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来读

第三章、八佾篇第三 (第1/2页)

都来读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论语新得),接着再看更方便。

八佾篇第三

一、礼的民族jīng神是中华文化传承的纽带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於三家之堂?”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齐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季氏旅於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先来解释一下八佾,佾同仪,是周朝国家大典的舞蹈,象征国家的jīng神,这个舞蹈有六十四个人来表演,共八排,每排八人。

古代在礼乐方面的讲究比较严格,八佾之舞只能用于天子所举行的大典,对于诸侯来说,只能用四十八个人来表演,八排,每排六个人,称作六佾,诸侯下来的大臣之家,只能用三十二个人,八排,每排四人,称作四佾了。

我们从表面来看,孔子怎么教大家跳舞了呢?其实不然,这种固定的舞蹈形式正是古代礼的典范,在礼的应用中,对于舞蹈的形式,衣冠的样式,事物的摆放等等,都有非常严格而周详的规定的。所以我们知道,这篇是讲礼的了!

礼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如果说孝是中华民族的宪法jīng神,那么礼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jīng神。属于中华文化的伦理范畴。

我们看第一段,说的是季氏,季氏是当时孔子所在的鲁国的权臣,当时鲁国有三个权臣,分别是孟孙、仲孙和季孙。什么叫权臣,就是掌握着国家政权根基的臣子,这三家cāo纵了鲁国的政权,鲁国国君基本上就是个架子了。

说这个季孙在他们家开舞会,竟然用周天子举行国家大典时候的八佾舞蹈,这个他们都干的出来,还有什么不能做的呢?“是可忍孰不可忍”这句话我们今天大多都翻译的是孔子听到这个事情后很生气,说这样的事情都可以忍受,还有什么事情不可以忍受呢?南怀瑾大师对此有别的看法,他说以孔子这么高的修养,这句话不应该是孔子生气骂人的话,南先生的看法是说我们要注意啊!季家的野心不小,这样的事情都忍心去做,还有什么事情他不忍心做的呢?言外之意是季家将来什么事情都是做的出来的。

我本人比较赞同南怀瑾大师的说法的。再来看第二段,说是这三家在家里举行完宴会后,在撤席的时候,竟然演奏的是周天子在宴会时所用的音乐,孔子说,这个《雍》的诗词里有“相维辟公,天子穆穆”的话,这样的音乐怎么能用在这三家的厅堂上呢?

“相维辟公,天子穆穆”的意思是诸侯站立在两边,天子庄重的从中间走过的意思。是非常庄严肃穆的情形,所以说孔子所处的时代国家的社会风气已经败坏到了极点了。

我们再往下看,仁在这里指的是一个人的中心思想,我们勉强可以这样来说吧!因为“仁”这个概念是一个很麻烦的问题,下一篇专门讲“仁”的时候我们再说。一个人的中心思想有问题的时候,文化对他有什么用呢?礼乐对他又有什么用呢?

我们从这一斑就可以看得出孔子所处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现实了,我们知道chūn秋是一个乱到极点的社会,礼乐崩坏,仁义不存,“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啊!接下来孔子由自己国家的实际情况来引出关于礼的一段论述。

我们看一个叫林放的人问孔子,礼的根本是什么?这是一个很大很大的问题,因为文化jīng神涉及到的往往有哲学和宗教的层面,我们看孔子是怎么回答的呢?

孔子说,这个问题太大了,所以他没有正面回答,只是讲了关于礼仪的方面,他说礼仪不可以过分铺张,与其求过分的奢华,不如节俭而隆重,办丧事太复杂周全了也不好,宁可取其悲戚的态度。

然后孔子就说起文化,说起礼的重要xìng,他说像狄夷这样文化落后的国家即是有君主有政权,还不如我们灭亡的夏朝,虽然政权没有了,但是文化却延续了下来,如果文化能够延续下来,那么更朝换代后还是一脉相承的文化体系,即就是礼的存在价值。

这段通过孔子对自己国家状况的论述来着重说明了礼的重要xìng。我们说古代文明古国文化的延续只有中国没有断代,这个没有断代的主要原因就是无论政权如何更迭,但是礼作为文化jīng神虽然有所演变,但是还是一脉相承了下来的。对于我们今天来说,我们已经处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世界文化的大融合是不可以阻挡之势,那么作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jīng神,我们如何去继承,如何去发扬?这是我们必须好好思考的问题。对于现在来说,我们许多的文化都已经变得面目全非,就拿一个婚礼来说,什么样的都有,而且往往是土洋结合。倒是我们在rì本在韩国还可以看到我们民族的一些传统的文化在他们的生活中的体现,这不得不让人觉得悲哀,也许是因为我们的民族文化实在是丰富的不得了,所以我们就不怎么重视,因为她实在是太丰富了,给别人发扬一点也没关系,但是作为一个国人,我们还是要jǐng惕我们自己的文化的流失和演变的问题的。

而对于今天的社会活动来说,礼的作用也不可以忽视,我们在社会活动中,往往把许多活动办的热烈隆重而又似是而非,既没有传统文化的优美,又缺乏活动中心内容的诚意,只要热烈,只要隆重,只要有反响,无论是赞扬的还是谩骂的,只要有知名度就好,结果弄的是鸡犬不宁,啼笑皆非。还有现在我们去参加葬礼,都是一个走过场应付差事的过程,既看不到我们对死者的尊重,也看不到我们对亲属的同情,有的只是程序化的过场,正如孔子所说,预期过场周全,还不如表情悲戚呢?

接下来又讨论到季家的事情了,季家要去泰山祭祀,我们都知道,泰山可不是随便个什么人就可以去祭祀的,因为在古代,泰山代表着天,中国古代以天为神,所以去泰山祭祀是天子的事情,而且只有自认为英明的天子才可以去泰山祭祀。当国家太平,近几年又风调雨顺的时候,天子才能够上泰山去祭拜天地,古代叫做“封禅”。那么作为诸侯臣子的季家也要去泰山祭祀,这是比那个八佾还要恶劣的事情,八佾至少还是在家里偷偷的搞,泰山祭祀就已经是明目张胆的不把天子放在眼里了,更不用说鲁国的国君了。孔子的学生冉有当时在季家做总管,所以孔子就问冉有,说你就不能阻止吗?不能救他们吗?冉有说不能,看来冉有是阻止了,但是没有阻止的了。这个说明孔子对季家造反的事情是一清二楚的,季家去泰山祭拜,无非就是想求得神灵保佑自己造反成功嘛!但是孔子知道季家肯定是要失败的,就问冉有救了没有?所以孔子最后说,难道说泰山的神灵还不如林放吗?我们知道林放就是问孔子礼的根本的那个人,这个意思是说连林放这样的人都懂礼的jīng神,难道说作为泰山的神灵还不如一个林放吗?既然是泰山的神灵,那么肯定是懂礼的根本的,所以说季家的祭拜根本就是没有用的。季家的造反肯定是要失败的。

我们知道chūn秋时期,王道衰落,霸道兴起,所以礼乐崩坏,社会乱的不成了样子,王道是讲道德的,而霸道是讲权术的。所以为了达到目的,臣不臣来君不君,想尽一切办法不择手段来窃取政权,谋位弑君,这样的chūn秋乱局对于孔子来说是十分心痛的。作为礼的倡导者,孔子接下来就以君子的作为来具体论述礼的风范和作用了。

二、、承让、领教--君子的风度;礼归于平淡--英雄的本sè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shè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为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矣。”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微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微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微之矣。”

礼的这一段主要还是讲了两个问题,一个是礼的使用,一个是礼的内涵,也就是说孔子通过正确的和不正确的礼的用法向我们阐述了礼的使用是建立在仁德的基础之上的。正确的礼的外用是依托仁德的基础存在的,如果失去了这个基础,礼的使用都是仪式xìng的,都是走过场的。所以说礼的使用必须有正确的内涵。

我们来看第一句,讲到了君子的礼的问题,因为我们知道,对于礼、仁这样的上升到哲学和宗教范畴的中国文化jīng神,很难用一句话两句话讲清楚的,所以孔子经常通过举例说明的方式来教育大家,这是在《论语》当中非常普遍的教学方法,他说君子遇事不争,如果有,比如像shè箭,必定是先揖然行礼,然后登堂较量,较量完毕,走下堂来共同饮酒,这才是君子的风度啊!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在我们中华民族文化里面的一些较量的很有意思的画面,比如说两个门派的师傅要一比高下,一般开始的时候都要相互作揖,一场较量讲究的是点到为止,赢的人作揖说声“承让”,输的人也作揖说声“领教”。这就是礼,就是君子的风度。更为有趣的是有的比划几下后高下自分,功夫高的人一定会想一个招式然后大家结束较量,但是在不懂行的外人看来没有谁赢谁输,其实比较的两个人内心高下已经自分,这也是发挥了礼的深厚内涵,绝对的风度有加啊!

这种君子风度其实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mín zhǔjīng神所在,所以说中国的mín zhǔ和西方的mín zhǔ是不一样的,西方的mín zhǔ讲究法制,依据法律来管理人,而我们中华民族的mín zhǔ讲究礼让,是由人的道德品质来决定的有自动自发xìng质的mín zhǔ思想。

接下来我们看到孔子的学生子夏问了一个问题,他说这个“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是什么意思呢?我们来看一下这个话,巧笑就是笑的非常好,笑的恰到好处,比我们现在的礼仪小姐那个标准的露八颗门牙的微笑还要好,因为这个露八颗门牙毕竟是一个僵硬的程式话的标准,笑的恰到好处还不够,还要“倩兮”,倩兮就是还有点调皮、有点诱惑的意思,总之就是笑的太迷人了,一个让人神魂颠倒的笑。再看“美目盼兮”,美目就是很漂亮的眼睛,盼兮大概就是那种“回眸一望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sè”的那种勾魂的眼神了吧。“素以为绚兮“就是在一张白纸上画了很漂亮的图画的意思。

子夏问孔子这些话是什么意思呢?难道说子夏不懂这些话吗?子夏当然是懂的,子夏问的是这样过分的比喻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绘事后素“。什么意思,意思是说画完漂亮的图画后才显示出白纸的可贵来,这句话说明了两个问题,一个是孔子的教学方法,我们知道这个问题是子夏提出来的,孔子因势利导,可见孔子的教学方法不但是因材施教,而且是随时随地因势利导,从方方面面对弟子进行引导,再看我们现在的教育,学生就为了文凭,老师只为了薪酬,大家都急急忙忙课堂打个照面就完事了,根本没有什么的教育感化可言。另一个方面也说明了一切绚烂都是由平淡来的,而且一切绚烂最终都要归于平淡。

子夏也不愧是孔子的好学生,举一反三,就直接问老师难道礼的后面还有礼的jīng神吗?礼的内涵不是礼的方式,而是礼所依托的仁德的jīng神吧?

这下老师高兴了,我们可以看出孔子的修养确实做到了如他所论述的地步,孔子很高兴,他说,子夏啊!你不但讲的很对,也启发了我,现在我可以和你一起探讨《诗经》了。

通过这个孔子与子夏的谈话引出了一个问题,那就是礼的内涵是什么?礼是建立在什么之上的?礼的jīng神又是什么呢?

这就涉及到礼的体、相、用的问题,礼的体是什么呢?礼是在中华民族文化繁衍传承过程中所形成的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行为状态的一种典章制度,我们可以勉强这样来讲,因为这个是不究竟的。礼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jīng神的体现,中华民族文化传承也是依靠礼来进行不断的流传发扬的。礼的表现形式是什么呢?礼表现在我们rì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所有的思想总是离不开为人处世,那么如何为人?如何处世?总是要有一个方式和方法的,这种方式和方法就是礼的表现形式,所以我们看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你睡觉睁开眼睛,你起床应该怎么起?是不是要轻手轻脚不要吵醒别人?你踏出家门上公车要排队,交钱,车上要站在合适的位置,见了老弱病残要懂得照顾,要有同情心等等等等,可以说我们的生活无一处不在体现礼的作用,无一处不在用礼的规范去做人处事,所以说礼的体现就是生活,就是为人处世。那么礼的作用是什么呢?礼是用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的。这个不用再多做解释,大家看了都很清楚。所以我们说礼是中华民族的文化jīng神,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纽带一点也不过分的。

那么作为文化传承,如果在一个国家的政权变更中这种礼的文化制度没有流传下来,会出现怎么样的结果呢?就会出现文化的断层。所以孔子下来又说,夏朝的文化如果用杞的文化来研究,是不准确不完整的,殷商的文化如果用宋的文化来研究,也是不完整的。为什么呢?因为文献资料不完整了,如果完整,我可以把他们整理出来的。

这里我们注意到夏和杞的关系,殷商和宋的关系,我们知道在夏商周的时代里,王道强大,所有天子都是以孝治天下,讲究仁义礼智信的,虽然这些思想那时候还没有形成文章论述。所以一个朝代灭亡以后,他的国君的后代也是要被分封的,所以夏灭亡后,殷商给的封地是杞,所以说杞国等于承传了夏的文化,相对应的,宋国传承了殷商的文化。但是由于没有对文化进行保护,所以文献资料有限,这样就无法整理了。

由此可见以礼为基础的文化传承对一个民族的重要xìng,文化断代的民族是无法继承和发扬民族jīng神的,孔子从这个方面来间接的说明了礼的重要xìng。

现在我们的文化也是面临着很多的挑战,无论是从文化的大融合还是从文化的遗失情况来看都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这个问题的根本还在于我们到底继承了什么?又发扬了什么?这是让人很心痛的现状。而且随着社会的重心发展,关于文继承与发扬存方面的人才越来越少,如果这样下去,假以时rì,我们的许多好东西虽然典籍齐全,保存完好,但是已经没有人会去研究了。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啊!

我们来综合看一下这个段落,孔子通过正反的对比,从而说明了礼的作用和礼的内涵,最后引用文化的考证与整理来阐述了礼的重要xìng。这段不但文字优美,而且方法生动,为后面对礼的进一步阐述提供了依据。

三、仪式很重要,诚心是根本

子曰:”谛,自既灌而往者,吾不yù观之矣。”

或问谛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於奥,宁媚於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於天,吾所祷也。”

子曰:”周监於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我们接下来看这一段,“谛”是古代天子举行祭祀天地大典的礼,孔子的意思说,这样的祭祀自从主祭者端上奉献神灵的酒以后,我就实在不想看下去了。为什么不想看下去呢?因为这种仪式本来是很神圣很虔诚的,但是大家都是在应付差事,没有发自内心的诚意,所以祭祀已经没有意义了,所以孔子说自己就不想看下去了。

后来又有人问孔子“谛”的仪式是什么样子的呢?孔子说自己不知道,真的不知道吗?我们往下看,孔子又说了,知道这个仪式的人,懂得“谛”这个文化jīng神的人看天下事物的道理,就像呈现在自己掌心一样的简单明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来,孔子当然是懂得“谛”的文化jīng神了,那么他为什么说不知道呢?因为现在作为“谛”的这个礼已经完全仪式化了,失去了它本来的意义,所以孔子说他不知道了。

我们接下来就能看的很清楚,孔子对于礼的最明确的论述了。他说“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是说我们祭祀神灵的时候就如同神灵在一样,要保持一个虔诚的心仪,诚心诚意的去做这件事。我如果没有那个心思去祭祀,但是还要装个样子在那里,还不如不去祭祀呢。

这个虽然说的是祭祀,实际上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那就是做人要表里如一,才能把事情做好。表面上的事情做的再好,那是没有用的,不但没有用,而且会起相反的作用。下面就是这个相反作用的论述了。

王孙贾是卫国的大夫,这个应该是孔子在卫国时候的事情,这个王孙贾通过祭祀来间接的说明了一个事情,什么事情呢?我们先看原文,后面再讨论。

“奥”是古代我们祭祀的家神,而“灶”则是古代我们祭祀的灶神,关于这些神灵的问题上升到了我们古代的宗教层面,这里我们不加讨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醉枕江山 重生之抗战元勋 公子公子 龙刃兵王 五代枭雄 第五位面壁者:预言师 将军夫人生存手册 被锁游戏世界后,我娶了女魔头 妃若凌云 这个罪人有点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