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来读

述而篇第七 (第2/2页)

都来读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论语新得),接着再看更方便。

孔子对自己的这个描述也是我们做学问的人应该去学习的,学问的jng进必须有孔子的这种jng神才行,如其不然,学问就是不牢靠的,也是不究竟的。

为了对求得学问的问题再进一步说明,这里又引述了孔子对于学问的话,孔子说,我并不是生下来就是有学识的人,我只是爱好传统文化,并且靠勤敏去探求的人而已。

这个我们在前面已经讲过,学问的探求首先要喜欢,喜欢了再去勤奋努力,自然就会有所收获的。

这个段落的最后一句话是非常重要的,孔子从来不讲怪、力、乱、神的东西。

那么对于孔子来说,这些怪力乱神的东西究竟存在不存在呢?这个我们姑且不谈,我们知道,孔子对神灵这样的宗教xng的东西原则是“存而不论”。就是说从来不去谈论这些东西,和我们这一句也是一样的。

那么为什么不去谈论?为什么又是“存而不论”呢?

我们都知道,孔子一直主张学问是要为社会服务的,那么这些怪力乱神的东西到底对社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作用呢?

从我们的历史发展来看,如果怪力乱神的东西讨论和关注多的时候,这个时期的社会动荡就比较厉害,社会的动荡导致的结果是民众的灾难。所以我们可以这么说,怪力乱神的东西对社会的安定是起着反作用的,作为一个主张学问要为社会服务的人来说,这些东西还有必要再去谈论吗?

我们说学问是很平实的东西,他是我们在社会生活中为人处世的方法,就像我们因该怎么吃饭,怎么和人谈话一样,都是我们在生活中要去运用的东西,如果我们去运用这些怪力乱神的东西,对社会生活来说,只能是无谓的干扰,就没有必要了。

话说回来,一个休养到一定境界的人,生活中的问题他都搞清楚了,也就没有必要因为怪力乱神的这些东西为自己所困,你的智慧是完全可以解决你的问题的,再去深究这些东西等于是庸人自扰的。我们常说“心思不定,看相算命。”是因为你没有中心思想,或者说你不能建立起自己的中心思想才会去依靠这些飘渺的东西幻想自己能够达到自己所要的状态,也就是我们说的幻想走捷径的方法,是没有意义的。

这个段落的这个片段很有意思,我们看孔子对于学问的jng神是很崇高的,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学问探究清楚,学问的问题搞清楚了,人生就了然于胸,还要搞那个怪力乱神干什么?

六、谦虚但不自卑,自信但不自满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

这两句话一句说明了孔子谦虚的学问态度,一句说明了孔子对于生命的自信。

“三人行必有我师”这是孔子很有名的句子,我们常常说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特点,“尺有所长寸有所短”,所以说人人都可以做我们的老师的,孔子还说,看到别人好的地方我们就要学习跟随他的好,看到别人不好的地方我们就要自我反省,看我们自己有没有这个不好的情况,如果有就把它改正过来。

这个话我们看起来很简单,也能想的明白,但是每个人都有傲慢与偏见的弱点,所以说即使别人做的是好的,我们自己的看法要是歪了的话就不会认为别人做的是好的,我们还有一个最大的弱点就是找借口,看见别人的好不但自己不学习,反而给自己做的不好的情况使劲找借口,借口找到了就会心安理得,就会认为自己是对的,然后越想自己越对,最后就会认为自己完全对了,这就是人的弱点。

所以我们发现了别人的优点后要从我们自身的内心自发的去认可别人的优点,只有把自己说服了,就是说自己的内心真正明白了别人是对的,这样我们才可以自己去改变,去学习别人的优点,这样也就能发现别人的缺点,然后自我反省审查,看我自己有没有这样的情况,如果有就一定要改正过来。

这个也说明了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做学问,知识的获取在书本在老师只是一个方面的问题,最主要的只是还是来自于生活实践,来自于我们为人处世的方方面面。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功夫在身外,当然学问也就在生活之中了。

第二句我们先说一下这个话的背景,桓魋是宋国的大夫,他曾经想要谋杀孔子,可能有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孔子是怎么说的呢?孔子说,上天生下了我,把历史、文化的责任放在我肩上,桓魋怎么敢?又怎么能伤害我呢?

这就是孔子的自信,这种来自于孔子内心坚定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孔子对自己的人生有着宗教般得坚定,这就是强大的内心世界带给孔子的舍我其谁的jng神,我们不但要佩服孔子这样的自信,更要学习孔子对于自己使命的信仰,对自己人生的坚定。

所以我们说,一个人为人处世的时候一定要谦虚,但是在自己的内心里面,在我们自己所承担的社会责任的使命上,我们要上升到具有上天降大任与我的这样的气魄和担当中来,这种气魄和担当使得我们对自己的人生和自己的生活充满了无比的自信,这个自信也会促使我们更好的去实现我们的理想,完成上天赋予我们的人生使命。

七、教育培训不仅仅是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为人处世

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这两句话一句是孔子讲自己教育的无保留xng,另一句是讲孔子教育的内容分类。

我们看对于学生的教育孔子是怎么说的呢?孔子说,你们觉得我对你们的教育会有所隐瞒吗?我没有任何隐瞒,我的学问就在r常的为人处世及我说话的字里行间,我的这些行为从来都没有不和你们讲的,这就是我对你们的教育。

这个话解释起来有些费劲,那么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常言说,猫是老虎的师傅,但是猫却给老虎教功夫的时候留了一手,这个在我们生活中也比较常见,所以才有“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俗语。这个是一个很不好的现象,中国传统文化为什么流传到最后会越来越少,越来越难以寻找呢?很大程度上和这个有关,也许在孔子的时代就有这样的事情,所以孔子才在这讲了这样的话,他说你们以为我教给你们的东西会有所隐瞒吗?其实没有,我毫无保留的把我的学问教给了你们,那么我是怎么教的呢?我的学问就在我r常的生活中,也就是说在我r常的为人处世的方方面面,也在我谈话的字里行间里,这就是我对你么毫无保留的教育,也是我的教育方法。

那么孔子到底给他的学生们教了什么呢?我们说孔子的最高学问修养是仁,仁是要达到一种境界,这个境界是由什么内容的教育达到的呢?这里的第二句就讲了孔子教育的内容,孔子教育的内容有文、行、忠、信。

文包括了学识和文章,行就是r常的为人处世,学识和文章好其实就是个文人,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文学家,没有什么实际功业的,只有把为人处世这个在社会上立身的本领学到手,才是服务社会,建功立业的基础。忠的概念很宽泛,不仅仅是我们平常说的忠诚,当然我们对于国家是要忠诚的,但这里的忠也包含了对社会上和你发生任何关系的人的诚心实意,对于和自己相关的任何事情尽心尽意,信就是言而有信,有信义,说话算数,一诺千金。

这两句话中关于教育的内容一句很重要,我们目前的教育已经没有办法来讲了,我们今天的学习是为了什么呢?大部分的人是为了应付考试,是为了拿到各种证件去获得工作职位或者职业晋升用的,所以说现在的文化教育已经失却了它的本来意义,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悲哀。

我们一直讲“功夫在身外”。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教育首先就应该是品德的教育,就是你的忠和信的德育,然后是学习文化知识,最后是在品德的规范下把学习的文化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并且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这才是真正的学问,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这个在我们今后的社会生活中我们要注意这一点,尤其是对于社会的组织成员,在工作范畴的培训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除了教育组织成员基本的业务知识外,还应该在行、忠、信上进行适当的教育,本来这应该是我们在学校要掌握的东西,但是现在的教育已经有问题了,所以我们在工作中要给组织成员把这个功课再补上的。

八、不懂装懂害死人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子钓而不纲,弋不sh宿。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这个段落除了孔子对社会风气的感慨和对生命的仁爱写照以外,着重的一点是论述了不懂装懂的危害xng。我们看原文。

孔子说,圣人,我已经看不见了,但是如果有人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达到君子的程度,也是很可以的了;真正良善完美的人,我也看不见了,但是如果有一个人有这个达到完美的恒心,朝着这个目标去进步,也已经很不错了。本来什么都不懂却装作什么都懂,内心你空虚却表现的很充实自满,本来应该节俭却整天搞的很奢华,这样的人是很难有恒心向着学问的道路去jng进的。

社会风气的r益恶化使得孔子不得不发出这样的感叹,圣贤的人已经看不到了,完美良善的人也已经看不到了,即使能达到君子的程度,能够向着善良完美的方向去努力,这已经是很好的情况了。但是这个社会却充满了不懂装懂,空虚自满,张扬奢华的家伙,他们怎么能有恒心去向着学问的道路jng进呢?

这个是一个致力于学问建设的老师发出的感慨,是的,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便捷,但是每个人的内心却是空虚的,苦闷的,以至于本来是为了追求幸福感的经济活动给人们带来的却是越来越多的忧愁与烦恼,生活方便了,幸福没有了。这就是我们目前的生活状态,对于人类,我们到底来这个世界上是干什么的?我们苦苦追求的东西到底是什么?物质的极度满足带给我们的却是jng神的极度空虚,人类到底在干什么?社会是不是真的有偏差?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去好好思考的问题。我们看到孔子的感叹更应该分析我们目前的生活状态,没有jng神支撑的人类到底在做什么?到底追求的是什么?我们是不是要静下心来好好想一想?这是个很大的问题,大到生命宇宙的来源和去处,好好想一想我们自己的人生,我们是不是应该选择一条使得我们在任何坏境中都能够愉悦、安然、惬意的生活方式呢?我们是不是依据这个目标来从事一些上天赋予我们的使命呢?这都是我们要好好思考的问题。

接下来对孔子的一个描述体现了孔子的仁爱jng神,君子风度,说孔子钓鱼从来不用大网去网,打猎的时候也不sh栖息还巢的鸟。古时候士大夫祭祀的时候必须亲自狩猎贡品,所以我们看到孔子有钓鱼和sh鸟的场面,但是我们看到孔子做事情是有度的,也就是说是很节制的,而且也是仁爱的,尤其是弋不sh宿,我们知道一个民间谚语“劝君莫打三chn鸟,子在巢中盼母归。”一般来说在巢宿的鸟不是在喂小鸟就是在孵化,这个事情在我们今天来说是有很大的意义的,无论从仁爱、还是从动物保护,还是从君子做事要有度方面来说,都是很高尚的事情,甚至有人说,孔子就是最早的动物保护主义者呢。

后面这一句话孔子说,有些人自己很无知,却要装作什么都知道,就是我们说的不懂装懂,冒充内行。我绝对不做这样的事情,做人要多听多问,然后选择正确的去吸收,多看而且去亲身体验,用心记下来,这样就仅次于天才了。

这个不懂装懂真的是害人害己的事情,尤其是一个领导团队的人,如果不懂装懂就会瞎指挥,这样的情况对于一个团队来说就是致命的问题。

所以孔子说,我们就应该多听多看多学,然后判断正确的用心记下来,这就是学问的jng神,学问不但要学,而且还要听、要看、要问,是要研究的。我们既然不是天才,就一定得去做这样的努力,惟有如此,别无它法矣!

这个章节我们要注意的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首先达到君子和善良的两个要求,在加上对学问的jng进,对于为人处世来说,孔子也认为是不错的了。

九、沟通切勿先入为主

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子曰:”仁远乎哉?我y仁,斯仁至矣。”

这段主要还是从仁者爱人为出发点,通过孔子和别人的沟通给我们一个启示,我们与别人沟通的出发点是否正确的问题?

说一个叫互乡的地方,这个地方的人很难讲话,什么叫很难讲话呢?很难讲话的人通常有几个特点,第一个就是很难沟通,你说你的他说他的;还有一个叫抬杠,就是说横着说话,不讲理的情况就是这样,比如你说你今天吃的什么饭,他说他不信,然后说你要是把你的肚子划开给我看我才信,这个就叫抬杠。

我们知道学问是什么?学问就是怎样为人处世,我们也讲了仁是什么?仁的字面意思就是两个人,就是讲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沟通就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重要内容,所以说我们在生活中怎么才能把问题处理好呢?其实质就是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理好,怎么才能处理好呢?通过沟通达到一致就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处理方法。

那么互乡这个地方的人大概就是属于这种爱抬杠的人群。这个地方有个年轻人来看孔子,孔子却和他谈了很长时间,他的学生们都很疑惑,大概是两个方面,一个是这么难说话的人我们的老师还和他有什么说的呢?另一个方面也可能是觉得老师怎么就能和他谈的到一起呢?所以学生们就莫名其妙。

这个时候孔子是怎么说的呢?他说,对于一个要求进步的人来说,我们就应该帮助他取得进步,不要使别人没有进步的机会,不能使别人退步啊!作为你们,怎么能有这样的狭隘想法呢?一个人洁净自己来见我,我们就应该鼓励他的这种洁净,就是说一个人如果有问题,他会改正他的问题来见我,我们就应该鼓励他的这种改进,而不是老记住他过去的问题不忘。

我们看孔子的教育就是随时随地的因势利导,现场教育,因为他讲了这个后马上就进行了总结,他说难道说仁德离我们很远吗?如果我们要求自己达到仁德的境界,那么仁德就在我们身边。意思就是说仁德不是遥遥不及,仁德就体现在我们身边的事情上。

如果我们把上下两句话结合起来看,我们就可以看出,孔子讲的仁德就在于孔子的一言一行,在自己身边的事情之中,比如说和这个互乡的人谈话,也是仁德的体现,仁者爱人,何况是一个要求进步的好青年呢?

这个事情我们讲完了,我们着重要讨论一下沟通的问题,沟通的问题范围很广,这里我们主要要讨论一下我们在面对沟通对象时候需要注意的问题,根本的问题就是不要带有主观和偏见。如果沟通开始就带有主观xng和偏见,这种先入为主的思维就会使沟通的前提产生错误,那么沟通的结果当然也就是失败的,失败的沟通带来的不是正确的人际关系处理,那还有什么学问可言。

这种主观xng的偏见怎么才能够避免呢?有一个方法可以一试,就是在沟通开始之前进行角s互换思考,先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考虑一下这个沟通的内容,然后再转回自己的角s,这样就比较客观一些,也是我们解决沟通前提的重要一环。

十、团队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於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

苟有过,人必知之。”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後和之。

这段是讲孔子在面对国家之间的利益问题时的取舍,怎么取舍呢?那就是宁可舍弃个人的名誉也要维护国家的利益。

陈司败是陈国的一个人,司败是他的职务,相当于陈国的司法部长,他问了孔子一个问题,说你们鲁国的国君鲁昭公懂礼吗?孔子说,当然懂礼啊!这个话说完孔子就走了,陈司败就对孔子的学生巫马期行礼然后走到身边低声说,我听说君子是不偏袒私情的,你们的老师孔子是了不起的君子,但是他也偏袒私情,你们的国君娶了吴国的女子为妻,取名叫吴孟子,吴国和鲁国是同姓(吴国和鲁国同是周的后代),同姓是不能通婚的,你们的国君做了这样的不合礼仪的事情,你们老师孔子还说他懂礼,假如你们的国君是懂礼的话,那么天下谁还不懂礼呢?

巫马期把这个经过告诉了孔子,孔子说,我真是很幸运啊!一旦有错误,别人就给我指出来了。

这个故事很有意思,我们在这里要看到两个问题,一个就是孔子在面对国家利益的时候,放弃了个人声誉来维护国家利益,因为问话的这个人是另一个国家的,站在国家的立场必须维护国家的利益,这个是必须的事情,难道说孔子不知道鲁昭公这个事情是不合礼仪的事情吗?孔子当然知道,但是在面对国与国之间的利益问题时,孔子舍弃了个人声誉,毅然决然选择维护国家利益,这个是无可厚非的。

我们在这个里面也可以看到第二个问题,就是作为一个团队的领导人,自己言行的问题,我们现在的团队领导人自己的一些言行让下面的人很难做人,这个作为领导人来说是要特别注意的问题。

后面一句是记录孔子生活中的画面,是说孔子听到别人唱歌唱的很好听,一定会要求对方再唱一遍,然后自己会和着别人的曲调再创作一首。

这个意思很明白,说明了孔子对礼乐的喜好和对生活的热爱,要注意的是“和”的意思,“和”是根据别人所定的曲调规格自己重新填词重新创作,如果是再唱一遍的话应该是“步”,就是跟随着别人自己一起唱的意思。

这个段落里我们知道,在组织和组织之间的关系中,作为组织成员必须分清立场,以团队的利益为重,上升到国家就要以国家的利益做为我们的出发点,这个也是一个人做人的原则xng问题。

十一、大象无形,大音稀声

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於上下神祗』”子曰:“丘之祷久矣。”

这段讲述了孔子对于自己做学问的评价。

孔子说,对于做学问,也许我没有什么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至于说身体力行的做到了君子的地步没有?我觉得好像还没有达到。

接下来孔子又说,圣者和仁者的境界,我怎么能够敢说自己达到了呢?至于说我一直毫不厌倦的朝着这个目标jng进,我教育别人也从来没有厌倦的时候,这两点我可以说是做到了。他的学生公西华听了后说,这正是我们这些学生一辈子达不到的地方。

我们看孔子对自己的个人评价,真诚的谦虚,孔子在后来我们称之为“孔圣人”,也有称之为“素王”。今天我们可以说孔子完全具备这样的推崇,可以说怎么赞誉都不为过,但是我们看孔子自己的评价,这种评价不是虚伪的,也不是客气的,完完全全是孔子自我内心真诚谦虚的写照。正所谓“大象无形,大音稀声”是矣!

这种真诚的谦虚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人做出很谦虚的样子,但是自我的内心到底是怎么样的呢?恐怕也不尽然,我们目前在社会中还有一种人,嘴上很谦虚,但是你看他的表情,是带着优越感的一种虚伪的谦虚,这种情况现在社会很多见,那是我们自身自己的修养没有达到那个高度,如果我们自身的修养到了一定的境界,就像我们登到山顶一样,自己的内心其实是很平实的。

最后一句是孔子生病时候的一个场景,看原文应该孔子病的很严重,因为到了要祈祷神灵的地步了,谁要这么做呢?是子路,子路请求做祈祷,可能是要请法师做祷告吧。这个时候孔子问子路说,有可能吗?意思是说,可以这样做吗?子路说,有,《诔》上说,人应该去祷告天地各种神灵,“诔”是古代的祭文,孔子说,如果那样的话,我已经祈祷很久了,这个话的意思是说,我已经祈祷很久了,但是我还是生病了。这个话说到这里就截止了。我们知道,孔子是不论怪力乱神的,对于这些孔子的思想是存而不论的。那么孔子在用一个反问来告诉子路,既然存而不论,那还去做这个干什么?

这段是孔子对自己的评价,这种谦虚诚心评价只有达到了一定高度的人才能够发自内心的表达出来,我们想想我们自己,自己是不是在生活中的场合能做到这一点呢?谦虚讲出来做出来很容易,但是谦虚如果是发自内心的,是诚心诚意的那是多么的困难啊!

十二、稳固、坦荡—君子风范

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甯固。”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最后这三句话是孔子对君子风度的一个描述,也是孔子自身风范的一个写照。

孔子说奢侈的人就会傲慢,简朴的人就会稳固,与其傲慢,还不如稳固一些。

这里的奢不仅仅指的是奢侈的物质享受,也包括了奢侈的作风,比如说爱出风头,虚荣,浮华,这样的人我们生活中很多见,比如我们经常在路上可以看见一些开着高档豪华车的人横冲直撞的现象,还有蛮横不讲理的暴发户等等,这样的人往往是争强好胜,桀骜不驯,不遵守规矩,不喜欢平淡,鸡毛蒜皮的小事都要弄的鸡犬不宁。简朴当然也不指生活省吃俭用,也包括做事情谨慎、稳固、脚踏实地,这样的人表现很沉稳,做事情也很有条理,当然自己的行为和事业也是比较稳固的。所以孔子说与其张牙舞爪,还不如脚踏实地呢?

下来孔子对君子和小人的风度又进行了说明,说君子“坦荡荡”。什么叫坦荡荡呢?就是说自己的境界高远,心中没有什么做的不合适的事情,因为君子做事情是依照仁的中心思想去做的,做事情的道义xng是前提,所以就不会有违背仁的事情发生,这样的话,一个君子,心中无愧r月,还有什么能牵绊自己的心胸呢?当然也就坦荡荡了。那么小人是什么样的呢?小人做事情的原则是利,对自己有利的,不管正义与否,甚至违法犯罪都要去一试,所以小人经常心怀鬼胎,不合道义的事情做的多了,自然就会心神不宁,心里永远局促,永远有担忧,时间长了,忧愁、烦闷、痛苦之下,那能不常戚戚呢?

那么君子的这种坦荡荡给人的感觉是什么呢?我们看对孔子的写照,说孔子是温和的,对人亲切,但是也很严肃持重,所以虽然温和,但是又能够使人不敢随便。同时孔子又是威武的,这种威武不是我们说的摆架子,是内心自我修养达到一定境界才能在外形上达到的威望,这种威武又不凶狠,使人敬重又不会使人感到惧怕的威武。最后说孔子态度又是恭敬的,对人对事恭敬有礼,但是这种恭敬中又渗透着安详、宁静中又渗透着愉悦和活泼。

这是一种让人如沐chn风的风度,这是一种只有达到了仁的境界的圣贤所体现出来的风度,我们看看各地出土的青铜佛像,专家们常常爱用的一个词就是“法相庄严”。我想在这里应用到孔子身上也不为过。

《述而》篇整篇是相对于《学而》篇的注解,就是说对学问的理论给予了具体的解释,同时又涉及到了为政、礼、仁方面的内容,这篇还有一个最大的不同就是在对《学而》的注解中加进了大量的描写孔子r常生活行为的篇幅。从孔子自身的为人处事上具体说明了学而的应用。

从《述而》篇开始,后面的篇章大部分是对前面篇章理论xng思想进行的注解和论述,这些对于我们在生活中的借鉴和应用很有好处,所以我们要好好研读,对于我们对孔子儒家思想的领会和学习来说,就如同有老师在行为辅导,这个要特别注意的。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废材丹神:腹黑鬼王逆天妃 大明寒门 寒门教父 抢来的新郎:庄主大人很腹黑 烽火之情缘 极品唐人 英雄联盟之开局让Rita怀孕 玉宇遥尘 极品书生混大唐 国主,吃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