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来读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我曾活在靖难),接着再看更方便。
老黄马似有所感,亲昵地用脑袋在徐平安身上蹭了蹭。
徐平安牵着老黄马走出了燕王府的大门。
此时天朗气清,微风和煦,日光正烈,徐平安最后再深深地看了眼燕王府这个自己不知道待了多少年的地方,接着便是准备翻身上马离去。
正当其准备骑马扬尘而去时,身后突然响起一串马蹄声。
徐平安回头一看,徐妙锦一身浅蓝色劲装,腰间也同样系着一柄长剑,身后背着一个小包裹。
徐平安不禁疑惑道:“你会骑马了?”
徐妙锦作着生气的样子说道:“早就会了。”
徐平安笑道:“那这也是好事,人多学些东西总是好的。”
徐妙锦看着徐平安问道:“你要去哪儿?”
徐平安傻傻地笑道:“我也不知道,浪迹天涯吧。”
徐妙锦认真地看着徐平安说道:“那刚好,本小姐也在北平待腻了,正想去大明各地看看,你带着我一起去吧。”
徐平安失笑道:“跟着我可是很苦的。”
徐妙锦一脸认真地说道:“你看本小姐像是怕苦的人吗?”
而后徐妙锦脸上泛出一丝丝红晕,别过头小声地说道:“反正你去哪儿,本小姐就跟着去哪儿。”
徐平安笑了笑,没再说些什么。
就这样两人骑着马出了北平城,不知去向何处。
............
............
永乐八年五月,明军大胜,朱棣在解决完草原上的事情后班师回朝。
燕王府。
朱棣接过孙远兴递过来的信件和镇国侯的大印,面色无悲无喜。
他静静地取出徐平安的信件,把其平展在桌子上,只见上面写着五个大字:“天命不可违。”
朱棣知道李念月已经死了,他也能大致理解徐平安的心情,他叹了口气,问道:“镇国侯走的时候还说了什么吗?”
孙远兴恭敬地答道:“回禀陛下,镇国侯临走时说,陛下若是想找他,差人去武当山找张真人即可。”
朱棣点了点头,然后对孙远兴说道:“等这次回金陵,你随朕一起吧。”
孙远兴激动地跪下,说道:“是,陛下。”
朱棣随后摆了摆手,让孙远兴退下。
孙远兴退下之后,一道人影从黑暗之中稍微显现出来。
只见黑暗之中的那人说道:“陛下,是否要让龙鳞卫追查镇国侯的下落?”
朱棣的手指在桌上敲了敲,他沉思了一下,说道:“不必了,随镇国侯去吧。”
黑暗之中的那人恭敬地答道:“是。”
之后朱棣又说道:“现在你们的目的是快些替朕揪出朱允炆,朕不想朕的大将军再死在那群叛党的阴谋诡计之下了。”
黑暗之中的那人单膝跪地说道:“必不负陛下所命。”
朱棣稍微点了点头,说道:“好了,下去吧。”
黑暗之中的那人逐渐隐入身影,而后消失不见。
朱棣收起徐平安的信和镇国侯的大印,他走出门,来到燕王府正殿之中。
他仿佛又看见了朱能、张玉、邱福还有一些老兄弟他们。
起兵之日众人聚在一起的画面还历历在目,朱棣叹了口气,如今这里就只剩下自己一个人了。
当初说好的,等靖难之后一起喝酒吃肉的承诺也无法兑现了。
回到金陵,朱棣犒赏三军,大明再一次对外战争胜利,这极大地鼓舞了民心,激发了大明百姓对大明的自豪感。
这也是朱棣继位以来,在百姓的眼中第一次真正算得上是大明皇帝,是真正的皇帝,配得上坐大明的皇帝的位置。
朱棣的个人威望比以往更盛,民间的反对声音也渐渐消失,似乎大家都默认了朱棣才是大明真正的皇帝,名正言顺的那种。
你朱允炆算什么东西,有什么功绩能与我永乐皇帝相比,靖难时期朱允炆对江南各地百姓的压榨百姓们可还没忘了。
渐渐地似乎朱允炆的痕迹也彻底消失了,大明一片盛世景象,特别是郑和下西洋,宣扬了大明国威,自唐代之后,王国来朝的景象再一次于中华大地上出现。
一日,朱棣大摆宴席,宴请文武百官,皇亲国戚,以及外国来使。
一时间宴会之上,好不热闹,大家纷纷感慨大明如今国力之强盛。
那些外国来使也是齐齐恭贺大明皇帝创造的伟业。
朱棣笑着举起酒杯,对众人一一回应。
夜深人散,朱棣一人坐在大殿之中,他独自走到殿外,门外的太监正打着盹,见朱棣出来,连忙跟上。
朱棣站在大殿的檐下,问道:“都走了?”
一旁的太监不明所以,这不是明摆着没人了吗?但皇帝问话,不能不答,于是他恭敬地回道:“回禀陛下,王公大臣们以及外国使者们都走了。”
朱棣没有继续说话,向外走去,一旁的太监见朱棣似乎要去什么远些的地方,也是急忙招呼侍卫和其他太监跟上。
朱棣来到皇宫的城墙之上。
此时天色已晚,夜已深,天上繁星点点,点缀着深蓝色的天空,夜空之下,金陵城些许地方还留有点点亮光。
城楼之上灯笼摇曳,光线也变得昏暗,朱棣不知对着谁说道:“朕打下来的江山如何?”
旁边的人面面相觑,良久,朱棣身旁的太监才说道:“陛下之功绩堪比汉武唐宗。”
朱棣笑了笑,说道:“好了,回乾清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