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来读

第4章 我们在太行山上(18)探亲(上) (第1/2页)

都来读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知了日月),接着再看更方便。

18.探亲(上)

爱父母的人绝对会爱家乡。

爱家乡的人绝对会爱祖国。

爱是世间最美好的情感。

亲情,友情,爱情,情感的纽带。

平时,书信的往来,寄托着相思,对家乡,对亲人,对朋友。大家互相传递信息,共享世间繁华。这是劭群生活中的很重要一部分。

休息天的时候,他有时会去队找王中平学长,说说家乡话,享受家的感觉。两人也通电话,学员队之间有固定电话,通常无事是不打电话的。劭群慢慢习惯了,慢慢适应了,慢慢独立了。王中平有时会带着他去家属院,拜见胶东老乡。每次去时中平都交代他,不用带东西。劭群每次去,都会买一件啤酒或者一些吃的,不贵也不多,表达心意,空着手总会让人不太好意思。他们会在老乡家吃饭,喝酒,说家乡话,说家乡事,有时候也会谈谈学习和训练。去老乡家吃饭,队的三班长他们,也带着劭群去过几次。那个时候劭群还是懵懂小伙,不太懂人情世故,对于老乡间的交往,没有拿捏,全是本真,看起来有些傻。人总是在学习中不断成长,在经历中突然觉醒的。

王中平已经是北陆第四年了,快要毕业了。他是学员队的训练尖子,学员前列,尤其是五公里越野,一支八一杠,一身披挂具,全副武装,箭步如飞,帅帅的潇洒。他总会告诉劭群一些,很受用的东西,学习训练的方法,为人处事的道理,最重要的还是四年学习训练的心路历程,这是安全顺利毕业的灯塔。在北陆,毕业并不轻松,安全顺利毕业,不像地方大学,一旦考上,高枕无忧,稍加努力。轻松过关。北陆的学习和训练,不可以坐享其成,不可以唾手可得,需要付出的太多太多。劭群记得他们的毕业纪念册里,有一位同学如此这样写道:能从北陆学院毕业,是我今生最大的自豪。

魏军胜和李鹏举也是在各自的学院,寻觅着各自的老乡,茫茫人海,互相寻觅,君子同道,行走天涯。

第一年的春节快要来到了,可以回家探亲。盼望着,盼望着,春天的脚步近了,快要过年了。 能够回家,一切就都在期盼之中。

第一年的春节,大概是腊月二十三放假,正月十五前返校。

学员队统一组织订票,根据原户籍所在地,上报回返路程,个人先垫支后报销。如果有主动留守,看管学员队的,春节期间不回家,也予以报销,而且提倡表扬。每年都有主动留守的,为学员队做贡献。牺牲我一个,幸福千万家。

劭群他们乘坐的火车,绿皮慢火车,从太原发往青岛的,车票是硬纸壳打眼的,每次都是站票,无座。能进车站,能上火车,是最低要求,也是最高待遇。

回家就要给家里边带一些礼品,离家半年,变化很大,看法想法,言行举止,大不同于以前。回家的准备,大家也是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半年的津贴费,省吃俭用,刨去日常花销,可以积攒下来的并不多。劭群给自己买了一双军勾,给小侄子天文买了一个足球,还买了两条新石门烟。这已经超预算支出了,捉襟见肘,寅吃卯粮。

年关来临,寒假将至,家里同学,互相书信告知,劭群也知道了迎春的放假时间,迎春也知道了劭群的放假时间。

离院前夕,王中平特意从过来跟劭群见了一面,两人车票的车次,起始时间,经停地点,都是一样的。中平又交代了一下,坐车的注意事项,都是以往的宝贵经验。还特意看了一下劭群回家带的手提箱,并用手掂起来试了试。然后告诉劭群:这样恐怕不行,把手容易断掉。然后就让劭群把背包绳拿了出来,用来捆绑手提箱。中平一边讲,一边捆绑,劭群蹲在旁边看着,学着,心里暖暖的。但是他心里很疑惑,为什么要用背包绳捆?他感觉手提箱的把手挺牢的。十万个为什么,人生中的为什么太多了,很多时候并不需要知道答案,问题就是答案。

离院返乡的学员,统一乘坐学院安排的军用卡车,一车车往火车站输送。

火车站,小社会,曾经一个时代的缩影。

火车站分南站和北站,南站就是以后的省城总站,北站变成了以后的货站。当时北站是交通枢纽,大多数人出行都要去北站。

北站的广场,人潮人海,熙熙攘攘,红牌绿装,人来人往。

发车是晚上的时间,去候车室转了一圈,找到了检票室位置,大家无事可做。 劭群他们几个老乡凑到了一起,兴国,齐斌,志高,陆宇航,晏济怀,李晋,李永等。大家碰头商量,七嘴八舌,或者找个人看包裹,或者寄存一下,转一转去。包裹寄存点很多,按小时收费,最低的两元。两元不少了,车票才四十多元。两年以后涨到了七十多元,叫空调车,还是快车,有座。两年以后,出现了100元面值的钞票,津贴费随军费增加和自然增长已经翻了一倍,但发到个人手里的,还是发不了一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盗墓笔记:齐晋 你们天赋异禀,我靠单方走上巅峰 王爷委屈:爱妃总在栽赃我 总裁问我肯认错了吗[快穿] 老妪修仙,儿砸祭天 双魂冰心劫 四合院之无系统金手指的老六 周家神婆 道馆训练家:从逃离熔岩队开始 孽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