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来读

第五章、公冶长第五 (第2/2页)

都来读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论语新得),接着再看更方便。

四、千秋功过、盖棺定论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子曰:”藏文仲居蔡,山节藻梲,何如其知也?”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sè;三已之,无愠sè。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杀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於他邦,则曰,『犹吾大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子曰:”未之;焉得仁?”

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子曰:”甯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这段是孔子对于历史人物的评论,我们先看原文的意思。

子贡问孔子说,卫国的大夫孔文子为什么称他的谥号为文呢?我们知道谥号是一个人去世以后大家根据他的生平所做的定论,常常用一到两个字来表达。这个对一个人很重要,既有好的定论,也有不好的定论,例如汉献帝的献就是后人给他的定论,等于是说他把国家献出去了。孔子是怎么说的呢?孔子说,孔文子聪明而且虚心好学,不以向不如他的人求教为耻辱,这就是文啊!

我们知道,聪敏的人往往不虚心,也不喜欢学习,水平高的人要向不如他的人求教更是难上加难,这些都能做到,这个做人就做的太好了,做学问的态度就更好了,所以他的谥号就是文了。

下面孔子又表扬一个人了,这个人叫子产,郑国的宰相,孔子说子产有四种行为符合君子之道,自己的行为很恭谨持重,侍奉君主很尽心尽力,对人民有恩惠,对人民的命令又非常合情合理。其实这四个行为就是自处与处世,自处很有修养,处世对上恭谨,对下恩惠,政令合乎规范。正是君子的为人处世的标准,所以孔子对子产很佩服。

下面又说到晏子了,晏子是齐国的宰相,说晏子这个人很会和别人交朋友,时间长了,大家都很敬重他。这个就是处人的艺术了,但是我们说处人的前提是自处,自处做好了,处人也就不会有错了。

臧文仲是鲁国的大夫,臧文仲干了个什么事呢?蔡就是大的乌龟,比较好的大乌龟。说这个臧大夫在自己的家里修了一个很豪华漂亮的房子,用来干什么呢?用来供了一个大乌龟。孔子对这个事情看来是有看法的,所以他说,这个人怎么能算是明智的人呢?这个我们今天也可以看到一些现象,比如说我们有些人养的宠物比他的父母待遇还要好,这种东西是会败坏社会风气的,因为还有很多人是在穷困当中的,这是不应该的事情,所以孔子说臧文仲是不明智的。

下面是子张出场了,子张就是那个跟孔子学升官的那个学生,他说了一个人叫令尹子文,是楚国的宰相,说这个令尹子文三次上台做宰相,并没有非常高兴的样子,又三次被罢了官,却一点也没有怨气,在罢官交接班的时候,他把所有的事情都详细的告诉了新上任的人,这个人怎么样呢?孔子说,这个人很忠诚于国家。子张又问道,他达到仁的境界了吗?孔子说,他连仁是什么都不知道,怎么能说他达到仁的境界了呢?

子张又讲了一个人,齐国的大夫陈文子,说齐国的大夫崔杼杀了齐庄公,齐国的大夫陈文子有马四十匹,十乘就是十辆车,每辆车有四匹马,所以有四十匹马,舍弃不要了,离开了齐国,到了一个国家说,这里的人和我国的崔大夫一样啊!于是离开又到了另一个国家,又说这里的人好像我国的崔大夫啊!说完又离开了。这个人怎么样呢?孔子说,这个人很清高啊!那么他达到仁的那个境界了吗?子张问。孔子说,他连仁是什么都不知道,怎么能说他达到仁的境界了呢?

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孔子不但对自己的学生在仁的境界这个问题上很严格,甚至对于历史人物,对于前辈,也是很严格的,甚至更为严格,说他们连仁是什么都不知道,怎么能达到仁的境界呢?

下来说到了季文子,季是鲁国的大夫,说这个季文子每次做事情总是要考虑三遍才做决定,孔子听到这个事情后说,考虑一下,再考虑一下就可以了。意思是季文子考虑的太多了。

这个我们因该都有体会的,一件事情考虑的太多了就会缩手缩脚,最后可能这个事情就干不成了,所以做事情的时候考虑周全是必要的,但犹豫不决,患得患失,往往就会丧失了时机,最后不会有什么好的结果的。

这段的最后一个人出场了,这个人叫宁武子,是卫国的大夫,这个宁武子经历了卫国的权力变动,但是却是两朝的元老。说这个宁武子在国家政权稳定清明的时候,很有聪敏智慧,也做了很多的业绩,但是在国家经历变乱的时候,就变得很愚笨。像他这样的聪敏大部分人都能做到,但是像他这样的愚笨,是一般人所不能做到的啊!这其实还是说明了一个人在社会中怎么样处世的问题,我们在生活工作中也往往可以遇到这样的问题,当大坏境出现问题的时候,就是考验我们的智慧的时候,因为作为宁武子来说,前朝的重臣,又做了那么多事情,新朝代起来的时候肯定是被排挤出队伍的对象,这个时候人一定要把自己的锋芒收藏起来,要不可能连xìng命都没有了,还谈论什么功业呢?

这一段主要是孔子对一些历史人物的一个评价,其中最主要的是关于仁的问题的评价,可以看的出来,孔子对仁的境界的要求是很高的,所以对于历史上的人物,基本上孔子认为他们都没有达到仁的境界。这个则突出了仁的中心思想的高度。我们阅读这段论述,既要领会孔子在识人时候的善于总结人的特点这一特点,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孔子对仁的中心思想的严格要求。

五、大爱无疆、大道无痕

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腌焉,乞诸邻而与之。”

子曰:”巧言、令sè、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蔽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自讼者也。”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这段主要说了两个问题,一个是做人的志向问题,一个是学问的jīng进问题,我们先看原文。

孔子在陈国的时候,我们知道孔子在陈国是受过难的,所以他想要回到鲁国了,他说,回去吧!回去吧!我的那些学生都狂妄草率,虽然文采不错,但是不知道怎么做才最合适。这个话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思想的一个转变,孔子是从游说国君接受他的政治主张而转变到从事讲学教育年轻后辈的问题上来了。

但是我们知道,孔子和鲁国的大臣时间还是有些恩怨的,所以在他要回去的时候他提到了伯夷和叔齐,说这俩个人是因为不记旧怨所以才没有人怨恨他们,实际上孔子是作出了一个化干戈为玉帛的声明。因为他要是回到鲁国去,必然会涉及到他出国前得一段历史恩怨的。

再下来孔子又说到了微生高,是个鲁国人,大家都说这个人很直爽,但是孔子不这么认为,他说微生高别人问他要一点醋,他却向邻居家要了一些给那个人。这能算是直爽吗?这个话在这里又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和上面的话联系起来看,孔子准备回国了,他也说把恩恩怨怨都抛开了,但是从这一句话我们可以看出,虽然说恩怨化解了,但是对于是非曲直来说,还是应该是什么就是什么的,不会因为恩怨的化解就连原则也不要了,我们再往下看就更明白了。

孔子很推崇一个人叫左丘明,左丘明就是写《左传》的人,孔子说巧言令sè,奴颜婢骨,左丘明认为是可耻的,我也认为是可耻的,心里藏着怨恨,表面却和人周旋的人,左丘明认为是可耻的,我也认为是可耻的。这个话进一步的表明了孔子对于是非曲直的原则,不能因为恩怨的化解就把是非曲直放在一边,如果这样即使可耻的。

下来谈到了一个志向的问题,说是季路和颜渊在孔子的身旁,孔子说你们把你们的志向讲一讲吧。子路说,我愿意把我的车马,好的衣服都拿出来和朋友一起分享,即使坏了也没有什么遗憾的。颜渊说,我希望有很好的仁德但是不骄傲,也不把自己认为痛苦的事情加到别人的头上。子路说,老师你的志向呢?孔子说,我希望老人生活的安逸,社会上的朋友能够相互信任,对年轻人要关怀爱护。

这里着重说一下孔子说的志向问题,其实这个志向就是说希望天下的各个年代的人都能够有好的状态,每个年龄阶层的人都能够有符合他们实际状况的生活状态,这就是仁者爱人的体现,大爱无疆的体现就在于此啊!

最后两句话是这个篇章的结论,因为这个篇章是讲教育和识才的,教育是为了学问之道,识才是为了弘扬学问之道,也就是说了这么多,到底学问的之道在那里呢?学问之道还是在于怎么样自处的问题,所以孔子最后说,算了吧!我从来没有见到过一个人能够能随时检讨自己的过失,并且在内心里面进行自我审判。这就是个人修养的必修之路,只有这样,修养才能上去,学问才能jīng进,仁的境界才能达到的。

完了孔子又说,就是住在只有十户人家的的小城里,也会有像我这样讲忠信的人,只不过没有我那么努力肯去学习而已。

这个话说明了另一个学问的道理,那就是学问还是需要努力去学习的,有的人也许天资聪慧,但是如果不努力去学习的话,就不能有所成就。

我们再回头看一下这个篇章,这个篇章主要是通过孔子对自己学生和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主要讲述了三个问题。

一个是教育的方法。孔子对学生的教育方式方法可谓灵活多样,既有积极的表扬式鼓励教育,也就根据当时的环境抓住时机进行现场教育,还有谈话间的启发xìng教育等等。

另一个是孔子的观察人才的功夫,孔子总是能够抓住每个人身上不同的特点,善于抓住这个人的主要特征,也就是这个人最主要,最突出的方面,比如说和孟武伯的谈话中将子路、子贡和公西赤的特点讲的是头头是道,可以说孔子无论是对自己的学生还是对历史人物都有深切的观察和了解,总是能够抓住一个人身上最基本的特质。这个知人善用的特点很是值得我们现在人去学习和借鉴。

还有一个就是孔子对仁的境界的严格要求,在这个篇章里,对于出现的每一个角sè,在谈及仁的状态是,孔子都认为这些人是没有达到仁的这个状态的。无论是子路的勇,子贡的达,还是公西赤的雅;无论是令尹子文的忠还是陈文子的清,孔子都认为没有达到仁的状态。那么仁的状态到底是什么呢?孔子在说明自己志向的时候有所提及,那就是要有仁者大爱,要让天下所有的人都能够有好的生活状态。这就好比是菩萨发愿一样,这是一个人间大道。理解这一点对于我们再次研究孔子的仁的体和用是很有帮助的。

最后一点是无论处事如何,最终还是要先把自我做好,所以孔子在最后提出了要自省,要在心底里进行自我审判般的自省,还有就是要好学,把自我的问题用自省的方法完成了,再努力去学习,就会有所收获,再加上仁者爱人的思想,就离仁的思想境界不远了。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妖孽倾天下:狂女太魅惑 王爷掀桌,毒妃太猖狂 异世神器走私专家 邪王捕妃:绝色三小姐 浊浪腾空 初唐富家翁 西北之王 大争之世 冷傲王爷的代嫁小辣妃 深宫红颜风散,问君情深几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