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来读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教育理论的性质与研究取向),接着再看更方便。
针对这些问题,课题组对第一阶段前期研究进行了及时的总结和反思,对研究计划做了调整,组织实施了第一阶段后期的试验研究。
(三)第一阶段后期的试验研究
后期试验的时间是1999年5月至1999年8月。
1.目标
修正前期试验所存在的问题,建立班级民主生活的制度和开展班集体的民主教育活动。
2.试验过程
(1)1999年5月,课题组成员举行专题研讨会,着重对试验一个时期之后所出现的问题及原因形成共识。认为由于对整个试验研究的目标认识不够准确,以至于在前期试验中将班干部制度的改革作为试验研究的全部内容。
(2)明确进一步试验研究的主题并加以实施。
3.后期试验研究小结
(1)课题组成员根据试验要求,相继开展了制定班规、评议班干部、评选班级小主人等活动,但相比较前期而言,后期试验有三个主题的活动没有较深入而全面地开展。
(2)课题组成员均建立了个人试验资料集,每人均完成了一篇以上的案例、活动实录、小结,个别成员撰写了研究报告或论文。
(3)有些成员对规范班干部制度这一主题觉得难以把握,仍维持前期试验的现状。
三、 结果分
析
(一)关于“班级小主人”的标准
课题定为“班级小主人行动”,因此,如何理解班级小主人的标准,对整个试验研究的走向有直接的影响。
1.学生对“班级小主人”的认知
小学生由于受认知水平的限制,对问题的理解多从直觉出发,多与具体的行为与现象相联系,因此,对什么是班级小主人,学生的认识是直观的、具体的。
我们曾就“班级小主人的条件是什么”问题在四(2)班、五(5)班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四(2)班共提出了92条不同的标准(条件),五(5)班提了60条标准(条件)。从内容上来说,概括性较强的少,具体性内容较多(占90%以上)。学生提得比较集中的内容有:看见废纸就拣、主动打扫卫生;天天带齐学习用品、按时完成作业、上课不说废话、上课不做小动作、上课积极举手发言;下课不打闹;看见老师问候、老师在和不在一个样、听老师的话、帮助老师做事;不因为自己的行为给班级扣分、为集体争荣誉、积极参加班级活动;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帮助班干部做事、同学有不对的地方要劝阻等。
五(5)班49位学生对“你是否愿意做班级小主人”问题作了回答:多数学生对争做班级小主人有了积极的认识,当家做主的意识相对较强。但个别学生对愿不愿意做小主人的回答仍值得我们深思:愿意做“班级小主人”的理由中,有3条属消极类,潜意识中似乎存在着“当班级小主人比当干部落后”、“当班级小主人更自由轻松”的思想;而有4人直截了当提出不愿意做“班级小主人”,因为当班级小主人不如当干部荣耀、能显示自己的能力、能让自己出类拔萃。这说明我们的试验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需更多关注学生的认识水平的提高问题。
2.学生对“班级小主人”标准认识过程中的教师影响作用
课题组的有些老师认为学生对“班级小主人”的认识似乎有些“零碎”、就事论事,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回答问题更是行为化的、“片面的”。因此,我们的老师常会“忍不住”启发他们,甚至替他们下结论。在中低年级学生对“班级小主人”的认知问题上,我们的老师为使学生有统一的认识,做了大量的引导工作。
我们曾在一(3)班举行了“争做班级小主人”的系列活动,主要内容是制定班级小主人准则并民主推选班级小主人。
阶段1
1. 主题班会一开始,教师提出问题:我们生活在集体中,每个小朋友都是集体的主人,应该怎样做才是一名真正的小主人
2. 学生讨论后形成的主要观点如下:
(1) 看到不认识的老师不能装看不见,也要说“老师好”
(2) 要自己管好自己,老师不在时也要遵守纪律
(3) 上课要专心听讲,积极发言,做到声音响亮
(4) 要爱清洁,讲卫生,每天要带好手帕、抹布、水壶
学生提出的标准多停留在对自己的要求上
阶段21. 教师进一步提问:小主人除了严格要求自己外,还要不要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
2. 学生讨论8分钟,讨论后形成的观点有:
(1) 关心班级的卫生,不随地乱扔纸屑,不管在哪里,看到纸屑都要马上捡起来
(2) 爱护班级的一桌一椅,不在墙壁上乱涂乱画
(3) 积极参加各项集体活动,在比赛中为集体争荣誉
(4) 要谦让同学,玩活动器具时不和同学争抢
(5) 同学有困难(学习、生活),要主动地帮助同学
(6) 同学犯了错误,要热情地帮助他(她)改正
学生所提出的标准比较具体,要引导学生加以归类
阶段活动内容及结果教师感受
阶段3
班主任对学生提出的小主人标准加以汇总,概括为如下三条:
(1) 守纪律,要自己管好自己,还要做到老师在和不在一个样
(2) 爱学习,上课专心听讲,认真、按时地完成作业
(3) 关心集体,友爱同学,努力为集体争光
在这一活动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在“班级小主人”标准产生过程中的引导作用:学生提出各种观点→教师对各种观点加以归纳,形成3条标准→33位学生(80.5%)对教师的归纳投反对票,并进一步补充各种观点→教师仍将学生的观点归纳进原来的3条标准之中→全班35位学生(85.4%)认可教师的意见。从这样一个引导过程中,我们是否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学生的观点来自于教师的引导?
这样一来,教师本身对小主人标准的理解就显得十分重要。在试验中,我们发现,教师对“班级小主人”的理解所涉及的方面有:爱集体、为班级增荣誉、主动为班级做事、爱劳动、友爱同学、主动关心帮助他人、守纪律、遵守行为规范、自己管好自己、爱学习、学习好(踏实)、处理好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等。对照学生自身的观点,我们似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教师与学生在对班级小主人的理解上有一定的差异性:教师对班级小主人的理解比较抽象、概括、全面,学生的理解则比较具体、行为化、针对性较强;教师对“班级小主人”的要求比学生自己对“班级小主人”的要求订得高、订得全。
(二)关于班干部的角色认知
班干部问题是我们开展此项试验研究的重要动因之一,并且,课题组成员前期围绕班干部制度改革开展了大量的试验研究。前期的试验比较多地停留在变革班干部制度的形式上,对为什么要做干部、干部代表谁工作等观念问题涉及较少。
为了了解学生的班干部观念,在前期实验过程中,我们分别对四年级、五年级的各一个班(共88人)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的内容包括:是否愿意担任班干部、当干部的动机、当不上班干部的反应等。
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学生愿意当干部,“不想”当干部的学生实际上是因种种客观原因而无可奈何,倒也未必是主观自觉、心甘情愿。对于为什么要做干部,重视荣誉、重视“权力”、“讨好”教师类型的原因被提到56次,占所提理由总数的60.8%。虽然提到“服务同学”的次数也不少;对问卷的进一步分析表明,提到此项的学生大多同时提到其他原因。一旦当不上干部,所反映的态度可分为积极和消极两类。如果我们把“再接再厉”、“反思改进”、“甘做群众”三种回答同时看成是积极的,那么情况似乎是很乐观的。但如果我们把“再接再厉”、“反思改进”、“伤心难过”三种回答看成是与“甘做群众”相对立的(前三者其实都以当班干部为指向),那么情况似乎就不那么美妙了。这样的对比说明,学生尚未意识到当班干部与做“普通群众”都是“班级小主人”,都可以为大家服务。
针对现实的问题,在后期阶段,课题组成员通过研讨和反思,提出班干部制度的改革重点应放在转变学生对班干部的认识观念上:班干部首先是群众的代表而非只是老师的助手、班干部首先是为同学服务的而非只是替老师做事的。为此,通过制定小主人标准、评选班级小主人、对班干部进行民主评议以及开展随机的民主教育活动,来淡化干部制度在形式上的改革问题,强化观念教育(强化学生的主人意识,强化当干部当群众都是为同学服务、同样都光荣的意识)。
(三)关于班级民主生活制度
本课题的副标题命名为“小学生民主生活训练”,旨在让学生从小学会在民主生活制度中学习和成长,通过民主生活制度来对学生进行民主教育。
围绕民主生活制度的试验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制定班规、制定干部职责、建立班级小主人评选制度、民主选举班干部、建立班干部评议制度。
事后,参与试验的三(3)班、四(2)班的同学们是如何看待这两次活动的呢?我们分别收集了这两个班级同学的反馈意见。
四、 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从第一阶段的试验结果来看,最显著的变化是:学生们初步具备了“班级小主人”的正确认识,班干部的“官”意识逐渐淡化,班级民主生活制度也开始启动并处于良性运行状态。这说明此项试验研究的总体设计与实施计划是基本可行的。
值得进一步思考的问题是,如何让学生学会民主,怎样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
1.班干部制度改革的关键在于对学生进行民主生活训练
近年来,班干部制度在实行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问题,从不同途径对其改革,以进一步完善。但如果我们对班干部制度所产生的诸多问题加以分析的话,就不难发现,问题的根源在于学生缺乏必要的民主意识与民主生活能力。因此,在班干部制度改革中,对学生进行民主生活训练是非常重要的。否则的话,改革只能解决问题的表象。
我们的试验对此进行的探索,反映出一些问题。如:学生有没有民主取决于教师的民主意识,似乎学生的民主是教师“给予”的;让学生更多参与并主持班级事务的管理之后,有些学生们有时不太会作出在老师们看来比较“合理”的决定,有时甚至一旦“民主权利”在手,就和老师的决定“唱反调”;某些学生的所谓民主意识、主人意识,其实还是表现自己,以获得老师的关注与表扬。如何增强学生的民主意识、具备民主生活的能力是有待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2.当干部并非是锻炼学生交往能力、管理能力的惟一途径
在中小学,我们常常可以发现,班干部的社会交往能力、管理能力比一般学生要强;有些一般学生担任班干部之后,这种能力也会较以前有提高(或很大提高),因此,有些学生(或学生家长)是抱着锻炼和提高自己(或自己的孩子)交往能力和管理能力的目的来当干部的,有的甚至把所要锻炼的某种能力与某项具体职务对应起来。
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来说,当干部都是锻炼学生社会交往能力与管理能力的重要途径,但不是惟一途径,学生的能力能否得到锻炼,取决于学生有没有可能和机会为班级服务。如果我们认定只有干部才能(合法地)为班级做事,那么对普通学生来说,确实是不可能也没有机会得到锻炼;假如我们不这样认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