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来读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刀锋上的大唐),接着再看更方便。
河南大战开打,幽州隔着天远地远,还是一片祥和。
若无绵绵不绝的漕船南下,恐怕都不会有人感觉到南边正在大战。
没错,这里就是岁月静好的大唐。
也落了雪。
在家提心吊胆了两日,十一郎便借口军务繁忙躲进了军营。
他实在是无法面对娘娘,不能面对嫂嫂以及家里的几个侄儿。
留守幽州的是唐王的老部下陈新国。
这个河东降兵在豹军一干就是二十余年,陪着唐王这路走来,算是李老三心腹中的心腹,铁杆中的铁杆。符存审调任振武军,陈新国已经获任下一届辽东节度使,只因幽州防务尚无定论,一时还走不了。
陈新国简单接见了十一郎,说过几句言语勉励,又给加派了百骑护卫。
此去河西路程遥远,又是寒冬,不好走啊。
若是普通信使,肯定没有这个排场,但这是老屠子的儿子。讲实话,陈新国可不希望这小子中途遇个意外。
与那黑厮相识多年,陈将军可是太了解他的为人了。
别看这厮块头大,心眼实比针尖还要小,可不敢惹。
穿过军都陉,十一郎经云中西去。
他们原拟走阴山南麓,向西过天德军,沿黄河向南到灵武,然后过去。
走到东城,却听说王有良带领大军前往夏州不久,遂临时改变了计划。
十一郎觉着,可去夏州看看情况。
与很多粗鄙武夫不同,十一郎在讲武堂学习了许多知识,尤其在地理一途胜过别处许多。夏绥南邻关中,西接灵武,既是西征的重要支撑,又是攻取关中的基础,唐王敦促周德威南下,十一郎是知道的。
知子莫若父,知父亦莫如子。
遇上这糟心事,到了河西,想再离开怕就难了。
既然如此,十一郎就想看看夏绥这边是个什么情况,免得自己跟着爸爸前脚才出门,后面就出了漏子。
于是,他们先从东城渡河,正旦前后赶到了夏州。
在这座城下,曾几次留下郑守义的飒爽英姿,不过十一郎是头一次来。
寒风萧瑟,城外冷冷清清,但是这座雄城映在雪景里,确实突兀壮美。
夏州,经历了几番烽火,曾经受害不浅。但是几年恢复下来,与河北一样,战争的痕迹正在这片土地上迅速消逝。
至少,在这皑皑白雪之下,除了一种静谧的美感并无其他。
哦,在那城外联营进进出出的军士,那是一种别样的昂扬。
王有良本意是大军在后缓行,自己先走一步,争取正旦前赶到甘凉跟老东家汇合。但他低估了大军调动的复杂,再加上天气变化,最终未能如愿。
元旦,他只走到夏州。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地主周德威为过客王有良举办了热烈的欢迎活动,留他过了上元节再走。
周大帅盛情难却,加上冬日行军辛苦,王有良年纪毕竟不轻,便顺水推舟,决定略略休整,待月底再行。
却意外等到了十一郎。
听说李老三有信送往河西,王有良果断改变行程。
留下幽州陈新国派来的骑士在夏州,让他们稍事休整后自行回返幽州,王有良亲自领了一千卫军,护送十一郎就往河西赶路。
……
因有冬雪耽误,这路走走停停,又有月余,直到二月过半才进了删丹。
处处有驿站、抵店,那是国初盛时的事了。
刘老三重建驿站还没开干,所以这一路依旧是顶风冒雪,辛苦非常。
几千里地赶到甘州,十一郎人都麻了。
脱下靴子,十根脚趾头冻得跟萝卜头似地,几根手指也不同程度生了冻疮。
简单洗漱更衣,郑守义已经备好了酒肉招待。
再次见到父亲,十一郎有些亲切,也有些陌生。
不单是那满头白发,还有父亲那眸子里的气势。
怎么说呢,感觉少了些威压,多了点慈祥。
看到儿子,郑守义同样有些感怀。
想想长子来军中时也就是这个年纪。
过去这么久,郑守义依然会觉着长子就在身边,音容笑貌就刻在心中。
让儿子与王有良坐在身边,一左一右。郑守义为儿子盛了一碗羊汤暖胃,慈祥地说问:“李老三怎么遣了你来?”
趁儿子吃饭,郑守义又向王有良道:“王儿,辛苦啦。”
王有良与老东家有日未见,看到如此一头华发,真是悲从中来,就有点热泪盈眶。郑守义笑呵呵挥挥手,给他添了半条羊腿,说:“哎,莫效那小儿女状。某明岁可能还要向西动兵,你队伍走到何处啦?”
王有良擦去眼角的泪珠,道:“东家,大军已在夏州休整。
来前我与周德威安排妥当,二月十五日先过三千。军士长途跋涉,今年参战恐怕不能,不过在甘凉给东家看看门问题不大。”
当初郑守义倒是给魏东城、周德威写信,要他们调兵支持,搞个接力棒,但其实他自己都明白不可能的。
这年头,哪个兵头不把手下的军士当宝贝看着?临时帮忙可以,搞搞合作也行,但是似郑守义说的这样玩接力棒肯定是没戏。
魏东城能在凉州给他郑某人看着后路就很仗义了。
大总管就是这么一说。
反正有枣没枣打一杆子,不成没关系,反正也没人跟他计较。
可万一成了呢?是吧。
赤水军过来,顶了魏东城把凉州看住,魏东城回去看好灵武,能保证从灵武到甘州这一线不出大乱子,郑守义就烧了高香喽。
至于向西用兵,那还得是常捷军和左龙虎军。
拆开十一郎带来的文书,有正式的公文,也有李老三的私信。
还能说什么?无非是鼓励他放开手脚干,放心大胆地往西干,李老三承诺,来年的粮械一定全力支持。要说有什么新意,也就是李老三的商队将往这边走了,至于在河西办马场这事儿算不算新意?
这些郑守义都准备丢给刘老三去忙活。
郑守义看看儿子吃得差不多了,就问:“河南那边情况如何?”
十一郎将嘴巴一抹,答说:“临行前,唐王已下令总攻郓州。围了这数月,我看守军早想降了,应该问题不大。若不降,震天雷炸塌了城墙也得完蛋。
我估计,打下郓州便该轮到兖州了。那边张万进早已扯旗反了朱梁,但唐王一直没着急派人过去接应。后来刘鄩领兵围了城,我军也不曾发一兵一卒救援。临行前,刘鄩还在围城。
韩尚书说,唐王拿下郓州就要兵发兖州,希望能吸引梁军主力会战。若能一战胜之,便可一路进军汴梁了。”
郑守义奇道:“张万进那老狗胆子不小。李三怎么说,准了?”
十一郎对爸爸与刘守光的这段交情知之不深,搔搔头道:“据孩儿所知,唐王并未接受张万进投诚,似乎是这厮自己直接扯旗反了。”
啊?
还有这个操作?
郑守义先是一愣,继而哈哈大乐,道:“张万进这厮,真他妈是个人才。”
脑筋一转,郑守义就明白李老三是顾及自己的感情,没有应了张万进。若按照李老三的性子,估计是不会拒绝。
成吧。
张万进非要投降,李老三也拦不住。
也没关系,等爷爷回去再说。
哼哼哼,照样剁了这厮喂狗。
哎呀?
罪过罪过。
阿弥陀佛。
揭谛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冤冤相报何时了啊。
“武大。”
猛抬头,郑守义心如止水地对立在身侧的亲兵队头子说:“改日回中原,你给爷爷记着张万进这厮不要忘了。”
吩咐完毕,郑守义又展颜一笑,继而转为大笑,众人都看得愣怔。
“哈哈哈哈,朱梁无人矣。”郑守义猛然收了笑,开始一本正经的发言。
大总管如此收放自如地表演,倒叫堂中众人心肝直跳,这莫不是疯了?
只看郑守义认真说道:“刘鄩此前曾在魏州持兵自重,后来朱友贞好不容易才收了那厮兵权,此次却以其为帅来打兖州?
哼哼,这是无人可用了呀。
唉,谢彦章、贺瑰是怎么回事?”
此二位的戏份都不多,但是郑守义对谢彦章的印象其实不浅。
这是山东一条葛的养子兼亲传弟子,梁军重要骑将之一,也曾与郑守义多次交手。虽然每次遇见,这位谢将军都不是啥主帅,但在郑守义印象里这小子还是有点手段的。
反正如果人数相当,郑守义肯定不跟这小子硬干。
尤其这厮果断扒河堤淹了几百里地,真是个狠人。
彼时刘鄩才在河北大败,梁朝慌乱非常,实话说,若非这小子放大水,保不齐唐军就真打进汴梁去了。
贺瑰么没怎么交过手,感触不深。
这就都死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