之间的情感推向了**。
而且,其中的镜头大多都不是太长,不会让不耐心的观众感到乏味。剧作里面出现的叠化,钢七连只剩下许三多的时候,他在镜子前整理衣服,这时候的叠化体现了一种时间的延续,很好地将许三多孤独的情绪烘托出来。
剧作中描写环境的镜头语言比较细腻柔和,“画面的虚实相生、虚实相宜,就像中国画中考究藏露有致一样。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如利用镜深来虚化背景中的某些事物,主体对象实而后景虚,或利用长焦距镜头让前景朦胧,使后镜反而清晰起来,更可利用窗帘、柳叶,花影、云、烟、雾气的掩藏,使远景显得似真似幻,如仙如梦,造出一种极富浪漫色调的虚无缥缈感。”在《士兵突击》中,用一些虚化了的景物来强化情的实在和渗透性,这就是王夫之所讲的“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虽然是一部军事题材电视剧,《士兵突击》并没有放弃对镜头和构图的精细打造,有些空镜头和主观镜头的使用,便于配合旁白进行抒情,也是一种影视修辞手法的展现,在增强画面美感的同时,也推进了叙事。
三、案例分析:《士兵突击》引发的思考
(一)积极向上的价值理念
当代影视艺术的发展都直接与文化观念、文化形态的演变有关,在中国,弘扬主旋律、精英意识、大众消费与边缘化始终存在着诸多间隔与冲突,这本身也是一种无法回避的客观现象,不同形态的共存也具体地说明着文化多元的态势。现如今中国已经是一个开放的国家,西方的影视作品在中国已经十分流行,如何在国际国内市场上打开销路,赢得观众,是每个电视剧艺术创作者应该思考的事情。在受到外国影视文化冲击的时候,每一个有责任的创作者应该肩负起这种建立民魂工程的责任感。
电视剧创作一方面要考虑收视率与商业化运作,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到电视剧的艺术性、美学价值、社会文化价值,包括对国家软实力的建构。电视剧是一种对中国文化的映射,如何把握好其中的方向,体现出中国话语特色和文化特点,是电视剧不断探索的一个课题。
中国的电视剧应该真正反映出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及文化的发展变迁,体现现代人的思想和观念。因此,国家广电局曾提出“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口号,就是希望电视作品能够处理好主流文化、大众文化、精英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电视剧要建构社会文化价值必须将这三种文化形式有机融合在一起。主流文化不是需要不需要的问题,每一部优秀的电视剧都是要体现时代特色和时代精神,从这一点上说,即使在如此自由的美国,他们优秀的影视剧作也是体现美国文化为代表的“美国精神”,《阿甘正传》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作。每一个国家都需要这种集体意识和集体精神的建构,这种意识形态的传播是隐藏在文艺作品背后的。中国的电视剧一方面要体现“中国元素”,一方面要运用世界性现代化的语言来表述自身,让全世界都能感受到中国文化的时代气息。马克思曾经说过“人是政治的动物”,可见人的生活是无法规避政治带来的影响的。因而,对待主旋律,我们要用一种理解的眼光去看待,主旋律不等于“枯燥乏味”,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优秀的电视剧都是表现主旋律的。《闯关东》、《走西口》很好地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诚恳、开拓创新的精神,而电视剧《士兵突击》无疑是触动了中国大众的心弦。主旋律是一种精神,让整个作品有所依附。康洪雷导演很好地将主旋律嵌入了好看的人物命运的故事中,做到了宏大叙事和细节叙事的完美结合。这种对观众潜移默化的影响,就在人物命运和人物关系的变幻之中。中国的传统伦理思想,道德评价都在电视剧点滴的细节中得到展现。《士兵突击》中所凸显的对中国人信仰的强化和对信念的坚持,也是中国精神的一种表达。观众就在这一个类似于“丑小鸭变天鹅”的故事中获得了精神和心灵的净化。
(二)“口碑载道”的营销模式
从商业运作层面来讲,打开网络渠道显得尤为重要。随着近年来网络的普及,我们逐渐步入媒介化的生活状态。“网络民意”、“网络评价”、“网络点击率”,逐渐成为新一代年轻人的新选择。电视作为传统媒体,虽然在整合新闻资源方面有一定的权威性,但在一些互动性和娱乐性强的节目宣传方面影响越来越有限。《士兵突击》刚在电视上播出的时候,并没有太大的反响,很多观众没有注意到这一部几乎没有大牌明星的电视剧。
《士兵突击》充分借用了互联网来拓展自己的影响空间,在网上建立了自己的电视剧平台,靠网络收视率和好评让《士兵突击》红火起来,并再次登陆电视,席卷银幕。
“口碑营销”让《士兵突击》一夜间成为家喻户晓的话题,更多的人是从网络上知道这部剧作并点击收看的。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在三网融合(指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三大网络通过技术改造,能够提供包括语音、数据、图像等综合多媒体的通信业务)的大趋势下,怎样整合媒体资源来进行有效的宣传是至关重要的,“网络评价”在电视剧商业运作方面已经有了举足轻重的意义。电视媒体的节目宣传还要连同网络平台的建立,这样的立体传播渠道才是营销的王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