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来读

胸怀千万里 (第1/2页)

都来读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凤眼菩提的作用与功效),接着再看更方便。

一个人若能常想:今天有没有比昨天有智慧?比昨天更慈悲?比昨天更自在?比昨天更好的道德?比昨天更接近于心性的完美?这也就非常的不易了。

有一部《老女人经》记载了一个年老的女人向佛陀问法的故事,这个故事非常有意思,因为老女人所问的问题,差不多是我们都想问的问题,在下面,我把老女人的第一个问题保留文言,其余的译成白话。

有一天,一位贫穷的老女人来到佛陀面前向佛陀顶礼后说:“我想要问一些问题,不知道可不可以?”佛陀说:“好呀!你可以问任何问题。”

老女人问说:“生从何所来?去至何所?老从何所来?去至何所?病从何所来?去至何所?死从何所来?去至何所?色、痛痒、思想、生死、识,从何所来?去至何所?眼、耳、鼻、口、身、心,从何所来?去至何所?地、水、火、风、空,从何所来?去至何所?”

佛陀回答说:“善哉!问是大快。生无所从来,去亦无所至;老无所从来,去亦无所至;病无所从来,去亦无所至;死无所从来,去亦无所至;色、痛痒、思想、生死、识,无所从来,去亦无所至;眼、耳、鼻、口、身、心,无所从来,去亦无所至;地、水、火、风、空,无所从来,去亦无所至。诸法皆如是:譬如两木相揩,火出还烧木,木尽火便灭。”

佛陀在这里讲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人生的诸相并没有来的地方,也没有归往的所在,就像钻木取火一样,两枝木头生出火来,火烧起来时烧掉了木头,当木头烧完后,火自然就灭去了。

说了这个答案,佛陀反问老女人:“从木头生出的火,是从哪里来的?又往哪里去呢?”

老女人回答说:“因缘合,便得火;因缘离散,火便灭。”

佛陀说:“对了,一切世间的相法也是这样,因缘合乃成,因缘离散而灭;法亦无所从来,去亦无所至。这就像眼睛看见东西就生出意念,意念和东西都是空的,并没有所谓生成,也没有所谓灭。”

佛陀接着又解释说:“譬如一面鼓,不是一个东西就叫作鼓,有了鼓皮,有了撑鼓皮的木头,还有人持着鼓槌,鼓就有了声音。其实这鼓声的本质是空的,未来的声音并不存在,过去了的声音也不存在。鼓声不是从鼓皮出来,不是从鼓木出来,不是从鼓槌出来,也不是从人的手出来,而是会合了这几种事物而成为鼓声。鼓声从空生出也在空灭去,这就像云上起了阴雾就会下雨,雨不是从龙身上出来,不是从龙的心中出来,而是因缘而生成的。所以诸法亦无所从来,去亦无所至。”

这一个故事很清楚地说出佛教对人生的重要观念,就是人生诸相是由顺缘所合成的,我们身体固然是因缘所合成,我们的生命与命运也是,甚至于我们的环境,我们的心动念所有的一切,何尝不是因缘所作呢?

佛法虽然是求出世的慧解,却对人生也有极智慧的看法,不知的人常常产生一些疑惑,就如同故事里的老女人一样。佛教对人究竟有什么基本的看法呢?我想,佛教对人生的看法说起来并不复杂,第一、人生是因缘合成的;第二、人生是容易堕落的;第三、人生是无常的;第四、人生是苦的;第五、人生是烦恼的;第六、人生是有限的。 <h3>因缘合成的人生</h3>因为佛教对因果、业报、轮回的看法,常被误以为佛教是定命论或宿命论,是消极的宗教。

其实不然,佛教阐明因果、业报、轮回的必然性,但它是站在一个因缘的基础上。

因缘是什么呢?

佛教讲缘起、讲十二因缘,十二因缘就是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人生三世(包括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就是十二因缘的循环。

我现在用一个简单的图表来说明: <img src="/uploads/allimg/200411/1-200411114144S9.jpg"/>人的生生死死无不是如此,因为过去的烦恼与业报而投胎到应生的地方,出生以后一方面领受以前的因所生的果,一方面造新的因埋下未来的果,因果循环,无穷无已。

这里面,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是前定的,无法更改了,就像我们幸而出生为人,幸而六根具足,然后出生什么家庭,家庭的环境决定了我们的前半生,都是我们自己没有能力做主的。

但是,从爱、取、有,到生、老死,则是我们可以依心念做改变的,一念不贪爱、一念不取着,就改变了我们的来生,或者改变了今生未受的果报。举例而言,例如谷种(识、名色、六入、触、受的种子),虽然埋在地中(无明、行的业种),如果不遇到雨露(爱、取、有的因缘)的滋润,也无法发芽成长(生、老死的感果)。

这才是人生因缘的实相,一切法虽由因缘的和合而生,因是本来就有的,如果缺缘,果就永远不能显现,宿命论者只看到了因果之必然,而忽略了因缘的偶然,就像只见到苹果的种子可以长苹果树,而不知道苹果若种在非洲则必然凋零一样。

我们的过去已经历历,我们的未来似乎也有一定的轨迹,在这样的因缘里要如何改变呢?最好的方法是多给人生一些清明的雨露,滋润那逐渐在改坏的种子。 <h3>从堕落里超拔</h3>中译的第一部佛经《四十二章经》里,在第四部十一章,佛陀说:“夫与道者,如牛负重,行深泥中。疲极,不敢左右顾视,出离淤泥,乃可苏息。沙门当观情欲,甚于淤泥,直心念道,可免苦矣!”

译成白话是:“修学佛道的人,就像一双负载重物的牛,走在很深的污泥里,虽然疲倦到了极点,也不敢左顾右盼,要一直走出污泥,才敢松一口气休息。出家人观照情欲,比污泥还要厉害,唯有一直心念于道,才可以免受陷溺的痛苦。”

我是生长在乡下的孩子,第一次读到这段经,就浮现出小时候赶水牛过泥河的情景,只有步步留神才不至于失足落入河里,人生也是这样,人是那么容易在世间情欲中堕落,那是由于人的本身与环境都埋藏了许多令人堕落的因素。

佛经里讲过许多人堕落的原因,也说要使自己不堕落是非常困难的,佛陀就说过:“一个人战胜一千个人一千次,还不如战胜自己一次来得可贵。”

什么容易使人堕落呢?

《杂阿含经》中举了五十几项使人堕落的事件,称“堕负门”,是相对于“胜处门”的,堕负门也就是“使人堕落和失败的门”,因为原文很长,我只选择现代人容易堕落的十项列在下面:

爱乐恶知识,不爱善知识; 欲恶不欲善,斗称以欺人。 博弈耽耆酒,游轻着女色; 常乐着睡眠,怠堕好嗔恨。 多财结朋友,酒食奢不节; 求珠当璎珞,革屣履伞盖。 受他丰美食,自吝惜其财; 若父母年老,不及时奉养。 于父母兄弟,槌打而骂辱; 有财而不施,无有尊卑序。

看起来,世间令人堕落的事物实在不少,我们可能无法改造拯救这个世界,唯一的方法是使我们自己不堕落,从堕落中超拔出来。《四十二章经》里有个故事:有一个人因为不能停止自己的*乱冲动,想要砍断自己的阴部,使自己不再堕落于*乱,佛陀听到了就开示他说:“若断其阴,不如断心。心如功曹,功曹若止,从者都息。邪心不止,断阴何益?”

让心灵清净不堕落,才能从堕落的人与环境中得到安宁与解脱。 <h3>在这无常的人间</h3>《四十二章经》第三十八章:

佛问沙门:“人命在几间?”

对曰:“数日间。”

佛言:“子未知道。”

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

对曰:“饭食间。”

佛言:“子未知道。”

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

对曰:“唿吸间。”

佛曰:“善哉!善哉!子知道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名柯世界的我改变了萩松命运线 异能:一心退休的大佬是个小喷子 走丢的妹妹,她变成了玄学大佬 谁教你这样子修仙的? 最佳C位 绑定修仙系统后,遍地我前任 开局:从逃离稻妻开始 快穿之女帝的虐渣之旅 穿成炮灰男配后我成了娱乐圈顶流 我成了主神[快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